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海外并購對中國走出去有哪些機遇(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时间:2024-06-01 04:22:40 编辑: 来源:

什么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于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占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于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于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 *** 也是長期處于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后涌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并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于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并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于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后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么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于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于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并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并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準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準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對中國市場的影響(論點和結論)

就中國目前的發展來說 通貨膨脹不可阻擋 就現在而言 自然災害 以及分類分子 即便是加入了WTO 那么對于中國來說沒有什么很大的好處 只是加劇了中國的企業毀滅性的加快 要不是 調控一下 中國的企業 前途渺茫啊 畢竟 中國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 程度 簡單的說 現在推行的 塑料袋收費 真的控制了白色垃圾嗎?? 國際經濟的發展 自由他的緣由 但是中國 很虛 好了過多的就不說了 政治上的東西 還是少涉足的好

試分析國際貿易的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個只要對比一下我國改革開放前后就知道了

在現在這種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里,如果國際貿易做的不好,顯然,此國家的經濟就會遠遠落后于別國。

推動港澳與內地合作的重大舉措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內地與港澳各方面交流合作不斷 深化,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人員、資金、技術等流動更加順暢,港澳 在國家改革發展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時期,面對 新情況新形勢,《建議》提出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 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并提出了深化內地和港澳合作發展的若干重大舉措。

第一,支持港澳提升金融和產業競爭優勢。深人參與新時期 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發揮香港傳統優勢,深耕細作,支持香港鞏 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二大中心地位。一是在人民幣國際化和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利用好香港已經是全球最大離岸 人民幣資金池市場(2014年年底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超過1萬億 元,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余額超過4500億元)以及內地與香港資 本市場合作在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滬港通等方 面取得重大進展的優勢,繼續深化和擴大兩地貨幣和資本市場合作,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增強其全球金 融中心地位。

二是支持香港貿易航運業創新發展。根據內地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貿易新要求和國際競爭趨勢變化,深化兩地貿 易航運業分工合作,大力發展航運融資、航運保險、航運租賃等高端貿易航運服務業。三是利用好內地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推動香港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提升 香港在法律、會計、審計、仲裁等專業服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培 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發展休閑旅游、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等多元產業,積極破解發展空 間、人力資源等制約因素,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第二,支持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 香港的獨特優勢,繼續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充分發 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務和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優勢,以及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中有深厚 淵源的優勢,在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內地企業進行海外投融資、國際并購提供投融資、航運 貿易和法律、買粉絲、會計、審計等高端專業服務。

支持“一帶一路”項目所在國通過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支 持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將港澳打造成連接東南亞、南亞,輻射大洋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具有綜 合功能的重要節點。第三,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以內地對港澳服務貿易自 由化為重點,把握廣東自貿區建設和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等有利 條件,繼續實施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加快前海、南沙、橫琴 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使其成為粵港澳合作的新動力。

深化泛 珠三角等區域合作,發揮好粵港澳城際發展的協同效應,將泛珠 三角地區打造成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使其成為我國 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極,更有力地促進港澳發展。第四,加深內地同港澳多領域合作。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 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

在2015年年 底內地和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在城市規劃、 市政管理、社會服務、環境保護、養老醫療、食品安全等方面借鑒 港澳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加強內地與港澳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推動青年科技創新交流,鼓勵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創 新,將港澳的創新人才和成果與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生產要素相結 合。

深化內地與港澳在教育、文化領域的交流,深化內涵,豐富層次,增進內地人民與港澳同胞的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