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韓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美國外貿統計數據說明了什么?)

时间:2024-05-17 12:52:01 编辑: 来源:

,在制成品方面的高技術產品類別,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年出口增幅的差異更是擴大到了21個百分點。

表2 1995-2004年中國 進出口增長率(%)

出口

進口

內資企業

外資企業

內資企業

外資企業

初級產品

6

19

20

18

制成品

資源型產品

13

26

7

13

勞動密集型產品

10

13

3.2

5

低技術產品

13

24

11

15

中等技術產品

16

27

11

16

高技術產品

13

34

15

29

所有產品

10.7

24.6

14.7

20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增長率的差異源于幾個方面。第一,基數差異。1995年大部分產品外資企業出口規模比內資企業要小,在所考察的30項產品中外資企業出口規模大于內資企業出口規模的只有動植物油脂、鞋、運輸設備、計算機/辦公用品和通訊設備等5項產品。進口產品情況相反,外資企業進口規模大于內資企業的產品超過總數的一半,有18項。基數小的產品容易實現較高的增長率,但增長率差異可歸因于基數小的產品只有鋼鐵等少數產品。第二,滿足國外市場準入標準的能力差異。有些產品國外市場準入標準較高,對內資企業擴大出口形成制約,而外資企業則憑借更加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和更加嚴格、規范的管理得以保持出口的高速度。明顯的例子是食品類產品。這類產品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出口增長幅度差異極大,前者在這10年中每年遞增20%,而后者每年只增長2.6%。飲料和煙草是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在這10年中外資企業出口增長每年遞增23%,而內資企業出口則每年下降47%,內資企業出口逐漸被外資企業所取代。第三,國際生產網絡的作用。外資在中國建立的生產能力有相當部分是其國際生產網絡中的一部分,出口導向性非常強,甚至完全是出口導向型的。盡管中國也有一部分內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途徑,擴大出口能力,甚至部分生產也被納入到國外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生產網絡中,但規模畢竟不大,不能與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相比。最有代表性的產品是計算機/辦公設備、通訊設備/半導體、航空飛行器等高技術產品。

2. 外資企業的出口增長速度高于其進口增長速度,而內資企業的出口增長速度(10.7%)低于其進口增長速度(14.7%)

從分類別產品看,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所有產品類別上,外資企業出口增長速度高于其進口增長速度,而內資企業在初級產品和高技術產品上出口增長速度低于進口增長速度, 尤其是在初級產品類上出口增長速度比進口增長速度低14個百分點。

外資企業的出口增長速度高于進口增長速度可能與所選取的時間段有關,同時也與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地企業建立的產業鏈有關。外資在進入中國初期,主要是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建立生產能力,并大量進口關鍵的中間產品進行加工生產,因此進口需求比較大,進口比出口增長快。隨著生產能力的建立,對機器設備的需求增長將趨緩,對一些中間產品的進口需求也可能會隨著本地替代產品的出現而逐漸降低。后者實際上就是中國產業內部技術和結構升級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結構

1. 外資企業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份額不斷上升

1995年外資企業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是31.5%和47.7%,2004年提高到了57.8%和57.1%,都超過了中國總進口和出口的一半。從分類產品看,在這10年中外資在初級產品和5類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差異很大,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只提高了6個百分點,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提高了35個百分點。目前外資在中國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出口中的比重約占1/3強,而在資源密集型、中等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中的出口比重超過了50%,尤其在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中占居80%的高份額。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外資企業的出口,中國出口結構在短短10年中迅速向高技術產品的轉移是不可能的。

表3 1995-2004年外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各類別產品出口的份額(%)

