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美國公布中國官員海外資產人員名單(喬木、棕櫚、灌木、地被,還有什么是屬于同一等級分類的,謝謝!)

时间:2024-05-19 21:10:42 编辑: 来源:

的猶太人會有那么多獲獎者,也不能解釋為什么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國也有人獲獎。

中國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未獲獎,便有中國人寫信給醫學獎的評獎機構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提議給中國的針灸術發獎。誠然,針灸術逐漸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對世界的貢獻絲毫也不亞于那些現代醫學新發現,可惜的是,諾貝爾獎只獎給那些近幾年的新成果新發現,這是諾貝爾獎不可動搖的評獎規則。倘若真有一天,中國科學家們弄清楚了針灸的原理并能用科學術語完美地表達,相信諾貝爾評獎者一定會慧眼識珠的。

固然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其權威性無可質疑,這就是諾貝爾科學獎。在它的面前,沒有大國小國之分,沒有膚色人種之分,只能用成就說話。

5、不能獲獎的原因

關于中國科學家為什么不能獲獎,根本一點是科學水平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因此,分析為什么沒能獲獎,實質上是分析為什么我國的基礎研究水平比較低。趙紅州[2 class=f9pt>、胡樂真[3 class=f9pt>等人最先做過分析。

趙紅州認為出我國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4點原因:其一、科學知識積累不夠;其二、科學研究時間不足;其三、缺乏科學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學人才識別和遴選機制。在科學知識積累上,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由于歷史的原因,遠遠落后于西方。解放40余年來,我國在大科學事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國基礎科學仍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距甚遠,尤其是基礎科學知識積累不夠。對美國(1901~19722年間)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調查表明,科學的接代連續性乃是諾貝爾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就是說,知識的積累不僅與前人的勞動有關,而且還與兩代人之間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關系。孕育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識積累方能見效。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知識遺傳”因素的影響,更主要地體現在他們對前輩的治學態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維習慣的潛移默化的繼承上。而我國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對中、老年兩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樣估測結果顯示,他們出身于專業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繼續從事高層次科學研究的則不足10%。在科研時間上,美國科學家人數雖然不足100萬,但卻是全時科學家人數。而前蘇聯的科學家人數號稱100多萬人,但時間沒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時科學家也只有幾十萬人。據調查,我國六七十年代科學家每周工作時間為16小時,如果按全時科學家標準折算,科學家人數要減半。那種一會兒開會、一會兒學習、一會兒其他活動的非全時的科學勞動,對科研的損害顯而易見。關于缺乏科學家群落和科學人才識別和遴選機制問題,我國科學界上不具備諾貝爾人才的溫床及其相應的科學家群落;中國也沒有相應的遴選、培育和推薦諾貝爾人才的機制。

胡樂真認為我國科學家不能獲獎,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①我國的科學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封閉與半封閉的狀態,缺乏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即使在國內,各部門各地區之間,也依然處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封閉狀態。②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里,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地下,收入微薄,處境艱難。本來為提高科技人員待遇的職稱評定,也往往被各級官員捷足先登,結果不僅使在職的科研人員感到寒心,也造成大量科技精英外流。③中國存在比較嚴重的“論資排輩”傾向,青年科學家難于脫穎而出。例如,重大項目一般都由資深甚至年邁的科學家主持,在職務評定、工資級別上,即使是有才干的青年科技人員也必須耐心等待,結果是在極富創造力的最佳年齡階段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④在機構建制上,基本上是官辦科研機構一統天下。按其所從事的RD活動的層次,不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按其所從事活動的領域,不論公共領域或者市場領域,都由政府興辦或政府出資支持。⑤在科技發展戰略上,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脫離我國國情片面只求全面發展,其結果是面面俱到,平分兵力,重點不突出,有限的人才、資源得不到合理使用。

6、美國為什么壟斷了諾貝爾獎

自1985年到2000年,15年里共有33名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其中20人是美國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國做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4人中有23名美國人;37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有23人是美國公民或在美國居住;24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中有17名是美國人,美國人似乎壟斷了諾貝爾獎。

美國人為什么會成為諾貝爾獎的得獎大戶?一些美國科學家認為,是美國“萬能的金錢”和“鼓勵創造性和具有挑戰性的構想”造就了這一現象。

美國政府署全力支持并向各科研單位投入巨資用于基礎科學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度財政預算草案中,聯邦研究和開發經費高達853億美元,其中約50%用于基礎科研;企業也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在資金方面對科研項目給予了大力資助。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了許多最杰出、最有成就的科研單位或科學家,充足的資金成了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強大動力。據統計,由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大力資助,有78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獎,2000年獲諾貝爾獎的8名美國人中就有4人獲得過這個基金會的直接資助。

此外,由于美國經濟發達,科研條件優越,競爭環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精英,來自各國的移民學生提高了美國大學的水平。這些外國精英在壟斷諾貝爾獎中成了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7、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10大標準條件

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路甬祥分析了百年來諾貝爾獲獎情況后,提出了10個討論的問題,可以算作是對諾貝爾獲獎者的一個評價[4 class=f9pt>,可以稱為中國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的“10達標準條件”。

