04 編織袋外貿出口怎么樣(出口到美國的貨物怎么樣查是否是反傾銷產品?謝謝!)

时间:2024-06-02 04:25:16 编辑: 来源:

入牛糞、豬糞等廄肥,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稻田養成鰍

3.1稻田條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質、弱堿性和無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養殖泥鰍。選作養鰍的稻田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網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鉆洞逃逸,進、出水口加設網攔,在田中開挖多個面積為2~3、深60cm以上的坑。與坑相通,開挖縱橫數條溝,溝寬、深均為30~40cm,坑和溝的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0%左右,為夏季高溫、施農藥化肥及水稻曬田時泥鰍的棲息場所,又便于集中捕撈。

3.2放養

鰍種放養時間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為宜,放種前3~4d在坑、溝內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質,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鰍種2萬~2.5萬尾。

3.3飼養

鰍種放養后,投喂糠麩、枯餅、蚯蚓、蠶蛹粉、動物內臟等,前期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5%~8%,以后為5%左右,飼料投放在溝、坑中。同時,根據水質情況及時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應盡量少用農藥,必要時選擇高效低毒農藥,并在陰天噴灑。同時,保持水質清新,防止投餌施肥過量而影響水質。

病害防治

泥鰍的病害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4.1水霉病

4.1.1癥狀病鰍體表附著白色毛狀水霉菌。此病多發生于水溫較低時期,當魚體受傷時極易感染。

4.1.2防治辦法

(1)捕捉、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2)用4%的食鹽水浸洗病鰍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min。

4.2爛鰭病

4.2.1癥狀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并潰爛,魚體兩側自頭部至尾部浮腫,并有紅斑。

4.2.2防治辦法(1)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潑灑;(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魚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飼料連喂3d。

4.3寄生蟲病

4.3.1癥狀病鰍體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多由車輪蟲、舌杯蟲、和三代蟲寄生蟲所致。

4.3.2防治辦法(1)用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可防治車輪蟲和舌杯蟲病;(2)用0.5g/m3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防治三代蟲病。

4.4白身紅環病

4.4.1癥狀病鰍身體呈灰白色,出現紅色環紋。此病因泥鰍捕捉后長期蓄養所致。

4.4.2防治辦法(1)鰍種放養時用5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洗15~20min;(2)0.2~0.3g/m3孔雀石綠全池潑灑;(3)將病鰍移入靜水池中暫養一段時間。

4.5氣泡病

4.5.1癥狀病鰍魚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魚苗。

4.5.2防治辦法(1)食鹽4~6kg/667m2全池潑灑;(2)立即沖入清水或黃泥漿水;(3)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不施用未發酵的肥料。同時,掌握好投餌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質惡化。

4.6敵害

清除蛇、蛙、烏鱧、水蜈蚣、紅娘華等敵害生物。

捕撈

5.1沖水法

將捕撈工具放在進水口,然后放水進池。泥鰍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進水口附近。此時將預先設好的網具拉起,便可將泥鰍捕獲。

5.2誘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頭或炒制的米糠、麥麩等誘餌放在網具或魚籠中,用其香味引來泥鰍。

5.3干塘法

冬季,水溫降至15℃~12℃時,泥鰍就會鉆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將池塘、稻田劃成若干塊,中間挖排水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便于捕捉。稻田中養的泥鰍,還可用曬干的油菜稈,浸泡于稻的溝、坑中,待油菜稈透出甜質香味,泥鰍聞而易聚,此時可圍埂捕撈。

運輸

泥鰍多為鮮活銷售,如運輸不當易導致死亡,造成損失。可用竹籮運輸,每只竹籮裝泥鰍25kg,裝運時在竹籮底部鋪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后放入活泥鰍;運輸途中,每隔1.5h加1次水,可確保泥鰍鮮活。

