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黑龍江省對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不足之處(我國綠色食品出口貿易現狀問題和對策)

时间:2024-06-03 04:06:00 编辑: 来源:

p>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征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后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后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干燥天氣

舉例 臺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 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巖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后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后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