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自由貿易港做什么生意賺錢(在內地開港貨店怎樣?進貨渠道怎么找?)

时间:2024-05-29 16:13:59 编辑: 来源:

就可以郵寄CNCA證書。船公司只有有了CNCA號碼后才可以出正本提單。

四、喀麥隆:BESC

1、根據喀麥隆海關規定:依據喀麥隆交通部2006年7月11日第00557號法令內容,從2006年10月15日起,所有進出口喀麥隆的貨物,包括散貨、雜貨、集裝箱貨物、新車、二手車必須一張提單提供一份BESC單據,但貨物轉運或轉船運不包括在內。

2、BESC的英文全稱為Electronic Cargo Tracking Note(ECTN),即電子貨物追蹤單。簽發BESC的機構為喀麥隆國家船運委員會(CNCC)及其在各國的代表處,該委員會總部位于喀麥隆杜阿拉市,在各國設有代表處或合作機構。

五、馬塔迪:FERI

1、根據剛果(金)民主共和國規定,所有運往剛果(金)民主共和國港口(MATADI港)或中轉港口(如:DAR ES SALAAM、MOMBASA、DURBAN、POINTENOIRE港口)貨物都必須申請F.E.R.I號碼。

2、如果沒有申請此F.E.R.I將視為觸犯所有運往剛果(金)民主共和國的條例,并在目的港受到嚴厲懲罰。

擴展資料:

1、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是非洲44個國家簽署成立的自由貿易區,旨在通過加強人員,資本,貨物和服務的自由流動,促進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工業化和結構性經濟轉型,從而深化非洲經濟一體化。AfCFTA設想將市場整合與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相結合,以解決非洲的生產能力問題。

2、2018年3月21日,非洲44個國家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的非洲聯盟(非盟)首腦特別會議上簽署成立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議。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

香港現在靠什么產業支撐發展?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新聞稿:

“這四個主要行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并且創造就業,是香港經濟動力的所在”。

而事實上,這些主要行業確實在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在2005年-2015年的十年時間里,香港的本地GDP從1.4萬億港元上漲到了2.4萬億,這其中四個主要行業就占了一半左右。

當然,現在的支柱又多了一根,那就是香港的房地產。房地產的比重在經濟中是逐漸加大的,看看香港的房價就知道了。以前內地人去香港,看重的是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服務發達對于國際貿易其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現在我們再看相關新聞,基本上是內地富豪去香港買豪宅,買千尺豪宅、買半山豪宅,那個價格都是令人咋舌的。

但是傳統行業既是機會又是桎梏,所以香港這些年 科技 競爭中缺少優勢,以至于香港在吸引科創人才方面也是操碎了心,現在也開始從世界各地搶

科技 人才了。

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的說法,分別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 旅游 和工商支援、專業服務業。這些支柱產業,建立在幾代香港人努力奮斗打拼的基礎之上,也與香港特殊的 歷史 與地緣因素直接相關。回歸祖國 20 年來,隨著周邊環境的巨變,香港勢必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探尋新的發展思路,準確定位自身。

跨越式成長階段

對香港來說,產業的升級與遷移并不是新鮮事。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興起。50-70年代,香港積極發展制造業,紡織、成衣、電子等勞工密集型工業高速成長,并帶動了工業多元化。這是一個讓香港獲益良多的發展階段,制造業占總體經濟30%以上,奠定了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基礎。

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制造業北移,第二產業占比從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香港產業結構輕型化,向服務經濟轉型,第三產業飛速成長。從數據上看,這是香港 歷史 上發展最快的階段,人均GDP增長了6倍多,一舉進入世界前十前五,也是香港最為意氣風發的年代。發展這么快,主要拉動力量是服務業,1983年以來增長率高達17%,世界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相比。而其中,金融、保險、地產、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長率更是高達21%。

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兩波強力拉動,讓香港成為耀眼的“東方之珠”。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當于整個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達到了不可想象的 歷史 最高比值。中國改革開放前20年,可以說受益最大的是香港,發展速度超過了內地城市。此時的香港,連文化影響力都非常大,影視與歌曲在東亞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當地位。

80、90年代的超級增長,讓香港成為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超過500家銀行在此聚集,世界百大銀行有85家進入香港。這里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二大外匯市場,第三大黃金市場。以此為基礎,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資策劃、商業服務領先整個亞洲。世界著名的顧問、法律買粉絲、會計公司,都將香港作為重要基地。仍然在制造業辛苦打拼的中國大陸此時并不清楚,這些利潤豐厚的現代金融行業,是經濟繁榮的頂端產物。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

超級增長的背后

但是客觀地說,香港畢竟體量太小,這種超級增長的基礎并不穩固,很大程度是靠 歷史 機遇,而非內部產業自然升級。世界領先的銀行與金融、買粉絲服務公司跑來香港,不是因為香港本身的五六百萬人口,而是面向整個東方世界。

此時的香港,是整個中國大陸出口全世界的轉口中心,超然的地位全球獨一無二。香港制造業雖然遷出,但仍然在華南的生產網絡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港廠商1996年在珠三江雇傭了超過500萬工人,產業鏈中研發、設計、營銷等高端部門仍然在香港,是整個香港經濟的重要根基。

但香港制造業在北移華南之前,層級并不高,即使不遷走,也很難自然發展出全球頂級的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業。香港以金融服務為龍頭的產業結構,表面上與紐約、倫敦、東京類似,但是背后作為支撐的制造業、高 科技 行業基礎,與這些頂級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

