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金鄉大蒜國際貿易網(求 魯辦發 2009 32號 文件)

时间:2024-06-01 11:21:07 编辑: 来源:

省也有一些大企業處于戰略發展的需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對我省食品工業發展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五是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目前,雖然食品原料、能源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受外需下降、內需不旺等因素影響,企業市場銷售成本增加,銷售量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同比增幅下降,部分企業流動資金周轉陷入困境,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和中小企業訂單減少,只能微利或保本生產,甚至虧損。進入2008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出口食品企業出現了半停產、停產狀況。

盡管當前影響食品工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較多,但是我省食品工業仍具有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一是當前國家及省出臺的有關保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進食品工業發展;二是食品工業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行業之一,其發展的整體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經濟增長恢復較快、抗風險能力較強;三是我省食品工業整體生產制造能力占全國食品工業的五分之一及出口創匯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名牌產品和全國百強企業、龍頭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較強。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鼓勵優勢產業,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提升企業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食品工業品牌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設,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突出自主創新。瞄準世界食品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前沿,走產學研聯合的道路,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強食品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食品工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突出優勢產業。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和優勢產業流動,促進產業延伸,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3.發展循環經濟。加快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節能減排水平,發展循環經濟。

4.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積極推廣種植養殖示范管理經驗,從食品加工源頭抓起,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水平。

(三)發展目標。力爭到2011年實現以下目標:1.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200億元,年均增16%;利稅920億元,年均增12%;出口創匯180億美元,年均增8%。

2.創中國名牌產品90個,其中新增28個;省名牌產品500個,其中新增88個。

3.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集團100家,其中100億以下的6家,100億元以上的4家。4.出口食品企業及大中型食品企業集團(公司)基本建起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5.重點產品目標:小麥粉2400萬噸,食用植物油600萬噸,鮮冷藏凍肉450萬噸,乳制品190萬噸,味精65萬噸,白酒80萬千升,啤酒530萬千升,葡萄酒40萬千升,軟飲料450萬噸。

三、發展重點

(一)糧油及淀粉加工業。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為重點。小麥加工以為生產高質量、高檔次主食服務為主,重點發展各類專用面粉,營養強化面粉、預配粉、方便面制品等,繼續推進傳統主食食品生產工業化。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為基礎開發變性淀粉,并向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著力開發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產品。薯類加工以淀粉、變性淀粉以及粉條、即食粉絲、薯條(片)等方便食品為重點。油料加工以花生油和大豆油為重點,努力提高食用油質量,鼓勵發展玉米油、葵花籽油、專用油等新品種,擴大精煉油和專用油比重。大豆加工綜合利用重點發展大豆分離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組織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大豆異黃酮其他高附加值產品。重點發展小麥加工日處理小麥1000噸以上的企業,淀粉年產量50萬噸以上企業,花生油年產量10萬噸和大豆油年產量30萬噸以上的企業。重點扶持民天、半球、白櫻花、發達、利生、泰裕、永樂和魯花、香馳、渤海、三星及西王、保齡寶、魯洲、福田等企業。

(二)肉禽加工業。重點發展豬、牛、羊、雞、鴨、鵝、兔等肉類深加工制品,穩定高溫火腿腸產量,擴大低溫肉制品生產。開發面向城鄉市場的放心肉和面向國外市場的分割雞和分割兔系列產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種,積極推行食品國際注冊。鮮肉制品向預凍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方向發展。采取生物技術,搞好豬、牛、羊等動物器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藥物提取。重點抓好龍頭企業的標準化試點養殖基地,完善肉類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保障肉類食品質量安全。繼續推行定點屠宰,穩步提高機械化屠宰的比重。重點扶持龍大、金鑼、得利斯、諸城外貿、新昌、鳳祥、盈泰等企業。

(三)果蔬加工及飲料。加強果蔬良種的培育,擴大無公害、無污染的果品、蔬菜基地建設,努力開發和生產市場需求的綠色食品。果品加工以濃縮果汁、天然果肉原汁為重點,發展不同規格、精包裝、易開啟、多口味的新品種,開發果凍、脆片、果醬、果醋等系列產品。蔬菜加工重點發展低溫脫水蔬菜、速凍菜、保鮮蔬菜汁、復合果蔬汁等系列產品,同時搞好蔬菜的分級整理包裝等初加工,支持發展有機綠色蔬菜,搞好食用菌的開發利用;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果、蔬、茶資源和礦泉水資源,提高生產的集中度,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重點發展果蔬汁飲料、茶飲料、天然礦泉水、乳飲料等產品,并向天然綠色、健康營養型飲料方向發展,提高軟飲料行業占食品工業的比重。重點扶持中魯、安德利、匯源、龍大和普利思、嶗山礦泉水等企業。

