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論述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新趨勢(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时间:2024-05-04 09:39:46 编辑: 来源:

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馬克思

"《國富論》與《圣經》,《資本論》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

——加爾布雷思

碩士階段寫的東西,轉載請注明博客中國始發

國富論研究

"這一著作是完全應該受到推崇的,所有承認政治經濟學重要性的人都一樣推崇他(斯密)"

——李嘉圖

"斯密博士是政治經濟學現代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斯密博士的著作必須放在那些有助于人類自由、開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

——麥克庫洛赫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他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

從全球史觀和歷史的角度看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東西方的貿易關系?

自加入WTO和國際貿易接軌以后,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外貿出口快速增長。正所謂,大國發展,主因在內部,小國發展,主因在外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指引下以跨國公司主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是外部因素球。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內部因素是主要的,80年代,鄧小平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的正確判斷。積極主動融入世界貿易體系,提前布局,政策扶持。另外,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的外貿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城市化把沉睡在一畝三分地上的農村勞動力釋放出來,農民工群體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具大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1999年大學擴招培養了一大批腦力勞動者,英語4級基本是大學的標配,找一份外貿業務員的工作,對外溝通基本夠用。

“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鄧小平

公開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4.6萬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人口1.8億人以上。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27日,中國的進出口企業數量為641萬余家,其中廣東省的外貿企業最多,達182.3萬家,占比28.4%;江蘇省、浙江省的外貿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二、第三位。

假設平均每一家外貿企業配有5名業務人員,從事外貿業務的銷售人員將達到3000萬之多。另一個數據,阿里巴巴國際站目前有20萬賣家,如果每一家公司有5名業務員,從事阿里巴巴的外貿業務員就有100多萬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國內外貿從業人員的數量都是非常龐大的,遠遠多余IT從業人員。

本人寫作的一大特點就是從大歷史觀和政治的角度首先剖析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然后在大的經濟環境下個人的奮斗如何趕上歷史的進程,最后才是技能方面的分享。和其他書籍不同的是,本人的業務技能分享更側重邏輯層面,期望告訴你們為什么這樣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可以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說個小故事:

有一個北京人,1984年為了圓出國夢,賣了鼓樓大街一個四合院的房子,湊了30萬,背到意大利淘金。風餐雨宿,大雪送外賣,夜半學外語,在貧民區被搶7次被打3次,辛苦節儉,如今已兩鬢蒼蒼,30年了,終于攢下100萬歐元(人民幣768萬)打算回國養老享受榮華。一回北京,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中介掛牌8000萬,剎那間崩潰了…

試述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必要性

答:堅持并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鄧小平理論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

(1)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并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我國的對外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開放。

(2)必要性:

鄧小平總結了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對外開放的理論和政策,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際,把實行對外開放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其主要依據是鄧小平關于“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兩個重要觀點。

第一,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他的時代就闡述了國際分工、世界市場的思想,揭示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方向。進入二十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新科技革命的發展,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之間的經濟聯系也日益密切,而使生產和消費越來越具有世界性,世界經濟日益呈現全球化的趨勢。它突出表現為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和協作不斷深化和加強,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跨國公司迅速發展。這一趨勢決定了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在開放的世界中如果不實行開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發展,甚至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第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是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中國曾有過開放的歷史,“絲綢之路”就是開放之路。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也算是開放。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漸衰落。閉關自守,導致落后,“我們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是以喪失國家主權為代價、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向外國“開放”的,這一頁“對外開放”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此后,無數仁人志士立志向西方學習,學習他們的器物技術,學習他們的思想觀念,學習他們的社會制度。如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以資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明確地提出了開放主義的思想,他說:“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物質上文明,外國花費三百年工夫,始有今日結果,我們采來就用,請君看看,便宜不便宜?”然而,孫中山的正確主張并未能夠付諸實踐。多少志士仁人的探索終究停留在紙上談兵,中國了的富強之夢始終未能成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對外開放的問題上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毛澤東是主張對外開放的,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中國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事實,是我們的立腳點。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中國早以不能閉關。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進一步闡明了對外開放的主張,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一切真正的好東西都要學。但由于帝國主義對我們實行敵視、封鎖和禁運政策以及后來我們自己所犯的“左”的錯誤,毛澤東在對外開放方面的許多正確思想未能完全付諸實施。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對外開放的思想。他吸取了歷史的教訓,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經驗和教訓,明確地指出了中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如資金不足、科學技術落后、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組織現代化大生產的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第三,實行對外開放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馬恩論述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指出社會主義是高于資本主義的一種社會形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相對于資本主義而言,是新生事物,它沒有直接的經驗、現成的規律可循,所以只有在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的過程中,學習、借鑒、利用其合理的因素和先進的經驗。

談談中國重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意義

談談中國重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意義

中國重視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中國重視加強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②中國重視加強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的綜合國力。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③中國重視加強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如何加強國際文化交流運用文化遺產

黨的十六大將文化建設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 ***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也是“四位一體” 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和民族強大與否,既取決于經濟實力,也取決于文化實力。無論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還是手段,文化的發展在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來越突出。同時,當前,我們正處于兩大背景中,一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新的歷史起點上,是深層次矛盾凸顯期;二是現代社會對文化發展提出了客觀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長,渴望得到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悅。這表明,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都需要“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而只有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形成這種“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

一、我省文化遺產蘊含深厚的荊楚文化內涵與底蘊,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豐富礦藏和寶貴資源。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形象的基本元素、文化象征和主要標志之一。文化遺產的構成有如:物質類文化遺產即文物;以傳統習俗、禮儀、技藝等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思想精神遺產等。我省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荊楚文化的內涵與底蘊,對全省文學藝術、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依托與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不斷獲得重大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專家學者認為,楚文化在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形態上具有青銅冶鑄、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樂舞、老莊哲學和屈騷文學六大要素(支柱)或特征;并形成荊楚文化五大精神實質: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的創新精神、兼收幷蓄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諧誠信的時代精神。如我省出土文物編鐘、編罄,鹿角立鶴、虎座鳳架鼓、鳥人、虎座立鳳、單頭鎮墓獸及一些器物的紋飾等,既顯示為某種文化圖騰,又無不表現出追新逐奇精神特質和浪漫主義色彩。通過這些考古發掘實證與研究,對于我省文化事業發展均起到和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省文化事業發展始終繼承荊楚文化優秀傳統,吸取荊楚文化豐富養料,從荊楚文化的挖掘與利用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創造新的輝煌。如荊楚文化中追新逐奇精神特質在藝術表現上充滿了風云詭譎(jue)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尤其使得我省的舞臺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