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全球化(在明清時期什么樣的變化導致中國開始三百年的下降(政治 經濟等))

时间:2024-05-20 18:41:26 编辑: 来源:

得反映)后,就基本上停滯不前。《農政全書》所載農具是抄王楨《農書》的,沒有新創造。有些大型高效農具,如水力連磨,明清反而罕見了。在王楨《農書》時代,“北方收麥,多用釤刃麥綽……一日可收十余畝,較之南方以鐮刈者,其速十倍”。但這種麥釤,明清時代基本上不用了。有的地方從牛耕退回人耕。這些都可以找出具體的原因來解釋,但深層的原因恐怕是小農經濟和人多地少的狀況缺乏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動力。鄭學檬先生曾經指出這樣的問題,中國古代農業機械很早就采用齒輪傳動的裝置,冶鐵業也相當發達,但為什么始終沒有用鐵來制作齒輪?我想原因之一恐怕是在使用人畜力和自然力為動力的情況下,用木制齒輪就夠了,而多勞集約的傳統農業本身,還提不出使用更高級的動力的要求。在生產工具停滯不前的情況下,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不可能提高的。西歐的情況與中國有所不同。如圈地運動以后18世紀的英國,城市人口增多,農村人口減少,為了增加農產品的供應,既有改進技術、提高集約化程度的要求,也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要求。在推行諾克福輪栽制的同時,各種以畜力,水力或蒸汽為動力的農業機械陸續出現。如1701年塔爾發明的馬拉谷物條播機,1828年貝爾發明的馬拉收割機,以蒸汽為動力的飼料粉碎機、干草切割機、甜菜切片機等等。當然,這些只能算是半機械化;歐美真正的農業機械化是20世紀初的事情。但農業發展中追求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趨勢在18世紀已經相當明顯,這和中國當時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近現代農業不是單純由傳統農業技術自身發展而來的,它用科學改造傳統農業、用工業武裝傳統農業的結果。在西歐,18世紀的傳統農業技術雖然仍落后于中國,但當時已形成近代科學,已發生產業革命,用近代科學和近代工業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己經開始。在中國,18世紀既沒有形成近代的實驗科學,也沒有發生近代的產業革命,傳統農業自身還不具備向更高的形態發展的條件。在農業技術繼續領先的表象下面,它與西歐農業的差距正在形成和發展,只是尚未顯露出來和被人們認識罷了。

中西農業的這種差距,中國農業落后的事實,中國人是在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以后才猛然省悟的。中國農業這種落伍當然不時一個早上發生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自古至今,中國的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從漢朝到明朝為半開放時期

  (1)主要特點:當時中華文明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中外關系以互通使節、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為主;漢、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

(2)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倭寇侵略我國東南沿海;西方侵略者開始侵略中國。

(3)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被迫開放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等地的口岸。中法戰爭的失敗使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甲午戰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列強更覺清政府軟弱可欺,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長期實行的閉關政策使清政府閉目塞聽,對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毫無應對策略;閉關政策妨礙了中西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4)① 目的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為了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清朝則是為了滿足侵略者的要求,以求維護自身的腐朽統治。②國家地位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在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的前提下;而清政府則喪失了獨立和主權。③作用不同:現階段的開放發展了經濟,提高了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清朝的開放則加深了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④方式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與外國平等協商有關開放事宜,而清朝則多是城下之盟。

(5)當前各國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要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必須吸取以往的教訓,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各時期時代特點

先秦時期(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1、夏、商、西周

(1)政治:夏啟以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商實行內外服制度;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了西周統治。

(2)經濟:①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大規模的簡單協作,土地制度: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時期的國有制(井田制)。) ②手工業、商業: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相當成熟,絲織技藝發展迅速商朝時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產生。西周時期工商業為官府壟斷(工商食官)。

(3)文化: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較為成熟的文字。

2、春秋戰國(東周)

(1)政治: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崩潰,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不斷,政局動蕩,各國變法圖強,士人階層興起。

