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西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學習國際貿易有什么作用)

时间:2024-06-02 02:58:25 编辑: 来源:

為門戶,連接這些地方,所以說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建成,對成都和西南地區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一、國際影響力。在中國有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目前只有上海北京成都。成都為什么要建第二國際機場?是因為雙流國際機場客流量太多,經過擴能改造,提檔升級,遠遠滿足不了客人的需求,2017年,雙流國際機場的客運吞吐量,4980萬人次,滿負荷運行,2018年,預計超過5000萬人次,接近6000萬人次。第二國際機場建成以,進出四川、成都的客人,會更加方便,國際影響力會更大。

第二,有利于成都的發展。成都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是西南一個門戶。成都的輻射面廣,成都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特別是成都最新的規劃,一山連兩翼,即龍泉山脈的兩翼,向東擴展。天府國際機場正處在龍泉山脈的東側,發展空間巨大,發展潛力巨大。機場建成后,有利東部地區的發展。

第三,增強競爭力。有了成都的第二國際機場,在國際航線,國內航線競爭中,那將充分發揮機場的優勢,再也不會出現,航線不夠,機場緊張,業務繁忙的情況。不至于因為雙流機場接待能力有限,流失許多客人的現象,有兩個機場接待,沒有不能滿足的,相信在那個時候還會吸引周邊的客人。新機場與城區連接,都在同步進行,下飛機坐地鐵,直接進城;高速路,四面八方,條條通機場;高鐵動車也同樣如此。

天府國際機場建成后,對成都和周邊的影響會很多,只會是好的影響。

成都地鐵西博城站

天府國際機場建成,對成都影響比較大,對四川也有不小的影響,對整個西南地區的影響是有,不過不是很大。

一,成都的城市影響力會有較大提升。

成依靠雙流機場,已經坐實國內航空第四城的位置。規模更大的天府機場的建成,將進一步鞏固成都的航空樞紐地位,甚至再有提升。機場其實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之一,隨著國內總體實力的提升,未來國內、國際交流還會更加頻繁。天府機場的修建,不僅是在解決交通問題,同時也是為未來的城市競爭贏得了先機,影響力肯定會有較大的提升。

二,影響成都城市布局。

天府機場選址成都龍泉山以東,是成都的城市觸角第一次伸出成都平原以外。以天府機場為契機,龍泉山以東區域將逐步被開發出來。以天府機場空港新城為代表的城東區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城市延伸和產業布局的可供選擇區域之一。可以說,天府機場的確立,給成都向東發展帶來了可能的機會。

三,成都在四川內一城之大更加鞏固。

從天府機場的建設,以及后面的成都東擴,其實已經可以看出,成都這個城市擴張的極大的野心。東進的建設,需要人口,需要資源。而這些方面,基本上需要面向四川才能解決。而四川的城市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成都肥而川蜀瘦,將根深蒂固。

四,四川陸上交通會有大規模調整。

天府機場建成以后,東進區域將是重點扶植區域。與成都相關聯的公路、鐵路,一定會向該地傾斜。如果不是坐飛機,四川其他地方的人出行成都,在一定程度還是有影響的。

不過對于整個西南來說,天府機場就沒有那么大的影響了。對西南其他地方來說,天府機場就是一個單純的機場,不必考慮其他因素。但是如果只作為機場,比如說云南貴州,基本上很難專門跑到成都來坐飛機的,只有重慶的客貨流,或許會有稍許影響。

正因為水路陸路的局限性,成都才向天空借空間,地域西南一隅,去哪里尤其是中東部都非常遙遠,試想坐高鐵到北京上海十個小時,廣州十幾個小時什么概念,更不用說坐之前的常規火車了。搞不懂1500萬人口的成都航空吞吐量居然跟西安880萬人口吞吐差不錯,再建一個機場,不曉得是之前規劃太不合理沒法擴建還是因為領導認為成都人的錢都是大風刮來的,像重慶一樣多點實在少點吹噓不好么?

最大的影響就是重慶被成都甩得更遠了。

進一步增強成都的國際影響力,現有的雙流機場離新城區太遠,天府國際機場的建立也能進一步推動天府新區的發展。而對于西南地區很多還沒有機場的城市來說,以后飛機出行在天府國際機場乘坐飛機比在雙流機場大約節約一個小時的時間。

以內江為例,從內江出發坐高鐵到成都東站,然后轉2次地鐵才能到雙流機場,差不多需要三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是自己駕車前往,需要的時間還要更長一些。也就是說從內江到成都去乘坐飛機需要提前半天時間。

等到天府國際機場修建好,可以從資中直接高鐵到達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足夠了。

四川在大干,重慶在觀看?

學習國際貿易有什么作用

學習國際貿易有什么作用

中國企業經營已與世界接軌,參于國際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學習國際貿易便于跨國家、跨地區地進入各種各樣的貿易與合作是中國廣大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它的廣義內容包括:國際投資、國際避稅、國際公關、國際慣例、國際會計、國際商法、國際結算、國際租賃、國際聯運、國際金融、國際保險、技術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勞務合作等等。

學習國際貿易有什么用處?? 匯率對國際貿易有什么作用?

