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海外紀錄片解說(解讀紀錄片解說詞的亞語言及特性 紀錄片解說詞)

时间:2024-05-26 01:34:34 编辑: 来源:

唐伯虎到南京參加鄉試,名列榜首,成了名聞遐邇的“唐解元”,然后興沖沖地往京城里趕,他是去一試身手的,也是想大展宏圖的,不料卻陷身科場舞弊案,以為要衣錦還鄉的唐伯虎,鋃鐺入獄,甚至險一點丟了性命。

唐伯虎涉嫌科場舞弊,這一年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程敏政為此蒙冤經歷了牢獄之災。

程敏政去世后的第二年唐伯虎到了徽州,想起從前讀過的程敏政的《游齊云山記》,唐伯虎就上了齊云山,一氣呵成地寫下了《紫霄宮玄帝碑銘》。

被古老的徽州深深感動的,還有謝靈運、蘇轍,還有范成大、湯顯祖,還有郁達夫……

感受徽州,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樹,就是竹山書院清曠軒里的滿園桂樹,就是黃山懸崖絕壁上的一棵松樹,就是泡在青瓷杯中的一杯黃山毛峰……

就這樣,我們和徽州心心相印——永遠的徽州。

解讀紀錄片解說詞的亞語言及特性 紀錄片解說詞

[摘 要] 解說詞作為構成電視紀錄片“聲、畫”語言系統中聲音系統的一個重要元素,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紀錄片當中起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隨著電視紀錄片技術的革新、創作觀念的突破及影片模式的多樣性、復雜性等,解說詞出現的方式也隨之復雜多變,或直接或間接或符號化以及能指、所指等。針對解說詞不同的變換方式,本文力求從“大解說詞”的概念入手,重新解讀、論證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及其亞語言和特性。

[關鍵詞] 解說詞;解說詞的亞語言;特性

真實是紀錄片創作的靈魂,客觀是經過主觀意識選擇下的客觀。電視紀錄片作為一個聲、畫結合的藝術,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直觀的視覺形象,也為我們的聽覺提供富有想象、聯想、情感的文字解說及聲響信息等。解說詞作為構成電視紀錄片聲、畫語言系統的一個分支,我們該如何解讀當下變化多樣的解說詞呢?一起來探討、分析。

解說詞的提法究竟典出何處,已經很難準確地考證了,從字面上看,解說無非就是“解釋說明”的壓縮用語。那么什么是解說詞呢?《現代漢語辭典》對解說一詞作出如下解釋:解說――解釋說明。①說:具有解釋、言論等意思。詞: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字與字之間的組合等。②根據《現代漢語辭典》的解釋,我們可以理解解說詞就是:“解釋說明的文字”。這種界定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其一過于籠統、含糊;其二很難與電視的聲、畫語言系統融為一體。在《廣播電視詞典》中對解說詞的界定為“電視紀錄片和電視專題節目的文字稿。它介紹、敘述新聞事件和節目內容,發表議論和抒情。解說詞是表達主題思想的主要手段”。這種界定的問題在于:其一,“文字稿”的說法過于含糊,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節目創作前的文字腳本或 策劃方案 。其實電視解說詞寫作同所謂的“文字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二,僅僅把解說詞限定在“電視紀錄片和電視專題節目”之內,顯然難以涵蓋解說詞的使用范圍。其實,在各種電視節目當中,都可以不同地使用解說詞這種創作手段。③

徐舫州教授在《電視解說:安排與處理》里對解說詞有這樣一個界定:就是把相當長度的畫面,配上一定字數的解說聲音,兩種因素合成播出,其中那些除去同期聲之外的后期配上的有聲語言部分,都可以稱為“電視解說詞”。④這種界定方式未免有點過于籠統,而且不是十分嚴謹。