出口

進口

1995

2004

1995

2004

初級產品

14

33

26

24

制成品

資源密集型產品

28

51

53

64

勞動密集型產品

33

39

66

69

低技術產品

22

38

45

52

中等技術產品

39

58

58

67

高技術產品

45

80

45

71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在進口方面,除初級產品外,外資在5類制成品進口中所占的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最多的是高技術產品,提高最少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10年前外資進口占總進口比重最大的前10的大產品中占據顯要位置的是鞋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如今它們都已退出此行列,讓位于通訊設備/半導體和精密儀器。

從上述10年來外資在中國進出口產品中的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外資已經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主導了中國的貿易結構。

2. 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出口結構的變化

10年前勞動密集型產品既是內資企業出口最多的產品項,也是外資企業出口最多的產品,從出口比重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在外資出口產品中占的比重甚至高于在內資企業出口中的比重。然而10年后,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內資企業出口中所占比重最高的產品,高技術產品的份額盡管增加了3個百分點,但與外資企業比起來,差距更大了。相比之下,高技術產品已經成為占外資出口一半以上的第一大類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外資出口的比重減少了23個百分點,已失去昔日的主導地位。盡管緩慢,但中國內資企業出口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中等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有了較大的變化。

表4 中國分企業出口貿易結構(%)

1995

2004

外資企業

內資企業

外資企業

內資

初級產品

7

20

5

13

制成品

資源密集型產品

4

5

5

6

勞動密集型產品

39

37

16

33

低技術產品

7

11

6

14

中等技術產品

14

10

16

16

高技術產品

28

15

52

18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三)效益

1.貿易差額

與早期重商主義執著地追求貨幣(金銀)的流入一樣,追求貿易順差仍然是國家對外貿易政策不可忽視的政策目標,貿易收支至今仍然是評估一國貿易效益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論證外資在一國經濟中的作用時,外資企業進出口活動的收支平衡仍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當考察外資企業是否改善了一國的國際收支時,至少要考慮三個問題。一個是時間因素,另一個是外資企業的導向問題,第三個涉及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地企業的關聯程度。就時間因素來說,外資進入初期,為建立必要的生產能力,資本貨物的進口需求比較大,進口比較集中,此后資本貨物的進口仍會持續,但規模、速度會有所放慢,取而代之的是供生產、加工用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口。因此,初期外資企業的貿易收支更可能呈現逆差,但到中后期,外資企業的貿易收支能否轉變為順差,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外資企業的投資導向,另一個是外資企業與本地企業關聯程度。外資企業的投資導向從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角度看,可分為出口導向型和東道國市場導向型。如果一國的外資是出口導向型為主,那么貿易收支實現順差的可能性就大的多,反之,如果一國的外資主要以開發和占領東道國市場型為主,那么貿易收支實現順差比較困難。但在這兩種情況下實現順差的可能性及大小還取決于外資企業與東道國當地企業建立的關聯程度。關聯成績度越高,外資企業使用東道國的投入就越多,實現順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高度依賴母國或其他外國供應商的投入品,即便是出口導向型企業貿易收支也很難平衡。

表5 中國對外貿易差額(百萬美元)

1995

2004

全國

外資企業

內資企業

全國

外資企業

內資企業

初級產品

-2203

-3379

1176

-79986

-14095

-65890

資源密集型產品

2630

-371

3002

19236

8253

10983

勞動密集型產品

39228

7803

31425

113925

38172

75752

低技術產品

3661

-1617

5279

23256

4305

18950

中等技術產品

-19566

-14596

-4970

-27451

-27698

247

高技術產品

-9264

-4197

-5066

-22995

2603

-25599

全部產品

16700

-16067

32768

31945

14038

17906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從中國近10年外商投資企業貿易收支的演變可以觀察到幾個重要的變化。第一,從絕對額看,近10年中國貿易收支差額變化不大,順差從167億美元擴大到320美元,凈增153億美元,年均增長7.5%,大大低于同期進出口增長速度。第二,貿易差額的企業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5年中國內資企業實現貿易順差327億美元,而外資企業呈現貿易逆差161億美元。10年后,內資企業實現的貿易順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