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社交媒體對人際交往的影響英語(交際中的語言藝術)

时间:2024-06-01 10:46:37 编辑: 来源:

、對不起”三句話常常掛在嘴邊。要求同學幫忙做事,都帶“請”字。

我們有不少學生自己不用請字,別人對他使用,他還會覺得生分了,同學之間太客氣顯得虛偽。有一次聽一位學生當我面打電話,要對方做好幾件事情,聽聽都挺麻煩,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個謝字。我很奇怪,后來知道他們正在談戀愛。這也不對,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說謝謝呢?

臺灣學者認為臺灣學生講禮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是積極生活教育的結果。對于人際交往的語言教育,不僅學校重視,家長也相當重視。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家庭里,爸爸說:“小明,把筷子拿來。”孩子就會認真地糾正:“爸爸不乖,沒說清。” 做爸爸的會很當回事,認真地再說一遍:“小明,請把筷子拿來。”

我2007年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接觸到的臺灣學者發言選擇的語言都很客觀,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認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觀點,都會用一種很委婉的方式。我們的學者就不一樣,復旦的一位教授為一點小事嚴厲斥責飯店的一位年輕女孩素質差。

我們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成績上,對語言禮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這方面需要在大學來補課,比從小培養顯得難度大,一個已是個人的習慣,一個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應該怎么說。

二、語言不當會造成嚴重后果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一句話可以氣得人跳。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要遵循說話的基本要求:應該說的、禁止說的、可以說的。應該說的必須說:如文明禮貌用語等。禁止說的不能說:否定語、蔑視語(你懂什么?)、煩躁語、斗氣語(我就這樣,你能怎么的?)等。可以說的盡管說。在某種場合或情況下,說不應該說的煩躁語,發生惡性事件,最典型的如發生在我駐外莫桑比克使館的唐健生事件。

在大學發生的許多事情常常也是雙方溝通語言的不得當,大學生也要講究語言藝術。

三、語言要文明、講究藝術

語言文明首先表現在稱呼上,稱呼反映出人們之間心理關系的密切程度。恰當得體的稱呼,使人能獲得一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氣氛;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斷。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及交往的場合、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個別大學生向陌生人詢問問題沒有稱呼,有時是不知如何稱呼對方,有時是習慣所致。在校園對年長的一般稱呼老師較合適。其他稱呼容易產生尷尬。稱呼認識的老師應該帶姓,如王老師、張老師。許多學生認識不認識都稱老師,有的老師對我講過對這種稱呼的反感。學生之間較為隨便,但在女生之間有的昵稱很不雅,如個別寢室表示親熱的稱呼“小 *** ”。

稱呼得體,溝通就能有效展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語言信息的傳播由三部分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詞占7%,語氣占38%,態勢占55%。其實,與人溝通專心聆聽很重要,專心聽才能聽到講話者的本意是什么,也是對講話者的暗示性贊美。

在美國媒體使用詞語是有禁忌的。諸如“殘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類的詞語沒人說,因為這些詞語聽起來是對別人的冒犯。稱盲人是“弱視者”,胖子是“身體寬大者”,不能說窮人,只能說“財政弱勢者”,不能說老人,只能說“在歲月順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對在垃圾車上工作的清潔工人也不能說清潔工,現在的名稱是“衛生工程師”。我們沒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語的文明和規范卻是必要的。大學生中不文明用語太多,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了。

規定的10字文明用語 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在我們日常使用的頻率并不高,特別是“請”字使用率最低。

當然有時幽默也要有分寸,現在所謂的一些流行藝術,在舞臺上用調侃、罵人的方式娛樂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誤導觀眾,因為它不符合人際溝通的基本規則。

中外社交禮儀文化差異問題分析

中外社交禮儀文化差異問題分析

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也日漸密切。中外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漢語和中國文化有了興趣,“漢語熱”持續升溫。但由于各國在文化、習俗方面有許多不同,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笑話和障礙。本文就中外社交禮儀文化的差異進行了對比,同時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中外社交禮儀;跨文化交際;對外語言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概述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交際,其主要特點是:文化不同,交際者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二、中外社交禮儀文化的對比