什么是解說詞?其實簡單理解就是:起到解釋說明性的文字,幫助人們理解事物的一種輔助性手段。那么什么是電視紀錄片解說詞呢?筆者認為隨著電視紀錄片技術的革新、創作觀念的突破及影片模式的多樣性、復雜性等,解說詞出現的方式也隨之復雜多變,或直接或間接或符號化以及能指、所指化等。所以本文給出這樣一個大解說詞的定義:只要是對觀看紀錄片的受眾在理解主題及畫面語言時起到解釋說明作用的一切文字及聲音元素。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只要能夠幫助受眾在觀看紀錄片時起到對主題及畫面語言解釋說明性的文字(字幕)、現場聲(當事人口述、講解、采訪、談話等)、配音、音樂、音響、無聲等元素及語言信息符號。

由于這個定義包含了字幕、現場聲(當事人口述、講解、采訪、談話等)、音樂、音響、無聲等語言信息符號。筆者把它們稱之為解說詞的亞語言或間接語言。

人們通常所說的解說詞――主要指配音,也就是把寫好的解說詞通過配音人員的朗讀,轉化成我們聽到的這個有聲語言的部分。筆者把這種約定俗成的解說詞定義為解說詞的第一語言或直接語言。

那么解說詞的亞語言有哪些特性呢?

(一)音樂

音樂是紀錄片創作者最主觀思想的表達方式之一,是構成解說詞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善于抒發情感的電視綜合語言之一。它作為一種語言表情達意、刻畫人物,補充無語空白,還可以將鏡頭和空間無限延伸,表達畫面的“言外之意”等。起到:烘托氣氛、渲染情緒、讓人產生聯想、想象、情感上的共鳴等作用。

在紀錄片《沙與海》中,“打沙棗”這個經典段落里面,共用了17個鏡頭,時間長度是兩分四十七秒,其中音樂時長是一分二十八秒,其間沒有一句配音解說,全靠音樂和畫面的配合表達編導的意圖。編導巧妙地運用音樂與畫面的結合,表達出在西北的大沙漠,劉澤遠一家靠天吃飯,生存環境惡劣,生活艱辛。同時這種凄涼的音樂,又給人憐憫、深思、同情……編導又將沙棗樹耐旱耐寒、果實又甜又澀的特性介紹給觀眾,襯托出劉澤遠一家堅強地在沙漠中生活。

通過音樂和現場聲(亞語言)的表現手法,比直接用配音解說表現得還要深刻,留給觀眾很多的想象、感受,還有情感共鳴等,通過這個感覺荒涼的音樂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創作目的,傳遞給受眾的情感、主題思想等淋漓盡致,再加上現場的風聲、打沙棗的聲響更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音樂和現場音配合之巧妙,運用之合理,堪為絕妙之筆。

紀錄片《西藏的誘惑》,在開頭使用的音樂,溫和而又神秘,再加上歌詞,把作者對西藏的神往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把配音解說與歌曲巧妙互換,融為一體,來表達對西藏的崇敬與神往。

背景音樂是經常使用的音樂形式之一,在紀錄片當中它能起到:表現創作者的情感傾向、地理環境及位置的交代,同時也是增強畫面現場感、真實感的方法之一,以及說明被采訪人的身份等。

在紀錄片《走進毛澤東》當中,音樂是創作者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性創作的。每次音樂的變換都起到了很好的對比和節奏調節的作用,把國共兩黨之間那種溢于言表之情及對抗日的態度和做法展露無遺。紀錄片《幼兒園》當中的歌曲《茉莉花》起到劃分段落層次,調節影片節奏等作用。

在人類所創造的各種藝術形式中,音樂最善于充分而深刻地抒發人們的內心情感。羅曼•羅蘭說過“唯有音樂才是把我們的精神生活引向感覺生活的媒介”,尼采則說過“沒有音樂,生活是個錯誤”,愛因斯坦也說過“死亡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可見音樂在各個方面的運用之廣泛。

(二)音響

音響也是電視紀錄片解說詞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電視紀錄片當中起到延伸解說詞及畫面語言的意義、深化感情、感染觀眾等,更好地展現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效果。

例如,在《遠在北京的家》當中,開頭運用雞鳴和狗叫聲,我們很容易讀懂這個地點在農村,而且是早晨。在《望長城》中尋找王向榮一個段落之中,記者來到王向榮家的時候,他們家里的雞叫和黃牛的叫聲等,創作者很清楚地利用音響交代出所處的環境等情況。還有在其他紀錄片當中的打架、吵架等,都能說明音響在紀錄片當中表現的力度和事件的發生及進展情況等。

