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美國自由貿易政策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對外貿易政策)

时间:2024-06-02 09:22:38 编辑: 来源:

790,1792和1794年提高了稅率。

華盛頓總統就職后不到兩個月就通過了美國的第一個關稅法令,1816年以前的各種關稅,主要仍然是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只起了偶然性的保護作用。從1816年到1833年,保護關稅運動在穩步發展著。1832年到“南北戰爭”時的關稅,一般是趨于下降的,雖然保護的原則從來沒有被放棄過。美國實行高額保護關稅制度的時期,可以說是從“南北戰爭”時開始的。當然,在那個時期以前已經有過保護關稅,但是稅率并不太高,而且在戰爭剛要開始的前幾年,一直有降低的趨勢。1861年通過了莫里爾法令,這個法令從開始生效以后就實行了高額的關稅制度。“南北戰爭”開始以后,不僅保留了“莫里爾法令”,而且沒有一次國會的會議不把稅率提高的。

此后,美國的關稅稅率有升有降,隨需要而變動。早期的美國對外貿易政策是為保護國內產業服務的,因而是以保護主義為特點的。1934年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發生改變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建立,它標志著自由貿易主義在美國政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也是美國走向多邊貿易體制的起點。該法案宣布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減讓關稅,并提出了“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條款,規定美國政府與任一國家簽訂的關稅減讓協定,均自動地適用于其他與美國訂有互惠貿易協定的國家。而降低關稅壁壘和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日后成為了關稅總協定的基石。

從1776年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主要實行的是保護貿易政策,促進了農產品的生產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為美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美國的貿易政策由保護主義向自由主義演化,這促成了一次完全成熟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機器的發明和科技耕種方法的日益推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這段時間,對外貿易政策促進了美國進出口的增長。

制定1787年憲法時 當時美國的矛盾有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矛盾 請問是哪兩種?

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

北方以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主,中部以農業為主,南方則是以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為主。

經濟背景: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并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于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制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后于英國。戰爭結束后,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制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并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于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于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制造業主。由于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于制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制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制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制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于習慣往往不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制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業的國家與制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制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于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于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制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于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絡等因素,使美國制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于制造業,僅占總數的2.4%。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侖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只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制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制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于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禁運使國內制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制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制造業。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制造業對于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因此,禁運結束剛后,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于制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的讓步并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只。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制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戰爭結束后,英國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制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國的如意算盤并沒有得逞。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制造業在技術上已經并非處于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制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制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后,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這是我找的,肯定有不足,不知是否讓你滿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