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自由貿易理論名詞解釋(誰能給提供一些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名詞解釋、簡答、案例分析的題目啊?謝~)

时间:2024-05-05 00:31:03 编辑: 来源:

惠原則。

7區域性貿易安排。

8透明度原則9允許例外和實施保障措施。

18、簡述對外加工裝配業務的作用1對于承接方的作用A克服本國生產能力有余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為國家增加外匯收入B開發勞動力資源,增加就業機會,并繁榮地方經濟C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2對于委托方的作用A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B有利于委托方所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19、簡述托收當事人及其職責1委托人,委托銀行辦理托收業務,通常是出口人。

2托收銀行,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辦理托收業務。

3代理銀行,接受托收行的委托向付款人收取票款的進口地銀行,通常是托收銀行的國外分行或代理行;

4付款人,買賣合同的當事人。

20、試述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1當事人必須在自愿和真實的基礎上達成協議。一方自愿發價,另一方明確表示愿意承諾,雙方自愿表示達成協議的誠意,承諾履行合同責任與義務,如果一方采取強制、威脅、蠛、許騙手段,迫使對方就范,則訂立的合同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2賣賣雙方當事人應具有法律行為的資格和能力,自然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法人擁有獨立同產,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法律實體。

3合同必須以雙方互惠,有償為原則。合同一方所享有的權利,是以另一方所負有的義務為基礎,雙方互有權利與義務,任何一方不按合同履行責任與義務,都負有向對方賠償的責任。

4合同的標的和內容必須僉。

5合同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

21、簡述管理貿易實現的機制和途徑1通過國際會議對貿易實行贛性的管理2地區貿易集團通過條約、協定和建立超國家機構對地區貿易進行管理;

3通過多邊政府協定和組織對參加方的貿易關系進行管理4通過具體的商品協定和生產國組織對具體商品的產、銷、價格進行管理5通過標準化對國際貿易行為、商品規格、質量進行管理6通過雙邊政府貿易協定或協議直轄市和管理雙邊貿易關系。

7各國政府加強對貿易活動的宏觀干預。

22、簡述非關稅壁壘與關稅壁壘相比有哪些不同1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2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能直接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

3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具有隱蔽性和歧視性。

23、簡述仲裁協議的作用1約束雙方當事人只能以仲裁方式解決爭議,不得向法院起訴;

2排除法院對有關案件的管轄權3使仲裁機構和仲裁員取得對有關爭議案的管理權。

24、簡述寄售的特點1寄售人先將貨物運至目的地市場(寄售地),然后經代銷人在寄售地向當地賣主銷售;

2寄售人與代銷人之間是委托代售關系,而非買賣關系3寄售物在售出之前,包括運輸途中和到達寄售地后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均由寄售人承擔4寄售貨物裝運出口后,在到寄售地前也可采用出售路貨的方法,先行銷售,即當貨物尚在運輸途中,由代銷人尋找買方出售。

25、試述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的理論依據及其評價凱恩期在批判傳統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醬效率、錄活偏好三個基本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為政策基點,把對外貿易和國內就業結合起來,創立了保護就業理論,其追隨者又充實和發展了凱恩斯的觀點,從宏觀角度誰了對外貿易差額。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張國家干預,實行獎出限入的政策,最終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

1投資乘數原理。認為一國投資量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客觀存在一種依存關系,由投資而引發的國民收入變動往往幾倍于投資量的變動,其倍數的大小則取決于該國的邊際消費傾向;

2對外貿易乘數原理:一國出口或進口的波動會對國民收入的變動產生倍數影響,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將幾倍于出口或進口的變動量,公式如下國是淡理論評價1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是用以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實現國內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領先地位。

2對外貿易乘數提示了貿易量與一國宏觀經濟以及各主要變量,如投資、儲蓄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某些內在的規律性。

3從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沒有多少新意,與其他理論相比更側重于政策方面,即理論的實用性,因而成為發達國家推選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

4沒有考慮國家之間貿易政策的連鎖反應,一國的獎出限入熱必會引起其他貿易伙伴國的報復,從長期看,會對一國經濟與貿易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5對外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才能執行否則依靠降低出口價格來維護出口擴張的做法無法長期對國民經濟增長奏效。

經濟思想史名詞解釋

經濟思想史(History of E買粉絲nomic Thoughts), 有時也稱為經濟學史(History of E買粉絲nomic Theory),是通過對過去的經濟理論發展和變遷的追溯,針對"經濟對于人類意味著什么"這個根本問題進行考察的經濟學分支。

專業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思想史學科在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是建國以來高等院校中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建立起來的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學科。該學科包括外國經濟學說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魯有章和李宗正主編的《經濟學說史》是20世紀60年代初教育部的統編教材,20世紀90年代和2003年,陳孟熙主編的《經濟學說史教程》和姚開建主編的《經濟學說史》也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影響。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敬業精神。掌握本學科領域全面而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創新性科學研究工作的較強能力。培養能夠從事科學研究、高等教育、企業發展和宣傳等工作的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外國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思想史,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演化與創新經濟學。

課程設置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數理分析方法,計量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微觀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著選讀,近代西方經濟學原著選讀,西方經濟學說史研究,新經濟思想史專題,創新與演化經濟學,比較經濟學等。

就業方向

經濟思想史專業的畢業生近年來主要進入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金融機構和大型國有公司、外企公司及出國深造等。

名詞解釋 絕對優勢原理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亞當·斯密(1723-1790)是英國產業革命前夕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產業革命是指從工場手工業轉向機械大工業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障礙。亞當·斯密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猛烈抨擊了重商主義,鼓吹自由放任,系統的提出了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因此成為自由貿易理論的首先倡導者和鼻祖。

絕對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絕對成本說、比較成本說與要素稟賦論

(1)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貿易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來,適用于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于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于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利益論”。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這種貿易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貿易的指導思想。 (2)比較成本說是對絕對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并成為國際貿易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3)赫克歇爾—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于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于: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于我們分析,判斷和預測世界各國的貿易模式,并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信息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于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鑒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Comparativ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