籠捕:捕泥鰍較為有效的方法是用須籠或黃鱔籠捕。須籠是一種專門用來捕撈泥鰍的工具,它與黃鱔籠很相似,是用竹篾編成的,長30cm左右,直徑約10cm。一端為錐形的漏斗部,占全長的1/3,漏斗部的口徑2~3cm。須籠的里面用聚乙烯布做成同樣形狀的袋子,袋口穿有帶子。鱔籠里邊則無聚乙烯布。籠捕在泥鰍入冬休眠以外的季節均可作業,但以水溫在18~30℃時,捕撈效果較好。捕泥鰍時,先在須籠、鱔籠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魚粉團,炒米粉糠、麥麩等做成的餌料團,或者是煮熟的魚、肉骨頭等,將籠放入池底,待1小時后左右,拉上籠收獲一次。拉須籠時,要先收擾袋口,以免泥鰍逃跑,后解開袋子的尾部,倒泥鰍于容器中。如果在作業前停食一天,且在晚上捕撈,較果更好。這種捕撈方法,一畝池塘放10~20只須籠或鱔籠,連捕幾個晚上,起捕率可達60~80%。另外,也可利用泥鰍的溯水習性,用須籠、鱔籠沖水捕撈泥鰍。捕撈時,籠內無需放誘餌,將籠敷設在進水口處,籠口順水流方向,泥鰍溯水時就會游入籠內而被捕獲。一般半小時至1小時收獲一次,取出泥鰍,重新布籠

【春季泥鰍苗入池八注意】

春分將至,投放泥鰍苗的時間日益臨近,剛購買的鰍苗身體纖弱,入池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較大損失,甚至全軍覆沒。因此,我們特別提醒養殖者在泥鰍苗入池時一定要切實注意以下8點:

1.泥鰍苗在入池前一天要用密眼網拉幾次空塘。一方面使堆積在池底的剩余清塘藥物充分溶解,以防毒害鰍苗,另一方面進一步清除敵害,如果發現敵害可用0.5克/立方米濃度的敵百蟲全池潑灑進行殺滅,此濃度對輪蟲沒有殺滅作用。

2. 在泥鰍苗入池前一定要檢查清塘的藥物毒力是否消失,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適。首先取半桶水,因有時表層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層的毒力仍然很強,將魚苗放入水中觀察8小時~10小時,看是否正常,以確定魚苗能否入池。pH值應在7~8.5范圍內。其次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情況判斷水的肥度,如發現池水過肥,可加注清水調劑,池水的肥度不夠,應立即補施少量化肥或發過酵的糞或增投人工餌料。

3.泥鰍苗入池時要求池水溫度不能低于運魚水溫3℃,如果水溫相差過大,就應先逐漸調整溫差,鰍苗適應后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的鰍苗,在入池前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好的水箱內,10分鐘~20分鐘后再將鰍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箱內,借此調節水溫差和鰍苗對袋內氣壓改變的適應,有人稱為"緩苗"。如果開袋時發現鰍苗呈仰臥狀態,這是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只要經過緩苗,放入清水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如果將鰍苗從袋中直接傾入池內,即使在放養時肉眼觀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會發生死亡,即運輸后死亡。因此塑料袋運輸魚苗,入池要特別細致操作,緩苗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

4.鰍苗入池前應進行藥物消毒。可用1%的小蘇打水浸洗20分鐘~30分鐘或1萬IU/L的青霉素溶液浸洗1小時。

5. 堅持鰍苗飽食后下塘。鰍苗飼養的生產實踐證明,鰍苗入池前喂1次~2次熟蛋黃或飼料酵母,如能撈取輪蟲投喂更理想,其成活率或成長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顯提高,因此很多地方堅持鰍苗飽食后下塘。鰍苗運到后,先用網箱喂餌,再重新過數入池。在網箱內取苗時,上風頭的鰍苗一般體質較強,個體較大,下風頭的鰍苗體質較差,個體較小,這樣就可將個體大小不同、體質強弱有別的鰍苗基本分開,以免在飼養過程中個體大、體質強的鰍苗排擠個體小、體質弱的鰍苗,而逐漸形成大小分化。但在操作過程中要嚴防網箱中缺氧,以免造成損失。

6.鰍苗下塘時要選擇深水處,緊貼水面慢慢放苗。據試驗,鰍苗從30厘米高處倒入水中,可損傷5%~10%;距水面60厘米高時,魚苗損傷率可達20%~30%。因此,鰍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緩慢輕放,鰍苗放養后不要立即離開,要等鰍苗散開游入池中后再離去,如發現鰍苗密集成團,要用水滴輕輕潑灑,使其散開游入池中。遇到起風天氣,要在上風頭深水處入池,以免鰍苗被風吹到池坡或壓到池底而造成傷亡。

7.同一池塘應放養規格一致的同種鰍苗,并盡量爭取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吃小魚及出池規格不齊。規格不一致的鰍苗放養在一起,大鰍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鰍苗,兩極分化就更加明顯。

8.鰍苗下塘的時間要選擇無風晴天的上午,避免風天、雨天或夜間入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