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黔東南年貨必買(貴州春節最具民族氣息的節日)

时间:2024-06-10 08:27:12 编辑: 来源:

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湘西地區的苗族過春節,還舉行規模盛大的“趕牛場”活動;廣西融水縣一帶的苗族過春節,舉行蘆笙舞會,每年群眾竟達數萬人之多。�

3.龍船節。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于貴州的臺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臺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

4.四月八節。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現在,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5.吃新節。主要流行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自治縣地區。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里稻谷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后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并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后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余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斗牛場斗牛,節期一般2天。�

6.蘆笙節。流行于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伙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于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7.花山節。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于貴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東南部的苗族地區。由于苗族住地不同,服飾有差異,因此,苗族過花山節的日期也不一致,節日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鐵盔一帶,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先選好接花種或接花稈。所謂“接花種”,就是用三匹馬掛紅,去其他花場上馱少量的泥土來堆積在新場上,以示花種;“接花稈”是用長青樹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場的中心。屆時,四方八面的人盛裝前來,由族長宣布跳場開始,小伙子們吹響蘆笙,姑娘們圍著花翩翩起舞,互相競技。在花稈的頂上懸有一幅兩米長的紅綢和一個紅布小包,內裝賞錢。誰能一邊吹笙,一邊爬上花稈頂端,取下紅綢(有的掛一壺酒)和紅布小包,并且還能從稈頂吹笙下來,誰便獲勝得賞。有的地方還兼舉行賽馬、射箭及續麻針比賽等活動。青年男女對歌,演奏蘆笙、簫、笛、口弦等民族樂器,鐘情者互贈繡花手帕、腰帶等物。老年人則趁機拜訪親友,互相談心,活動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結束。�

8.趕秋節。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貴州樺桃一帶的苗族地區,每年的立秋之日舉行,為期一天。開始為每年農歷“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場,唱歌跳舞,尋求伴侶。此后,逐漸演變成為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

9.踩鼓節。流傳于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于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并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10.其他節日。苗族除上述傳統節日外,各地還有一些節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龍場”、“櫻花會”;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動春節”,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過的“罷谷節”;貴州黔東南凱里一帶二月初二過的“敬橋”,臺江、施秉三月十五日過的“吃姊妹飯”節,以及凱里六月十九日舉行的“爬香爐山”;從江農歷四月初八的“種棉花”;貴陽花溪的“七月米花場”等等。其中有屬于紀念性的,有青年男女聚會活動的,也有屬于祈禱性的。此外,湘西鳳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裝艷服,齊集歌場,或吹嗩吶,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盡情歌舞,以紀念自己的祖先。此外,還過清明節,保存有掃墓立碑之風。

過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掛丁片區于農歷十月上中旬,寅日殺豬,卯日打粑,殺雞殺鴨,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農具,鳴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親嫁女。并舉知各種集會,如跳蘆笙、踩銅鼓、斗牛等活動,一般9天時間。凱棠片區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親嫁女,回門,走親家。

吃新節

掛丁片區在農歷六月頭卯或二卯,凱棠片區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項、旁海、平樂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節日期間,舉行3至5天集會,內容有游方、跳蘆笙、斗牛、賽馬等。“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歷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過節這天,被邀請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挑上禮品,牽著斗牛前來作客。祭過祖后,賓主頻頻舉杯預祝豐收。第二天開展斗牛、賽馬、跳蘆笙等活動。夜幕降臨,屋內飄出老人們的酒歌聲,蘆笙場上蕩漾著青春的笑語和歡樂的旋律,蘆笙聲、酒歌聲、情歌聲、飛歌聲彌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鬧沖節

農歷二月子、午日于鴨塘境釘耙山腳舉行,參加集會人數很多,活動有斗牛、對歌、跳蘆笙等。

爬坡節

農歷三月子、午日,分別于開懷虎擋坡和格沖別對坡舉行。農歷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

游方節

“游方”又稱“友方”,是凱里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里、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農閑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斗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場”、“游方坡”或“游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

為了參加游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愛慕。

姊妹節

“姊妹節”又稱“吃姊妹飯”,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歷三月十五過,以臺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準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里傳到很遠很遠。

牯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活動內容既有莊重肅穆的祭祀,也有歡快的娛樂,是一個既娛神又娛人的活動。

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后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后,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御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于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伙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后蘆笙高掛,直到五谷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云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于云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