(一)稱謂語。

在漢語中,姓名稱謂是不能亂用的。在親屬之間,稱謂是由輩分關系來確定的,這種特殊的稱謂文化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的。中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歷史,又是一個農耕文明的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就形成了以家族宗法制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等儒家道德觀念根深蒂固,這使得漢民族形成了嚴格的尊卑有序,上下﹑長幼有別的等級觀念,所以下對上,卑對尊,幼對長不能直接稱呼其名,這是不禮貌的,也是不被允許的。而西方國家大多受到人文主義影響,強調自由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等級之分,所以即使是長幼輩分和上下級關系也可以直呼大名,人們也不足為怪,習以為常,而且認為這樣稱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更顯親切。

對于陌生人在中國也有具體的稱謂,例如,根據年齡,性別不同稱為“爺爺,奶奶,阿姨,叔叔,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以示親切和禮貌。而在西方國家大多只是“Mr,Miss或是Man,Woman,Boy,Girl或Kid,Child”等泛泛的稱謂。再如“先生”這一稱謂,在中國“先生”是用于對大教育家、學者、文人的一種尊稱,表達一種愛戴和尊敬之情,不分男女,如“楊絳先生”、“魯迅先生”等。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先生”只是對一般男性的稱謂語,而作為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或教授,應稱之為“博士(Dr),教授(Professor)”。

(二)打招呼。

打招呼是人們開始談話最普遍的`方法,一是可以自然地引出正式談話,二是表示禮貌和友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打招呼如果運用不當,常常會造成一些交際障礙或尷尬,英美人打招呼常說:“Howareyou!”“It’sverynicetomeetyou!”而中國人打招呼常常會問“姓名,籍貫,工資,年齡”等,在路上遇到會說:“干啥去”,“在哪兒上班呢”,“結婚了嗎”,這些話語其實也是人情味的體現,并沒有多事之意,而在外國人眼里會認為你在打聽他們的私事,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

(三)拜訪。

拜訪在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訪中也有不同之處,在中國,去朋友家拜訪,做客,時間較為隨意,有時不需要打招呼就可以去。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去朋友家拜訪是要提前預約的,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不好突然去人家拜訪,顯得不禮貌。告別語的功能之一是維系交談雙方的社會關系,可以采用不同的告別語來結束談話,在結束言語交際行為上,中西方人采用的語用策略也會有一些差異。

例如,在朋友家做客,要離開時,西方人常使用的道別語是:“Goodbye,Seeyou,Goodnight”等,而中國人(主人)常常會委婉地說:“再坐一會兒吧”、“這么著急干嘛”等表示禮貌、客氣,當來訪者離開時會說“慢走,常來玩啊”,其實并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有時也會說:“開車小心啊”、“保重身體”等寒暄的話。而這些話語在西方人看來,會顯得有些突兀或多余。

(四)自謙與尊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的文化從古至今對中國人的言行舉止有著很深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反映在謙敬語的使用上,對自己的父母稱之“家父,家母”,對他人父母稱之“令尊,令堂”,對自己妻子稱之為“內人,賤內,糟糠”,對他人妻子稱之“令妻、佳配、令室”,自己之子稱為“犬子”,對他人之子稱之“令郎”,自己的女兒稱為“小女、犬女”,他人之女稱為“令愛(媛)”等人稱的謙敬詞。而西方國家就沒有這樣的稱呼,只有“你”“我”的區分,沒有這些謙敬詞。中國人還經常會說一些如“給您添麻煩了”、“講的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人習慣于說“這要歸功于上司的領導,同事的配合”這樣的客套語。

有時候使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謙虛產生誤解,認為“太虛偽,不真誠”。其實,這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禮貌原則造成的文化沖突。中國人認為“謙虛是人最大的美德”,謙遜,含蓄的文化習慣就表現在言語中、行為上,總是盡量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經常考慮別人的反應,注意照顧對方的情感和自尊心,使對方不至于在兩個人的對照中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不快。這與西方崇尚的“自我主義”,提倡表現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觀念和直接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文化差異帶入到教學中會對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五)恭維語和道歉語。

對于美國人來說道歉可能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即使是一些小事他們都會說一句“Sorry”,美國家長會因給孩子帶來不便而向孩子道歉,在中國,父母是很少向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的。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典型的家長制為基礎的,以倫理為核心,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關系的本質是等級或差序格局的,這種等級關系影響著人的言語行為,諸如道歉語,恭維,問候語等。在西方文化中,社會結構是傾向平等的,無論是上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