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案例分析(青少年"網癮"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时间:2024-05-21 11:49:09 编辑: 来源:

、經過探討、有數據或理論背書的內容。心理學家們發現,悲慘的個體事件更容易牽動讀者的情緒,而對于報道中成百上千的死亡,讀者卻容易當成無足輕重的數字。這樣的共情造成的問題也屢見不鮮,一個遭遇不幸的人在互聯網上求助而上了新聞頭條,最終募得上千萬的善款,而沒被看見的不幸者,卻得不到任何幫助。

互聯網上最容易傳播開來的內容是最能刺激讀者情緒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到同情的“局限”,對一件公共事件過于投入時,可能陷入同情疲勞,最后窩在床上傷心欲絕,無法真正做出任何“向外”改變的行動。曾在馬里蘭大學任教的斯蒂芬·斯托斯尼博士(Steven Stosny)說,“人應該將情緒視為信號,它們就像煙霧報警器。報警器響了之后,你不會尖叫著說‘我們都要死了!’,而是會去找哪里燒著了。找到了就撲滅才是目的。” 情緒的作用是為了讓我們意識到隱秘的危險正在發生,從而用行動解決危險。被情緒困住以至于影響行動,這樣的共情并不比對新聞的冷漠有效多少。

如果將蘇格拉底的名言稍作改編,我們可以說,不能共情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但過度共情的人生是沒法過的。

沒被新聞被氣到

反而被底下的評論氣到

被偏激的評論和烏煙瘴氣的討論環境影響了心情丨圖蟲創意

太在意社交媒體上對新聞的討論,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所見即為真相,實際上,我們 所見的是不夠具有代表性、甚至比真實情況偏激許多的一面。提高“媒介素養”、培養甄別虛假信息和辯證思考觀點的能力,在此時就變得尤為重要。 關注語氣友好、促進網友討論的作者,閱讀更加可靠的新聞媒體,必要時,觀察或詢問擁有一定媒介素養的朋友和博主,了解他們平常從哪些渠道獲取信息,以及閱讀新聞的習慣。

無力、焦慮甚至抑郁

如何嘗試解決?

1. 提高媒介素養

分辨 新聞中的是事實(fact)、分析(analysis),還是觀點(opinion)。

“事實”是否真實?能否找到可靠的信息源頭?

“分析”有無充分合理的論證支持?其他媒體又是如何報道相同事件的?

“觀點”出于何種動機得出?背后有沒有受到利益相關機構影響?

2. 簡單的行為干預

閱讀新聞陷入同情疲勞,而無法做出任何行動時, 需要自己進行一些行為干預。諸如 關閉新聞推送提醒,控制閱讀新聞的時間,不在臥室和睡前讀新聞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

3. 力所能及地改變現狀

個人面對一個巨大的新聞事件時,也許會時常感到無力,但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 放下手機,幫助身邊的人,用具體的方式幫助具體的人。

當困惑你的是更大的問題,就將對公共事件的無力轉化為思考的動力,從社會文化結構的根源上去思考、閱讀和學習 。即便認為自己對此沒什么可做時,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傳遞優質信息就是一種改變。當我們投入到“行動”當中之后,情緒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慢慢消解了。

尼布爾的祈禱文里說:“ 上帝啊,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來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對抗負面新聞引起的抑郁、焦慮也是一樣。感到 無力并不是對讀者的懲罰,反而恰恰是為了給予你行動的動力。專注于“如何改變”并且行動起來,而不是被動地受新聞影響,才是緩解“遠方的哭聲”帶來無力感的最好辦法。

校園欺凌事件存在的問題

校園欺凌事件存在的問題_對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研究與對策

龍源期刊網 .買粉絲 對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研究與對策 作者:王官強 來源:《學校教育研究》2017 年第 21 期 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常有發生,讓人觸目驚心,這種暴力傾向已經嚴重影響了學們的正常生 活和學習,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更削弱了學校的教育成果,應當引起家長、老師、社 會、學校高度的重視。

一、校園欺凌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校園欺凌在線問卷調查顯示,對 15 個省市中小學的抽 樣調查中接受采訪的中小學生中,近 70%的學生表示存在校園欺凌現象,80%以上的學生對此 “心生恐懼”。據了解,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發生在校內的廁所等不易被老師發現的地方。7 成以 上學生稱,學校附近的胡同、小區、公路旁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然而,大部分學生遇到校 園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態度,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呀。

二、校園欺凌的類型及其發展特點 什么是校園欺凌?心理學認為:欺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指針對他人 的具有敵視性、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主要表現為身體的侵犯、言語的攻擊以及對他人權利 的侵犯。

校園欺凌的類型主要有三種:1、是直接身體欺負,也就是欺負者用身體動作對受欺負者 實施肉體攻擊;2、直接言語攻擊,即欺負者以口頭言語的形式對受欺負者實施語言攻擊;3、 是間接欺負,即欺負者五方借用第三方對受欺負者實施攻擊,如造謠是非、搞離間、拉幫結派 搞排斥等。

小學生欺負行為特點有四個:1、欺負行為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2、是言語 欺負出現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體欺負,間接欺負行為的發生率最低;3、男生以直接身體欺 負為主,女生以直接言語欺負或間接欺負為主。研究表明,現女生以直接身體欺負呈上升趨 勢;4、小學生的欺負行為可以預測將來的適應不良,經常受欺負的兒童會導致情緒抑郁、注 意力渙散、學習成績下降、逃學、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等。而經常欺負他人者可能造成以 后的行為失調或暴力犯罪等。