①自然科學的重大理論突破,需要善于發現已有理論與實際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戰傳統理論的自信與勇氣;重大理論的創建和形成,往往經歷長時間的爭論以至非難,在得到反復驗證后才被承認。

②原始性重大發現多源于對實驗事實敏銳的觀察和獨具創意的實驗。

③新的科學儀器和裝置的發明,往往打開一扇新的科學之門。

④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與方法的發明,往往對人類健康、社會與經濟的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⑤良好的科學基礎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發重大的科學發現,偶然中寓必然。

⑥數學與計算機工具創造性的應用,也可能帶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

方法與理論的突破。

⑦對已有知識的科學整理與發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發現與理論創新。

⑧良好的創新氛圍和高水平的創新基地是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的溫床。

⑨創新意識、原始性創新思想與創新戰略比經費與設備更具有決定意義。

⑩科技創新突破及其推廣應用,需要相應的創新體制和科學管理機制作為保證。

8、還要等待多少年

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產生的外部條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國家加強了科研經費的投入;②對科技已產生重大的社會需求;③正在大力進行優秀人才的培養、選拔、吸引和集聚;④實行開放政策,保持了穩定的政治局面;⑤開始形成尊重知識和尊重科學的社會環境;⑥提倡創新,開始建立全國科技創新體系。

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年輕科學家的成長環境正在得到改善。中科院的“百人計劃”旨在培養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人事部組織的“百千萬人才工程”推動著年輕科學家的成長;國家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實施使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得到保障,“863計劃”的開展則力圖使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有一席之地;大量出國留學人員的回歸和日益增加的國際科技交流將使中國科學家在某些前沿科研領域與國外科學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科教興國”戰略的展開正在為我國的科學騰飛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

關于中國何時能夠獲獎的問題,楊振寧先生做過估計。他說:“我覺得20年之內,一定會有中國本土出來的諾貝爾獎級的工作。假如經濟增長快,還不止一個,而是好些個。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快,而且中國領導人對科技發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對研究工作的投資也有大幅度的增長。”[5 class=f9pt>

一個科學波動周期大約為35年,任何一個科研體制不存在嚴重缺陷的國家,很可能在此段時間內獲得科學技術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斷假如從1978年“科學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們最多再等15年。中國大陸不乏科學精英,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理應能夠實現。

這不是一個大膽和樂觀的預測,我們期盼著中國獲諾貝爾科學獎的那一年提前到來。

9、中國需要該做些什么:10大行動綱領

原中國科學院院長、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周光召在一篇文章里比較詳細地介紹我國產生重大的科學發現的條件和對策[6 class=f9pt>,可以稱為我國要獲得諾貝爾獎的“10大行動綱領”。

①正視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困難。重大科學發現一般是在學科交叉的生長點上出現,而不是按照常規計劃,在可預見結果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和邏輯推理就能得到的。因為計劃只能在原有的科學原理框架內制訂,科學家個人又受到知識面狹窄和學科傳統觀念的限制,多數人很難有觀念上的突破。這種局限和困難必須努力克服。

②充分認識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過程中要出現多次的失敗,但在失敗中可能發生偶然出現的現象,其中包含啟發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敗,觀察敏銳的人才能在單調重復的試探中注意到新的現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將其發展下去。而科學發現的時機一旦成熟,發現就成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學家發現則是偶然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那些及時抓住機遇的科學家才能成為最初的發現人。

③有創新力的科學家必備的素質。例如,包袱少,失敗后不怕人笑話,對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強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維方式和原有理論的束縛,敢想敢干;身體相對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各種社會和家庭事務的干擾,腦子高度集中,日夜處于創新的臨界狀態,從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④自信、善于學習和做好戰略選擇是有所發現的基本條件。要有嚴格的科學態度,掌握先進的科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難問題,僅僅滿足于跟蹤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礙。要善于學習,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又不盲從權威人士的意見。要從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做好課題方向的戰略性選擇。要揚長避短,著力發現學科的新生長點和突破點,集中力量,堅持不懈,才有收獲。在這方面,有經驗的學科帶頭人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要形成創新的學術集體和良好的科學生態環境。要在開放流動的環境下建立能不斷創新的學術集體;要有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員來往要頻繁,學術爭論氣氛要熱烈。通過各種學術觀點的激烈交鋒、單個學科的深入開拓、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學生態環境,實現科學系統的協同進化,科學家個人也才能在這個環境中激發出創造力和新思維。

⑥充分發揮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作用。當前,科學前沿研究的對象多是復雜的系統,很多對象具有無窮多自由度,過去常用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很可能不夠需要,必須進一步發展才能處理復雜系統。因此,要加強對哲學的研討,加強科學方法論、數學及計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觀測儀器是發現新現象的先導,要重視新儀器的研制和實驗手段的開發。

⑦攀登頂峰永不停歇,處于逆境更應奮進。許多人在還沒有建樹時,渴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社會穩定的職業和社會地位,有一股拼勁;但一旦拿到永久職位和職稱,就不再努力,缺少內在的動力去攀登科學的頂峰。顯然,條件過于優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卻常能促使人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