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阿根廷進出口貿易情況(阿根廷經濟走勢如何阿中貿易前景如何阿根廷是否仍有可能暴發金融危機)

时间:2024-05-18 06:17:41 编辑: 来源:

決。因為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們代表的是大地產階級和大資本家階級,其目的是擺脫宗主國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有利于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會政治結構。在社會結構上,除了長期存在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外,種族主義也開始強大起來。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視為劣等種族,認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與機會。等級制和種族主義阻礙了社會的流動性,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同時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適齡兒童入學率1872年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無益于民族發展。本地學校只培養下層辦事員,而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則是從歐洲引進的。

同許多依附地區一樣,在拉丁美洲落后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支撐著奢華的、模仿歐洲生活的消費文化。本地的上層人物對于宗主國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和物質產品、社會服務等亦步亦趨,把大量的錢財用在這些方面,同時極端蔑視體力勞動。上層人士對于消費的崇尚和勞動的蔑視影響了全社會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時尚。甚至窮人也在竭力模仿這種高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購買進口毛料服裝、有邊帽子、蘇格蘭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結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業中的資金,減少了本地經濟發展的機會。另外對勞動的蔑視追求奢華的風氣,同新格蘭的清教倫理觀相比,顯然十分不利于經濟發展。

拉美人常常抱怨說:"可憐的拉丁美洲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的確,拉美在獨立戰爭快結束時就感覺到來自北方的覬覦之心。雖然幾乎同時成為殖民地,但是北美卻由于自身特殊性而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獨立之后,美國完全擺脫了歐洲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控制。隨著其經濟實力的提高,它不僅在北美地區基本上清除了歐洲勢力,而且也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心國一員。作為新興強國,它想擴大自己在美洲的影響,徹底排擠掉歐洲在美洲大陸的勢力,以確保自己的戰略安全和本地區霸主地位。1823年12月美國總統門羅遞交給國會的報告最早完整地表達了這種野心,其體現的門羅主義成為美國日后干預拉美事務的基本準則。

門羅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美洲大陸……從現在起不應該成為任何歐洲國家實行殖民化的對象……我們不能允許任何歐洲國家任何以壓迫為目的的干預,否則將被看作是對美國的不友好的表示。"門羅主義的出現,引起拉美一些有識之士的警惕,例如西蒙·博利瓦爾,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對拉丁美洲人民來說不是朋友和盟國,而是潛在的威脅。

詳解 阿根廷

非常詳細:

阿根廷百科內容來自于:

阿根廷國旗

阿根廷面積278萬平方公里,為南美第二大國,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為鄰。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著名的烏馬瓦卡峽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稱為“印加之路”。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Aires)是拉美最繁華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該市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有“南美巴黎”之稱。

基本概況

阿根廷國鳥棕灶鳥

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遠征隊到達南美大陸后,從一個寬闊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內地。探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帶著很多銀制的飾物,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后來又將拉普拉塔區改為省。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并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阿根廷一詞源于拉丁文,不僅是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同時寓意“貨幣”、“財富”。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雖不產白銀,但有著肥沃的土壤,豐茂的草原,良好的氣候,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財富滾滾而來。因此,把這個國家稱之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

阿根廷

人口:3780多萬。主要民族是歐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種人占97%,多屬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是南美洲各國白種人比率最高的國家。城市人口占五分之四。混血種人,印第安人及其他人種占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居民87%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信奉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Aires是拉美最繁華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該市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有“南美巴黎”之稱。市內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城市建筑多受歐洲文化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幾個世紀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代建筑。有人口278萬(2001年),包括近郊19個區的大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共1383萬人(2001年)。

阿根廷國樹刺桐

國旗:阿根廷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自上而下由淺藍、白、淺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間是一輪“五月的太陽”。太陽本體酷似一張人臉,是阿根廷發行的第一枚硬幣的圖案,沿太陽本體圓周等距離分布著32根彎直相間的光芒線。淺藍色象征正義,白色象征信念、純潔、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陽”象征自由和黎明。每年6月20日為國旗日——1810年,阿根廷爆發了著名的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總督,開始了偉大的獨立戰爭。為了鼓舞士氣,指引部隊作戰,領導獨立戰爭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親自設計并指導制作了一面淺藍色和白色相間的旗幟。這兩種顏色分別象征著純潔和虔誠。1916年9月9日,阿根廷共和國宣布成立時,升起的就是這面旗幟。從此,它被正式確定為阿根廷國旗。

阿根廷國徽

貨幣:比索

國徽:阿根廷國徽為橢圓形。橢圓面上藍下白,為國旗色,上端有一輪“五月的太陽”,寓意同國旗。橢圓形中有兩只緊握著的手,象征團結;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權利、法令、尊嚴和主權;竿頂為紅色的“自由之帽”。橢圓形圖案由綠色的月桂樹葉環繞,綠色象征忠誠和友誼,月桂樹葉象征勝利和光榮。