宋國青:貿易與匯率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做了題為“貿易與匯率”專題講座。講座內容分5個部分:一是當前世界經濟的新形勢;二是利率與匯率關系;三是匯率對國際貿易影響;四是國際貿易對實物經濟影響;五是匯率變化對真實經濟影響;最后是真實經濟對利率的影響。

2005年末至2006年初世界經濟出現一些新變化。首先,在去年第四季度,世界經濟整體增長強勁,尤其以日本和韓國的表現最為突出,這一結果頗為出乎分析家和市場的預料。中國經濟也有所回升,但是相對微弱,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就在高速成長。去年年末至今,日本的工業生產強勁復蘇,單月的工業產值增速高達10 % 以上;其次,世界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受到臺風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石油和有色金屬的價格一路上漲,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場的色金屬類股市開始大漲,帶領股市走向牛市。中國國內的有色金屬類股市也受到波及,這說明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連續日漸緊密;再次,市場對美國加息的預期成U字型回升。去年11月中旬,美聯儲的報告暗示加息到頭,導致市場對美聯儲的預期減弱,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不會繼續加息,但是去年年末世界商品價格的上漲導致市場對美聯儲繼續加息的預期逐步回升。此外,韓國在4個月內3次加息,反映出加息是世界的大趨勢。日本在未來加息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在短期內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全球加息的大勢對中國的利率政策構成了壓力,央行如何應對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最后是2006年初中國出口猛增。2006年一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了28 %,紡織品臨時配額的取消是拉動外貿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2006一月的出口資料,對于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增速應該根據出口的迅猛增長而有所調高。

第二個問題是匯率與利率的關系。利率平價理論可以解釋利率與匯率的關系。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如果匯率的遠期期望不變,如果美元利率上升而日元利率保持不變,或者是美元的加息預期高于日元,那么日元持有者就會拋售日元購買美元和美元資產,引起日元兌美元即期匯率的下跌。從實際的經濟資料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例如從2002年到2003年美聯儲連續多次降息,日元利率一直保持不變,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一路走高;2004年起美聯儲調整利率政策開始加息,日元利率沒有變化,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持續下跌。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只要匯率的遠期期望不變,美國加息會導致日元貶值。

利率平價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匯率的遠期期望不變,在現實經濟中這樣的假設并不存在,例如韓國從2002年到2004多次降息,美聯儲在這段時間內連續加息,按照匯率平價理論,韓元應該對美元貶值,但實際上韓元對美元是不斷升值。要解釋匯率的變化,關鍵是弄明白影響匯率變動的各種因素。由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利率的變化引起匯率的變化。先假設利率的變化是外生的,再研究利率的變化對匯率變化的影響。

第三個問題是匯率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2005年之前,美元對其它世界主要貨幣持續貶值,2005是一個轉折點,美元跟隨美聯儲的加息步伐開始升值,受此影響,日元和歐元對美元不斷貶值。從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來說,日元的實際匯率比名義匯率有更大幅度的貶值,因為日本的通貨膨脹率比美國低3 %到4 %,如果日元再相對美元貶值10 %,那么日元就會有很大幅度的貶值。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差異很大,當前日本經濟情況轉好,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低水平,遠遠低于美國的水平。日本的CPI有6個月沒有下跌,CPI不下跌對日本經濟就是一個利好。從2004年年末到2005年,日元在不斷貶值,貶值幅度大于15 %,這是日本經濟變化的基本情況。日元貶值對日本的出口有一些影響,但是以美元、日元和不變價格3種方法度量日本的出口,會得到3種不同的結果:以日元衡量,日本的出口增長有很大幅度的增長;以不變價格計算,日本出口的增長并不大。

關于人民幣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因為人民幣匯率和美元掛鉤,所以人民幣的走勢和美元基本相同,從2002年到2004年不斷貶值。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介于美國與日本之間,低于美國,高于日本。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的差距在平均后被基本抵消。人民幣經過3年的貶值時期,2005年跟隨美元的升值而升值。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與出口之間有緊密的聯絡。根據從2000年到2005年,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可以得到中國對外出口的趨勢圖,對資料進行平滑處理后,得到中國出口的短期趨勢對長期趨勢偏離的百分比。這個偏離的百分比與人民幣的匯率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從2000年到2002年隨著人民幣的升值,短期出口趨勢減弱;從2003年到2005年人民幣貶值,短期出口趨勢增強。從以上的歷史資料可以發現,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中國出口有著深刻的影響。2001年是中國經濟近10年來最不景氣的一年,人民幣升值導致外需不足,內需市場也不能及時開啟,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從2001年的第四季度開始,人民幣跟隨美元開始貶值,中國的出口開始大幅度增加,經濟隨之快速增長。宋國青教授曾經在2001年中國經濟最不景氣時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02年和2003年快速成長,后來事實印證了他的預測。

第四個問題是貿易變化引起真實經濟的變化。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工業產值總額有3萬多億美元, 美國的工業產值是2萬多億美元,中國的工業產值比美國還要大,居于世界第一位。但是購買力平價法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它可能會高估服務業的產值。應該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用以度量工業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份額,研究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例如設計出一個世界工業指數,測算每個經濟在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例,如果能夠計算出中國和印度在世界工業的份額,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分析從2000年2006到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五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可以發現日本和德國的工業指數6年增長不到10%。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積于日本,日本2005年最后兩個月的工業產值增長高達16%,增長速度快于中國,但是因為工業在日本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比較小,所以日本GDP的增長速度低于工業的增長速度。如果日本工業占GDP的比重和中國一樣,日本的GDP增長率將高于中國。預計日本2006的GDP增長率可能高達5%-6%,7% 也有可能。日本的工業產出從2000年的5、6月到2005年的5、6月份,基本上是0增長,但是在2005年11月份出現了爆炸似的快速增長。韓國的增長也很快,特別是2005年11月,但是韓國畢竟是一個小經濟體,小經濟體的增長率波動比較大。

中國工業指數的波動十分微小,難以用現有理論進行解釋。對于這個現象,第一個想法是中國統計局的功能很強,但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