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網紅背景圖片潮流文字(請問在快手上互相關注了對方,看了對方的作品沒有任何的評論 對方會知道嗎?)

时间:2024-06-03 12:19:17 编辑: 来源:

的人,與自己和解。

像葛優躺這有帶有負面情緒的形象在微博走紅,是青年人勇于去轉發、去分享、去傾述、去再創作,去告訴別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覺得躺著什么都不用做的狀態挺棒的”。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內心迫切希望當一個不勞而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也會羞于開口吧。

先前我已經說了,葛優一躺表現出來的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正是這批超時工作、超額吃飯、壓力大、掙錢難的大眾內心狀態。壓力大很容易理解,但為何壓力大導致的不想努力會成為全民狂歡?是什么導致了他們選擇了葛優躺來傳遞內心的渴望?

我認為,這是因為傳統努力已經難以實現生活的質變和階層的上升了。目前在這個國家,由于社會成本高居不下,下層通道往上的空間逐漸已經堵塞。我們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運”諸如此類的 勵志 名言 ,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松。”

這樣絕望特質的發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無能的“喪(sàng)文化”的崛起。

學術界分析:

青年“喪文化”產生與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虛擬網絡的現實“擬構性”、青年自我的“主動污名化”、集體和社會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微時代”的情緒感染:從“微”到“大”等四點。應當采用“性與謹慎并行”的方式對待青年“喪文化”,應當運用優勢視角對青年“喪文化”展開研究,應當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青年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

 

       ▼喪文化的表現

千百年來已經有無數人這樣躺著了,葛優并不是第一個。但是“葛優躺”能夠在此時此刻走紅,跟它背后青年人息息相關。這批人轉發帶有“葛優躺”照片的微博,紛紛留言說自己每到周末就是這個樣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這個樣子。他們大多數是90后,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躍的用戶年齡段。

與此同時一杯“喪茶”開始走紅微博,想在“喜茶”對面開一家“喪茶”,菜單如下:一事無成奶綠、碌碌無為紅茶、依舊單身綠茶、想死沒勇氣瑪奇朵、沒錢整容奶昔、瘦不下去果茶、前男友越活越好奶茶……總有一款適合你!

今天你小確“喪”了嗎?就讓我們躺一躺,躺尸到死亡……在 “正能量”與”小確幸”熱潮退卻后,自黑與負能量正以更迅猛之勢在互聯網噴瀉而出,并形成了一股無法阻擋的文化現象——喪文化。很快,營銷人與 廣告 人接力而上,借此打破與年輕人之間的鴻溝與障礙。

(一)“喪”為何成為一種潮流?

想要了解“喪文化”,還得從年輕人群聊時的“斗圖大戰”說起。今年夏天,一張來自90年代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葛優癱走紅網絡,圖片中葛優飾演的季春生滿臉胡渣,穿著奶奶花襯衫,靈魂出竅,一臉生無可戀。以此為起點, “懶蛋蛋”、“佩佩蛙”、“咸魚”、“我可能遇到個假XX”等畫風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現在各種“斗圖大戰”中,無不例外都是在傳遞一種“我已經是個廢物”的自嘲,這就是“喪文化”的體現——黑色幽默、悲觀消極。

1、 喪是一種“反雞湯”情緒的宣泄

高房價、高競爭、高壓力……這些都無疑扮演著摧毀年輕人朝氣的重要角色,你以為一枚“喪X”從來不努力,其實現實的情況是他們真的很忙啊,忙工作,擠地鐵,正常的工作時間外還要疲于應付各種社交。忙得像只狗,卻升職加薪無望,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躺一躺,躺尸到死亡。

2、 “喪”是年輕人自嘲的表達方式

(二)“喪文化”營銷指南,真的夠“喪”嗎?

如今,“情緒消費”已演化成一股強大的消費動力,比如各種主打懷舊的電影,總能引發網友的集體回憶,同樣的“喪”作為一種群體性情緒時,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1、 利用“喪符號”

案例:淘寶表情包同款

以“葛優癱”為代表的喪表情橫掃網絡,這些表情已不再是個具象的表情包,更是喪的表情符號。借此,某寶上也賣起了各種與“癱”表情相關的周邊產品,葛優癱手機殼、葛優癱T恤、葛優癱抱枕等等。賣的不是價格,更是一種態度——“喪”,就連段子手大張偉的衣柜也必備了一件葛優癱的T恤。

 