國樹:賽波樹

阿根廷國花—賽波花

國花:燦若紅霞的賽波花。賽波樹屬木本豆莢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地區。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拉普拉塔地區的印第安人不斷奮起反抗。傳說,在一次戰斗中,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長不幸陣亡,她的女兒阿娜依挺身而出,指揮戰斗,與西班牙殖民者浴血死戰,最后她也被俘。西班牙殖民者將阿娜依綁在一棵賽波樹上,要用火燒死她。阿娜依在熊熊的大火中慷慨就義。此時,花期未到的樹上突然盛開出滿枝累串的、如火如血的紅花。1942年,阿根廷通過一項法令,正式確定賽波花為阿根廷的國花。

國鳥:棕灶鳥

阿根廷貨幣--比索

獨立日:7月9日(1816年)

國慶日:5月25日(1910年)

馬島戰爭老戰士日:4月2日(1982年)

國家政要: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CristinaFernándezdeKirchner)。2007年12月10日就職,任期4年。

阿根廷

國歌介紹阿根廷的《祖國進行曲》,是拉丁美洲的第一首國歌。1813年5月11日,阿根廷國會通過決議確定由比森特·洛佩斯·伊普蘭內斯(VicenteLópezyPlanes,1785-1856)作詞、布拉斯·帕雷拉普(BlasParera,1777-1820)譜曲的《祖國進行曲》(MarchaPatriótica)為阿根廷國歌。1900年,胡里奧·羅卡(JulioArgentinoRoca1843-1914。1880-1886和1898-1904年為阿根廷總統)總統頒布法令規定每逢在法定節日,學校舉行的儀式上需合唱國歌的第一和最后一小節。

阿根廷

歌詞大意:大地的生民!聽神圣的呼聲:自由,自由,自由!奴隸的枷鎖被打破,被打破;自由登上寶座。充滿尊榮的寶座已經建成,勝利歸南方各省聯盟!全世界自由人民齊歡呼: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

新生的英雄們精神抖擻,好象武神一樣雄赳赳。他們胸懷里充滿豪情,闊步前進使大地發抖。印加人正從墳墓里蘇醒,重新燃燒起滿腔熱情,鼓勵他們的兒女去重建往昔祖國的赫赫令名,往昔祖國的赫赫令名!

山崖崩裂,城墻倒坍,轟隆隆地響聲震天;復仇和戰爭的呼聲四起,到處一片狂瀾。兇惡的暴君包藏著妒忌心,吐出毒液來惡臭難聞,手昊揮舞著染血的軍旗,挑起戰爭,殘酷無人性,挑起戰爭,殘酷無人性!

阿根廷

阿根廷人,侵略者向你們挑戰,他們卑鄙而又傲慢,狂歌獰笑,踐踏我們的土地,終將失敗,注定無疑。一同慷慨地宣誓的勇士,為了自由而奔赴戰場痛打這一群嗜血的虎狼,意志堅強如鐵壁銅墻,意志堅強如鐵壁銅墻!

勇敢的阿根廷人奔赴韁場,精神飽滿,斗志昂揚;戰斗的號角隨著炮聲隆隆,響徹南方的戰場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抗戰的先鋒,帶領著名的聯盟城市,他們將揮起強壯的手臂,絞死傲慢的伊伯利亞之獅,絞死傲慢的伊伯利亞之獅!

勝利之神展開光輝的雙翅,庇護阿根廷勇士。暴君看見了屁滾尿流,連忙夾著尾巴逃走。他交出軍旗和武器來投降,贏得戰利品,歸功自由。人民鼓舞著光榮的彩翼,氣概豪邁,揚眉昂首,氣概豪邁,揚眉昂首!

從南極到期北極響徹號聲,傳送赫赫聲名,它用美洲的名義向人們反復呼喚,生民,請聽:充滿尊榮的寶座已經建成,勝利歸南方各省聯盟!全世界自由人民齊歡呼: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

記住桂冠怎樣得來,讓它永遠存在!我們生得有光彩,死也要死得有光彩。

歷史簡介

阿根廷

16世紀前居住著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據點。1776年西班牙設立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普拉塔總督區。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對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個政府委員會。1812年起,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馬丁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軍的大規模武裝斗爭,終于在1816年7月9日宣告獨立。1853年制定第一部憲法,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烏爾基薩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擔任總統,結束了獨立后長期的分裂和動亂。自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軍人與文人交替執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選政府上臺,恢復憲制,大力推進民主化進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和英國因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爆發了馬島戰爭,同年6月14日,英軍擊敗了阿軍,繼續占領馬島。

地理氣候

阿空加瓜山

面積27804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000余公里,為拉美第二大國,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為鄰。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西部是以脈綿延起伏、巍峨壯麗安第斯山為主體的山地,縱貫南北3,000余公里,約占全國面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格蘭查科平原,多沼澤、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

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