因此,1997年的香港雖然處于經濟極度繁榮之中,卻也并非沒有隱憂。廣為人知的是香港的地產泡沫,短短十余年房價上漲超過10倍。1998 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捅破了人們的樂觀預期,到2003年房價下跌超過60%,許多人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如著名歌手鐘鎮濤,自1996 年起開始炒房,在遭遇金融危機后,負債累累,并于 2002 年申請破產。但是房價后來慢慢恢復,到現在甚至比 歷史 頂點還高不少了。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影響,是很多人的收入再也回不到從前,香港的營業經理,一直沒有恢復1998年前的收入,比那時要低三分之一。

香港回歸之后,與其說是在尋找產業發展的新路,不如說是經濟基礎受到各種沖擊的考驗。產業基礎并不牢固的香港,面對這些考驗,難言樂觀。而香港尋找新發展方向的努力,也受到基礎薄弱的制約,取得的突破不多。

2003年,為扶持香港經濟,中央政府與香港簽定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將廣闊的內地市場向香港服務業等產業開放。最明顯的是“自由行”,到香港 旅游 的內地游客數量連年暴增,2013年內地游客占游客總數75%,超過4000萬人次,是2013年的4.8倍。得此強助,香港 旅游 業在回歸后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3年至2013年,過夜游客在港消費額暴增51倍,高達1527億港幣, 旅游 業也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但之后受2014年9月占中事件的影響, 旅游 業增長乏力。

香港產業的 科技 基因

香港回歸初期,正是信息 科技 產業革命火爆全球之際。香港也推出了發展信息 科技 的產業規劃,如占地24公頃投資158億的數碼港計劃。代表人物李澤楷1999年投資220萬美元占騰訊20%的股份,按照騰訊最新市值 3000 億美元計算,如持股至今,其股權價值將達 600 億美元。

從貿易金融向知識 科技 轉型,是很好的想法,信息 科技 也確實是能取得飛速成長的極好產業。如果香港能抓住這次機會,將會是又一次產業飛躍。可惜的是,香港雖然資本雄厚,但缺少發展出IT大公司的能力。

回頭看,香港應該利用資金優勢招攬全球IT人才,面向大陸市場與全球市場發展IT能力。但是香港產業發展 歷史 上就缺少 科技 基因,投入重金建設的高校雖然有全球頂級的基礎設施與師資力量,但 歷史 尚短,與產業難以匹配。

因此,香港的信息 科技 發展計劃浮于表面,脫離產業發展核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卻抓住了IT產業軟硬件發展的核心,華為、騰訊等企業成長為全球頂級企業。香港的IT企業沒有找到合適的市場,也沒有開發出值得一提的軟硬件產品,基本只是在本地小市場做一些不大的應用。

2001年,李澤楷將手中騰訊的股權以 1260 萬美元轉讓給了南非MIH 公司,這種投資眼光的事不宜苛責。但是整個香港沒有跟上IT時代,連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移動支付、交易軟件、商務軟件應用都落后于內地,反應了香港的 科技 與產業基礎存在嚴重缺陷。

香港面對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2000年以后中國大陸企業開始的制造業產業升級。

其實90年代末港資企業在內地制造業地位很重要,產業鏈上的位置也很好,如果在整個中國的技術升級潮流中跟上形勢,香港的相關企業也會有大發展。但是香港業者在內地的制造業企業,技術層級本來就不算高,注重的又是外貿交流、品牌、營銷,與內地創業者及國企集團相比,對研發缺少原始的本能關注。隨著內地制造業企業不斷產業升級,港資企業慢慢脫離技術大潮,原有的產業鏈優勢逐漸瓦解。企業在香港招高管、經理、銷售相對容易,招研發就缺少積累。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人才資源錯配,即使高管、經理、銷售也慢慢能力下降,收入下降,曾經以技藝高明著稱的香港技師日漸凋零。因為研發的退步,本就不穩固的產業基礎,在回歸20年以后,已經相當不容樂觀了。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幾乎是產業基礎表現最差的,人均GDP已經被注重研發的新加坡超過。

香港也曾經提出“中藥港”、“ 科技 園”等產業構想,都是與數碼港類似的產業園區。但由于整個城市研發基因的缺失,發展不溫不火。設想靠重金投入,憑空造出產出豐富的 科技 園區,在全球來看,缺少成功的先例。以產業為依托,產學研合作共同升級是更為自然的辦法,根基是產業實踐。缺少高校資源的深圳,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進行的高 科技 轉型進展很好,成為中國最突出的創新型城市。而同一時間段,香港的制造業產業基礎悄然瓦解, 科技 創新雖然投入重金,也難有抓手。

再尋定位

讓香港成為航運中心、區域發展中心之類的設想,并非香港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需要整個區域的配合。香港回歸以后不久,中國加入WTO,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香港作為航運中心其實受益極大。但是內地城市也要發展,以前依賴香港,條件具備了自行開展貿易是自然趨勢。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從全球第一降到全球第五,并非發展策略有問題,而是內地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來看,香港的優勢產業仍然極為突出,金融、貿易物流、 旅游 等行業在全中國城市中地位超然,與之相關的工商與專業服務也有相當優勢。只是回歸20年來,這些產業優勢或多或少有所減少,或者依賴內地的支援,這不免令人失望。而香港 社會 ,也因為產業未有新的突破,呈現了“內卷化”的趨勢。香港經濟極其依賴地產業務,貧富分化非常嚴重,供給不足房價高漲,青年生活困苦缺少希望,也因此產生了一些 社會 問題。

香港應該意識到,回歸之前的高速發展并非全靠自身努力,而是有相當的地緣政治因素,金融等高端產業存在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