(2)經濟:①農業: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小農經濟產生,租佃關系產生。②手工業:逐漸形成了官營、民營、家庭三種經營形態,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技術不斷進步。③商業:官商壟斷被打破,出現私商。重農抑商政策產生。

(3)文化:①思想:“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教育: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③文學:詩歌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詩經》、楚辭);④科技:天文學、數學、醫學成就顯著。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

1、政治:

(1)①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列割據,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②秦朝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廢分封,行郡縣,秦律、選官制度,崇尚法家思想)。

(2)漢武帝時期鞏固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中朝,設置刺史,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經濟:

(1)①秦朝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為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②秦朝以法律的形式維護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其暴政又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

(2)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為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實行編戶齊民政策和較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

3、文化:

(1)文學:漢賦是這個時期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學形式;

(2)科技:出現了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醫學、造紙術、地動儀是主要標志;

(3)思想:①從秦始皇“焚書坑儒”;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

這是我國封建國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1、政治:(1)政權更替頻繁,政治上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2)士人(士族)階層興起;(3)北方民族融合加強,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和影響),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農業化的進程,北方少數民族基本完成封建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隋唐的大一統。

2、經濟:(1)北方戰亂.生產遭到破壞;(2)北方人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比如牛耕技術),使南方生產水平不斷提高;(3)長期分裂、戰亂導致商品經濟水平低。

3、文化:

體現了分裂割據和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農學、數學、思想、書法、繪畫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出現了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賈思勰,書法家王羲之,畫家顧愷之等,書法成為自覺的藝術形式。

4、民族關系:出現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隋唐時期(581~907年)

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1)政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古代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2)經濟:隋和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曲轅犁出現,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繁榮。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

(3)文化: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全面繁榮,領先世界,兼收并蓄。書法理論日趨成熟。

(4)民族: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5)對外: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陸海絲綢(陶瓷)之路空前繁榮,隋唐先進的物資文化極大的影響周邊國家和民族。

(6)交通:海、陸交通發達。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907~1368年)

這是我國政治局勢由分裂走向統一、封建經濟和科技文化繼續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的時期。

1、政治:

(1)北宋:①北宋完成局部新統一,與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②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但同時導致了宋代的“三冗”和積貧積弱;③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④統治者“重文輕武”“守內虛外”。

(2)南宋:①偏安東南,與多人少數民族政權并立;②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

(3)元朝:①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裂,完成國家的統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②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行省制度);③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④取消科舉考試,導致漢族文人求取功名無望。

2、經濟:

(1)宋元時期農耕經濟走向成熟,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農業:農業得到較大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土地兼并嚴重,租佃關系普遍化。

(3)手工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和規模進一步發展.

(4)商業:商品經濟活躍,商業活動的時間、空間限制被打破,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紙幣出現。統治者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工商稅成為重要的稅源。

3、文化:

(1)科技: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領先世界,出現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外傳。

(2)思想:理學有了較大發展。

(3)文學藝術:文學藝術的平民性、世俗性增強,宋詞、元曲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出現了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

4、對外:海外貿易發達,海上絲綢之路(絲綢、陶瓷、茶葉)空前繁榮。

明清時期(1368~1840年)

明清的基本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者趨于保守、沒落。

1、政治:明太祖廢丞相、設置殿閣大學士,明成祖設置內閣;清朝設置軍機處,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2、經濟:

明清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發展超過了前代水平,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空前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租佃關系、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3、文化:繼承性、總結性成就突出、但創新性不足。

①科技: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學未得到發展,中西方差距拉大;②思想:理學是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八股取士與文字獄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反封建民主啟蒙思想產生。③文學藝術:明清小說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京劇出現。

4、對外關系:①鄭和下西洋后,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②西方早期殖民勢力騷擾,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

5、民族關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在明清時期什么樣的變化導致中國開始三百年的下降(政治 經濟等)

明清時期,世界歷史進展迅猛。到了17—18世紀,世界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