三、校園欺凌問題的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或個人因素 在我校的被訪學生中,“假如你被同學欺負,你會告訴誰?”, 55%的小學男生選擇“告訴 老師”,而只有 20%左右選擇“告訴父母”。研究表明,小學生欺負事件往往受這幾個方面的心 龍源期刊網 .買粉絲 理特征影響:①缺少關愛,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這類學生以留守兒童居多;②家庭教 育不當,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不注重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偏執性格;③因為從小被家 庭溺愛,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沖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④父母離異或關系不和 造成部分學生欺負別人,是因為過去有受欺負的成長經歷使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敵意。這種感 受和沖動促使他們從傷害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畸形滿足感,進而導致更為嚴重的欺凌行為發生。

(二)社會因素 1、現在的獨生子女多,缺少玩伴,與電視、游戲為伍,無形之中就會融入成人的世界。

2、校園欺凌事件的風險等級偏低,造成對此類事件重視不夠,從而忽略管理,這也是校園欺 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3、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輕視的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 大。4、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導致學生用“拳頭”“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

(三)生理與心理因素 從心理發展角度上看,現在的學生有青春期提前的趨勢,經研究顯示,現女性月經初潮年 齡約在 10-16 歲,平均年齡在 13 歲,性成熟在 18 歲左右;男性性成熟約晚于女性,首次遺精 出現在 12-18 歲之間,平均年齡約為 14 歲。性的發育較 70 年代約提前 2 年,性的發展使得男 生有著在異性前表現的欲望,男生和女生都會表現出“異性相吸”。

性的發展和學生的心理發展 存在不平衡性,身體的發育特別是性的發展導致學生心理矛盾特點明顯。

第一,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的矛盾,他們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都外 于半成熟狀態,就會出現自己認為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現實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青 春發育期的少年兒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第二,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之間的矛盾。他們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獨立意識強 烈,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決定; 第三,心理閉鎖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他們將自己內心封鎖起來,不向成人袒露,但少 年兒童的諸多苦惱又使他們倍感孤獨和寂寞,很希望與他人交流、溝通等矛盾。

種種矛盾或表現欲望促使少年兒童具有沖動、不安,更易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四、校園欺凌的對策 (一)從家庭教育入手 以濃厚的親情和相互信賴的關系作為基礎,加強平時在生活中的“做好人”教育。欺凌問題 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聯。每個家庭都必須經常對孩子的生活態度予以關注,在平時的生活當中 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斷善惡和關懷他人的能力,要學會做好人,做好人,就是要做“思想好、 龍源期刊網 .買粉絲 習慣好、行為好”。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須成為能使其放松下來的心靈的歸宿,特別是處 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父母及監護人能夠真正理解并接納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與包容。

(二)全社會行動,凈化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風尚和道德氛圍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和人格形成起著巨大作用。國 家下大力氣打擊兇殺、暴力、色情內容及一些非法出版物對少年兒童的負面影響,各方面行動 努力為少年兒童提供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輿論氛圍,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及其家長的擁護。通過 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全社會支持、關心、參與凈化少年兒童成長環境的濃厚氛圍,將 大大促進少年兒童活潑、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培養。

(三)學校教育應樹立“安全、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問題,審視“培養什 么人”和“怎么培養人”兩個概念。要建立建全學校心理輔導機構,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疏導, 讓少年兒童從心理上拒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少年兒童自身的性格傾向和人格弱點是其心理 問題產生的主要

校園欺凌事件存在的問題_校園欺凌案例分析

校園欺凌事件案例分析天津市薊州區燕山中學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原本安靜和諧的校園里,現在也 頻繁發生欺凌事件,因此校園安全不光是老師和家長關心的問 題,更是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焦點問題。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 學生之間, 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 語言及網絡等手段, 實施欺負、 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

此類案件不僅給被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陰 影, 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施暴者也很可能會走入違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身心都正處于發育階段,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 完全形成,法制意識淡薄,自控能力較差,是非不明,很容易受 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校園安全并不是學校領導和少數教 師的管理能夠簡單的完成的,必須要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 方面的力量, 大家共同努力, 為我們的學生創造一個和諧、 舒適、 快樂的校園環境。下面用具體案例來分析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 在制止校園欺凌事件,防止學生傷害事故發生所起到的重要作 用。

一、典型案例 小 A,男生,學習成績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偶爾睡覺, 課間紀律差, 對于學習毫無興趣。

老師也多次請其父母到校面談, 溝通交流,但是多次教育批評并無效果。可以說是屢教不改,不 能自控自己的行為。班上有另外一名男生小 B,為人老實,智力 有些問題,因為和他小學就是同學,喜歡往小 A 身邊湊,小 A 經 常恃強凌弱,欺負小 B,有時候不注意就給他一拳,打他一下。

偶爾還教唆別人給小 B 脫褲子,并以此為樂趣。記得最清楚的就 是在開學那天伙同小 C 把小 B 的自行車座子給卸掉了, 輪胎氣給 放了。事后,經過校方的處理,寫下書面保證,承諾不再欺負小 B。

二、成因分析 面對具有欺凌行為的學生,除了班主任和學校政教處教育、 批評、 懲罰外, 更應該仔細研究他們為何會產生欺凌行為的原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