(四)水產品加工。大力發展標準化優質品種養殖基地,擴大魚蝦類、藻類的加工廣度和深度,加大低值魚、藻類、貝類下腳料的綜合開發利用率。重點發展速凍調理、即食水產品及深加工水產制品,提高水產加工品附加值。海水產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產品加工為重點,大力開發精制食用鮮魚漿、風味魚丸、魚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貝肉、魚翅等合成水產食品;淡水魚加工重點發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魚糜、魚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調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開發力度;貝類加工重點開發貝類調味品、干制品、熏制品、軟罐頭等深加工制品。利用我省水產品加工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重點做好水產品的來料加工。開發以食品為主、藥物和保健制品及其他綜合利用產品為補充的新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重點扶持好當家、泰祥、億路發、京魯、昌華等企業。

(五)乳品制造業。加強和規范奶源基地建設,穩定提高原料奶的質量和產量,全面推廣機械化擠奶和分散飼養集中擠奶的模式,配置先進的檢測設備儀器,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消毒奶、滅菌奶、發酵奶,積極研究開發多功能、多營養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提高配方奶粉的比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重點發展巴氏殺菌乳、發酵乳、滅菌乳、功能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脫脂乳粉等,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適當發展干酪、乳清和奶油等乳制品。重點企業全部建立起與生產相匹配的標準化奶源生產基地。重點扶持得益、佳寶、亞奧特、金寶等企業。

(六)調味品制造業。穩步擴大調味品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技術裝備水平,重點發展科技含量較高調味品和面對大眾市場的釀造醬油、食醋、醬、味精(雞精)、調味料等產品,積極推廣加鐵強化醬油、風味醬油、食醋。鼓勵發展年生產醬油、食醋2萬噸以上、生產味精5萬噸以上的生產企業,味精生產企業節能減排達標率達到100%。重點扶持菱花、齊魯、阜豐、信樂和玉兔、巧媳婦、德馨齋、欣和、燈塔、富氏等企業。

(七)釀酒業。白酒行業要控制生產總量,重點發展芝麻香型和濃香型等名牌白酒,不斷提高白酒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積極推進“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準化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和“芝麻香型白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啤酒行業以名牌產品為龍頭,促進強強聯合,發展規模經濟,提高啤酒質量和節能減排水平,開發風味純正的純生啤酒等。推廣無氧釀造、無菌過濾、無菌灌裝新技術,提高啤酒風味穩定性和新鮮度。葡萄酒行業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技術創新為先導,提高產品質量與檔次,重點發展全汁發酵干型葡萄酒等高中檔產品,積極實施葡萄酒地理標志和證明商標制度。大力發展黃酒,積極開發蘋果酒、山楂酒、棗酒、櫻桃酒等特色果酒。重點扶持扳倒井、生力源、古貝春、景芝、蘭陵、瑯琊臺和青啤、銀麥、煙啤、泰山、燕京(三孔)及張裕、威龍、煙臺長城、華東等企業。

(八)罐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資源,大力發展果品、蔬菜、牛肉、水產品罐頭產品,要進一步加大出口罐頭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扶持蘆筍、食用菌、桃梨、貝類等具有特色優勢產品的生產。開發適合老年人、兒童、幼兒及特殊人群的專用罐頭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罐頭。重點扶持康發、安丘外貿、泓達、巨鑫、恒潤等企業。

(九)餅干。要加強市場調研,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與檔次,大力發展威化餅干、夾心餅干、水泡餅干、裝飾餅干、蛋圓餅干、果蔬餅干以及適用老年人的無糖低熱能餅干、兒童營養餅干等。開發營養型、旅游及特需等新品種。重點扶持青食、青援、正航、益康等企業。

(十)方便食品。積極開發適應生活快捷、方便的新品種,重點發展方便面、方便主食品、速凍調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等各類方便食品,以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組織開展各類銷售活動,努力拓寬國內外市場。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保證重點企業正常生產和有效供給,以滿足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需求。組織食品企業參加省內外重大食品交易會、展銷會等促銷活動,政府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發展連鎖經營,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重點企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市場銷售網絡等先進手段,積極與國際國內流通企業組成戰略伙伴聯手促銷,降低銷售費用,提高市場占有率。

(二)完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基礎工作,盡快完善食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和控制管理體系建設,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推行食品市場準入制度,適當提高食品生產許可門檻。借鑒國際食品安全管理先進經驗,鼓勵食品企業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業食品追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關標準的有效性,完善檢測手段,全面提升食品工業檢測和食品質量水平。加大食品行業管理和監管力度,提高市場調控和監管能力,堅決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規范市場秩序,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三)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行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思路,用市場化的方法推動名牌建設,從創名牌產品逐步向創名牌企業、名牌生產基地拓展,培育發展九大優勢產業集群,即榮成海帶、調理食品產業集群,蓬萊、龍口葡萄酒產業集群,萊陽花生油、蔬菜加工產業集群,招遠龍口粉絲產業集群,諸城肉禽食品產業集群,沂水餅干食品產業集群,鄒平、禹城淀粉糖及功能糖產業集群,金鄉、蒼山大蒜加工產業集群,曹縣、平邑罐頭食品產業集群。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競爭能力強的知名產品、企業、食品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帶動全省食品工業發展。

(四)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食品工業產業升級。加強食品行業和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食品工業科技創新平臺。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增加食品工業科技投入,加強食品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工作,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