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90年代小學訂閱的報紙(小學生四年級環保知識資料)

时间:2024-06-02 09:31:47 编辑: 来源:

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游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后影響日漸擴大并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并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采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并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意大利傳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酸雨的危害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堿度指數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堿度指數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 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 170 萬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 100 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酸雨頻率高于 90%,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1998 年,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銅川,圖們和青島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筑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葉子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在中國的大氣污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來,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于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地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在華北,很少觀測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氣濕度低,土壤酸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馬、京津、丹東、圖們等地區現在也出現了酸性降水。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根據國內對 105 種木本植物影響的模擬實驗,當降水 pH 值小于 3.0 時,可對植物葉片造成直接的損害,使葉片失綠變黃并開始脫落。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野外調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于 4.5 的地區,馬尾松林、華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現大量黃葉并脫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慶奉節縣的降水 PH 值小于 4.3 的地段,20 年生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長量降低 50%。

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并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鋁從穩定態中釋放出來,使活性鋁的增加而有機絡合態鋁減少。土壤中活性鋁的增加能嚴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長。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還可使森林的病蟲害明顯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區的馬尾松林的病情指數為無酸雨區的 2.5 倍。

酸雨對中國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長江以南的省份。根據初步的調查統計,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最大,約為 28 萬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 32%。貴州受害森林面積約為 14 萬公頃。根據某些研究結果,僅西南地區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產力下降,共損失木材 630 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 30 億元(按 1988 年市場價計算)。對南方 11 個省的估計,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 44 億元。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森林的生態價值遠遠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雖然對森林的生態價值的計算方法還有一些爭議,計算出來的數字還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但森林的生態價值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這幾乎是一致的。根據這些計算結果,森林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 2-8 倍。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酸雨對森林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巨大的。

什么是哈龍?

所謂哈龍 (Halon 的音譯 ),就是我們平常說的 1211 和 1301 的商品名稱,它屬于一類稱為鹵代烷的化學品,主要用于滅火藥劑。它通過破壞燃燒或爆炸的復雜的化學鏈式反應來達到滅火的目的。消防行業廣泛使用的哈龍滅火劑是損耗臭氧的物質。人們用哈龍滅火器救火或訓練時,哈龍氣體就自然排放到大氣中。哈龍含有氯和溴,在大氣中受到太陽光輻射后,分解出氯、溴的自由基,這些化學活性基團與臭氧結合奪去臭氧分子中的一個氧原子,引發一個破壞性鏈式反應,使臭氧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臭氧濃度,產生臭氧洞。哈龍在大氣中的存活壽命長達數十年,它在平流層中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將持續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哈龍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科學研究證明,哈龍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元兇之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