2、 打造“喪文化 IP”

案例:網易王三三喪茶代言

隨著網友自制“喪茶”文案走紅微博,網易新聞聯盟手餓了么真的開啟了一家““喪茶”快閃店”,盡管只為期了4天(4月28日-5月1日),然而卻刷屏的整個五一。

當然,借勢喪營銷的網易不只是看到喪茶火爆,更是看重了“喪”與其品牌形象的契合,網易新聞羊駝主編王三三,人設就是一只很喪的羊,常年嘴角向下,這喪喪的表情,非常適合當做喪茶的代言人。喪營銷的背后,更是網易新聞打造IP形象的野心,除此喪茶的營銷之外,王三三還將以個人身份參與到網易新聞的多種營銷活動中。

3、 尋找“喪”共鳴

案例:彩虹合唱團《感覺身體被掏空》

去年8月,一則《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神曲迅速席卷社交網絡,歌曲發布后,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獲得千萬點擊,歌曲創作者正是以神曲著稱的彩虹合唱團,網友又稱其為《加班狗之歌》, 再看歌詞,整個就是大寫的“喪”,"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的像只狗,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戴了兩年半……" 繼葛優癱之后,《感覺身體被掏空》更以深深的“喪”感擊中無數網友的內心。

(三)“喪營銷”也許只是曇花一現?

隨著“喪文化”的流行,喪營銷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品牌推廣當中,這種契合年輕人的營銷也讓品牌形象更加豐滿,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不過“喪”營銷也并非萬能,一方面,品牌如果在“喪”營銷過了頭,可能反而會給年輕人一種“長輩硬和我尬表情包”的笨拙感;另一方面,諸如網易喪茶營銷真的難以復制,誰知道這種突然流行起來喪風潮還能流行多久呢?說到底,喪營銷到是否能給品牌帶來效應,憑借的還是產品無可復制的核心。

 

(四)“喪文化”營銷為何會突然火起來?

1、“喪文化”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心理;

據統計,轉發葛優躺、馬男波杰克這些“喪文化”圖片的大多數為90后,也是目前互聯網最活躍的用戶。而轉發這些信息的背后,其實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輕人,自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從而產生的集體焦慮現象。這其實是整個社會環境改變的結果,都說80后、90后這一代很幸福,又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受到很多寵愛,但當這些人正在經歷加班、買不起房、沒時間談戀愛、睡眠不足...而互聯網就成為負面情緒的一個宣泄口,看到這些負能量就會產生共鳴。

來一首“喪文化”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

2、消費者對雞湯文已經感到無聊了;

從小到大,大多數人都會聽到不少成功學雞湯,但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早已認清現實生活遠比想象的要艱難這條真理,對那些“上帝為你關上了一個門,但卻為你打開了一扇窗”的雞湯文越來越沒有耐心,反而更愿意相信“上帝為你關上了一個門,然后他就去洗洗睡了。”

所以再用這些雞湯文刺激他們是很難的,相反,“喪文化”這樣簡單粗暴的營銷反而能夠引起他們共鳴,喚起他們的情感共振。而且,并不是“喪文化”的文字一定會帶給人們負能量,大多數人只會以此來諷刺、吐槽一些現狀,而這些“負能量”有時正是“正能量” 的來源,這也是為什么消費者不會對這些喪氣的話感到反感。

3、 逆向思維 營銷模式找到了市場的空缺。

除此之外,“喪文化”運用了商業界常見的逆向思維營銷模式找到了市場的空缺。逆向思維營銷模式很容易理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眾的甲殼蟲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流行大汽車,寬敞、舒適,當然也耗油,大眾甲殼蟲憑借廣告語“想想還是小的好”異軍突起,吸引到了大批消費者。“負能量”營銷也是如此,在雞湯文滿天飛的現在,來一點“毒雞湯”調調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雖說“喪文化”在這兩年發展極為迅速,從表情包到營銷,連人民日報也發文章讓大家不要被“喪文化”洗腦,但“喪文化”說到底其實更像是一種自嘲,就像之前的“屌絲”一詞一樣,很多人都會把自己比喻為“屌絲”,但其實很多人并不會真的給自己一個這樣的定位。“喪文化”也是一樣,那些說著“現在沒錢算什么,以后沒錢的日子還多著呢”的人大多并不會真的就此頹廢,還是一樣地努力賺錢,一樣地買房還貸。所以說,對“喪文化”不要太認真,太認真你就輸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