在《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作為鄂倫春最后一位薩滿,在黃昏下表演薩滿跳神這一段落中,攝影師利用夕陽特有的方向和色溫,借著最后一位薩滿跳神暗示神靈的遠去,更滲透著鄂倫春人對民族沒落的無奈與悲涼。通過孟金福這最后的一跳,鄂倫春人特有東西在漸漸遠去。我們再也聽不到那薩滿鼓的聲音和原生態的唱腔,再也看不到鄂倫春人原生態的舞蹈。通過現場薩滿鼓和舞蹈的聲響,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三)現場音

以紀錄片《望長城》為代表的紀實風格的出現,人們更加注重現場音的錄制和使用,它能帶給我們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我們的現場感,更加說明我們記錄的真實。在影片當中起到敘事、解說、調節節奏的一種方式,為我們解讀紀錄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有很多紀錄片是通過采訪當事人、知情人、被拍攝人物(對象)的口述、現場的語言等讓大家了解創作者在講述什么事情,表達出編導的創作意圖;在紀錄片《俺爹俺娘》當中,焦波的講述就是起到一個很好的敘事、結構、承轉的作用,始終貫穿之中,我們很容易理解創作者給我們傳達的信息。

在紀錄片《老頭》中,從頭至尾沒有一句配音解說,都是創作者從老頭們支離破碎的現場聊天中獲取信息,經過客觀記錄主觀篩選之后的真實片段,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到老頭們所關心的問題及他們的生活狀態。把老頭們的方方面面展現得淋漓盡致,且敘事流暢、完整。

紀錄片《英與白》也沒有一句配音解說,通過創作者跟蹤拍攝大半年的時間,經過客觀展現,加上字幕和音樂音響的交換使用,讓我們解讀到一個孤獨的靈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人很無奈。”那種人性的扭曲、社會的繁雜等。而且有了這個現場音(電視)的存在也把英與白的生存環境、外面世界的變化及她們內心世界的深處展露無遺。

這些敘事方式的使用,巧妙、恰當地表達出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及主題思想。紀錄片中客觀記錄是靈魂,主觀選擇是主題突出的手段。巧妙地化現場的聲音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也是運用亞解說語言的巧妙之處。

(四)字幕

字幕作為電視紀錄片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也是構成解說詞亞語言的組成部分之一,特別是需要說明的人、事、物及細節。有了字幕的出現讓受眾更加深刻地理解編導想要表達的主題、創作意圖等,而且字幕在電視紀錄片當中起到很多元素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當中,字幕的出現就起到段落轉場、承轉、人物事件的說明、畫面節奏的調節等作用,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沒有什么障礙。如果把其中的字幕都轉化成配音解說,就把影片的節奏給打亂了,現場氣氛的味道也大大降低。

字幕在紀錄片《英與白》之中不僅起到說明、介紹基本情況、交代人物、交代環境、交代關系等作用,而且還起到調節節奏的作用。還有在紀錄片《幼兒園》當中,小孩很多而且也不大好認,但是有了字幕的出現能讓我們很好地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基本情況,起到很好的說明作用。

(五)靜音

靜音作為紀錄片解說詞亞語言組成的一個部分,往往在紀錄片之中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更能體現出創作者及拍攝對象的情感、情緒等。

在紀錄片《俺爹俺娘》中,焦波的父親去世一個小段落里,表現焦波對逝去父親的思痛之情,創作者運用了十秒鐘的靜音,焦波一個人坐在父親的墳墓前,默默地望著父親的墳墓,這種情緒的醞釀,使廣大受眾被這種深深的父子情所打動,流下了無數的情感淚水。靜音的作用使情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后是音樂的漸起,更加彌足珍貴使這種情緒、情感得到延伸。

不同形式的解說詞亞語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視紀錄片,這些元素語言符號的有機結合、合理的安排與處理,共同參與完成了整部紀錄片的創作,對一個完整的電視紀錄片來說,是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對紀錄片解說詞及其亞語言的分析探討,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分析紀錄片創作的整體性打下基礎。

注釋:

①②《現代漢語詞典》第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