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論述中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特點(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朝代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

时间:2024-05-14 06:05:59 编辑: 来源:

置,則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鎮壓。這些表明,明清時期的君主專制統治得到了空前強化。

明清時期的無宰相制,大大強化了君權;通過地方機構的改革,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同時,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強。皇權越來越尊,臣民愈來愈卑,這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演變的軌跡。

君主專制統治是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在評價其歷史作用時,要根據時代變化,結合具體的社會現實進行評價。在明清建立之初,這種制度在糾正前朝弊政,提高辦事效率方面起過一定積極作用。但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權過于集中,又決定了皇帝個人品質對統治的制約。通常情況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較勤勉,而中后期則相對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則往往會出現統治危機和社會矛盾激化的局面,這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負面影響。

2.明清時期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

適應封建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明朝中期,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史上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表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農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另外,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商品化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

但從實行情況來看,各地推行的并不一致,真正將賦役合并的并不多。后來隨著明王朝的腐敗,加征加派接連不斷,“條外有條,鞭外有鞭”,人民負擔有增無減。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種加派,重新恢復了萬歷時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但限于當時客觀條件,一條鞭法實行得并不徹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進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人丁和丁銀的固定,為地丁銀的推行創造了條件。雍正帝繼位后,實行地丁銀制,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地丁銀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廢除了漢唐以來的人頭稅,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削弱,農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畝納稅,使無地農民在法律上不再納稅,賦役不均的現象有所緩和,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安定;使隱蔽人口的現象減少,人口統計相對客觀、真實,這也是乾隆時我國人口驟增的因素之一。總之,地丁銀制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特別提示

賦稅制度的發展變化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與現實社會有密切關系,如當今現實社會中的費改稅問題、國家取消農業稅等。因此,既要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認識賦稅制度,也要從文綜的角度做準備。

3.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初級形態。這種生產關系,在明中后期出現。其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技術進步。主要行業:先是棉紡織業,后擴展到冶鐵業、采礦業、煮鹽業、采煤業等手工業領域。先是江南一帶,后擴展至全國。特征:“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機戶即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即雇傭工人,機房即手工工場。地位:水平低,發展緩慢,整個明中期至鴉片戰爭前,一直處于萌芽狀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居主導地位。影響: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在經濟上的體現,為市民文學的產生和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封建制度的阻礙和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統治的對立物,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其權勢,千方百計地摧殘它。封建剝削的殘酷性使大批小生產者破產,不可能提供資本主義發展的市場和資金。科舉制的實行和嚴酷的封建統治,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在重農抑商政策下,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嚴禁人民進行海外貿易。明統治者還派出礦監、稅使,處處進行掠奪、勒索。清政府則在全國各城鎮和交通要道設卡征稅。明政府還實行歲辦和采辦制度來盤剝商人。在此情況下,從事工商業要承擔風險和忍受大的盤剝,工商業者雖富有,但沒有政治地位。因此,不少工商業者在致富后,不是將錢財用于擴大投資,而是置辦田地,開辦當鋪。這樣就阻礙了社會財富向資本的轉化,影響并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發展。

4.全面認識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

閉關政策即對外貿易的限制政策。清初實行嚴格的海禁,康熙帝收復臺灣后,一度開放海禁。乾隆、嘉慶時實行嚴格海禁,只許廣州一口通商,并有種種限制,這種閉關政策一直堅持到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有:第一,占主導地位的是自然經濟,中國無需從國外進口商品,這是實行閉關政策的基本社會原因。第二,清政府害怕中國人民與外國人交往甚密,易“滋擾生事”,不利于自己的統治,這是實行閉關政策的政治原因。第三,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沿海港口的種種不法和侵略行徑。

清政府的閉關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消極作用很大:首先,這一政策阻礙了國外市場的擴大,限制了國內商品生產,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其次,面對世界急劇變化的局勢,清政府的閉關政策束縛了自己,不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一種甘愿落后和慢性自殺政策。再次,不可能有效抵御侵略,反而導致落后挨打和中外差距拉大的結果。

5.明清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

從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顯著特點是承古萌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出現了《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總結性的科學巨著。

(2)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專制主義的空前加強,在文化領域也表現出強烈的專制色彩,如八股取士、文字獄、查封書院或改為官辦、理學走向極端等。

(3)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滋長,出現了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

(4)我國古典小說達到鼎盛局面。《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表現了突出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元朝戲劇空前發達,出現了元雜劇。

6.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與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