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網織紅細胞手工計數方法試劑儀器(談醫學檢驗與檢驗醫學的發展)

时间:2024-06-01 23:28:14 编辑: 来源:

p>

三、個人防護要求

四、實驗室操作規范

五、實驗室區域劃分

六、實驗室環境防護要求

第三節 實驗室生物安全設備

一、生物安全柜

二、其他常用安全設備

第四節 實驗室其他危害

一、火的危害

二、電的危害

三、電離輻射

四、危害性化學品

五、噪聲

第八章 血液分析儀檢驗技術

第一節 血液分析儀檢驗技術原理

一、電阻抗法血液分析儀檢測原理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儀檢測原理

第二節 血液分析儀分析參數臨床意義

一、白細胞計數

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測定臨床意義

三、血小板計數臨床意義

第三節 血液分析儀應用全面質量管理

一、血液分析儀鑒定O~00JOgQ

二、血液分析儀校準

三、血液分析儀檢測全面質量管理

第四節 血液分析儀檢測與顯微鏡細胞形態檢查關系

一、儀器法血細胞分析后血涂片復核現狀

二、血涂片復核國際準則

三、臨床實驗室制定血涂片復核標準的原則和步驟

四、制定血涂片復核標準時須注意的問題

第五節 十五市健康人群抗凝靜脈血細胞測定值調查

第九章 血凝儀檢驗技術

第一節 檢測原理

一、光學法

二、凝固法

三、發色底物法

四、免疫法

第二節 基本結構

一、半自動血凝儀

二、全自動血凝儀

第三節 檢驗項目和性能特點

一、檢測項目

二、性能特點

第四節 質量管理與儀器維護

一、質量管理

二、維護與保養

第十章 血液流變儀檢測技術

第一節 基本結構和檢測原理

一、毛細管黏度計

二、旋轉式流變儀

第二節 檢驗項目和性能特點

一、全血黏度,

二、血漿黏度

第三節 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

一、影響血液黏度測定的因素

二、影響毛細管黏度計測量主要因素

三、使用注意事項

四、質量保證

五、維護與保養

六、常見故障及分析

七、臨床常用檢測規范化

第十一章 尿液分析儀檢驗技術

第一節 尿液干化學分析儀

一、基本結構和檢測原理

二、檢驗項目和性能特點

三、質量控制

第二節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

一、基本結構和檢測原理

二、檢驗項目和性能特點

三、質量控制

第十二章 顯微鏡和成像系統檢驗技術

第一節 顯微鏡光學原理

一、放大倍數與分辨率

二、反差增強技術、

第二節 普通光學顯微鏡

一、基本結構

二、技術要點

第三節 組合式光學顯微鏡

一、基本結構

二、技術要點

第四節 顯微照相術

一、基本結構

二、技術要點

第五節 顯微數字圖像分析

一、基本結構

二、技術要點

三、臨床應用

第十三章 血細胞手工檢驗技術

第一節 血液標本采集與染色技術

一、靜脈采血

二、皮膚采血法

三、血涂片制備

四、血涂片染色

第二節 血紅蛋白測定技術

一、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技術

二、十二烷基硫酸鈉血紅蛋白測定技術

三、血紅蛋白測定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三節 紅細胞計數技術

一、方法學

二、方法學評價

三、紅細胞計數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四節 紅細胞形態學檢查技術

一、方法學

二、方法學評價

三、臨床意義

第五節 血細胞比容測定技術

一、毛細管法

二、溫氏法

三、血細胞比容測定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六節 紅細胞平均值計算技術

一、方法學

二、方法學評價

三、參考值

四、臨床意義

第七節 網織紅細胞計數技術

一、試管法

二、Miller窺盤計數技術

三、網織紅細胞計數測定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八節 白細胞計數技術

一、方法學

二、方法學評價

三、白細胞計數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九節 白細胞分類計數和形態檢查技術

一、方法學

二、方法學評價

三、白細胞分類計數參考方法

四、參考值

五、臨床意義

第十四章 造血細胞和造血組織形態學檢驗技術

第一節 造血形態學檢驗項目優化組合及其結合

第十五章 貧血檢驗技術

第十六章 止血與血栓檢驗技術

第十七章 輸血相關檢驗技術

第十八章 尿液分析技術

第十九章 體液檢驗技術

第二十章 脫落系統學檢驗技術

第二十一章男性生殖病檢驗技術

第二十二章女性生殖病檢驗技術

第二十三章圍產期保健檢驗技術

第二十四章細胞遺傳學檢驗技術

第二十五章床旁檢驗技術

第二篇 臨床生物化學與分子檢驗技術篇

第三篇 臨床免疫檢驗技術篇

第四篇 臨床微生物檢驗技術篇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附錄 血液尿液細胞形態

談醫學檢驗與檢驗醫學的發展

談醫學檢驗與檢驗醫學的發展

醫學檢驗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是多學科的組合體。那么來試談醫學檢驗與檢驗醫學的發展?

“檢驗醫學”與“醫學檢驗”屬于不同的學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學、技術和臨床三方面知識,而后者主要是應用技術知識。面對新的形勢,社會需求的不僅僅是技師型檢驗人才,更需要復合型檢驗醫學人才結論只有創建現代化的檢驗醫學專業,醫學檢驗才能獲得新生。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科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高技術的滲透必將不斷引申生物醫學領域深刻的革命。醫學檢驗從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發展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操作。從內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標記技術的出現為代表,為醫學檢驗賦予了新內容和新的發展空間。循征醫學的提倡,又為檢驗醫學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隨著實驗醫學、臨床醫學飛速發展以及二者不斷結合,使醫學檢驗這個以實驗技術為主的學科逐步走向前臺。以下從三方面闡述由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的轉變。

1、檢驗技術水平的轉變

1.1 儀器方面的轉變

目前大型醫院的儀器從單機自動化到成組儀器組臺(例如將血液分析儀、自動血涂片染色機、網織紅細胞計數儀及血凝儀構成一個血液學分析儀模塊式組臺)以至整個實驗室通過傳送帶連接各種儀器,構成全實驗室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簡稱TLA)。

1.2 檢驗方法實現標準化

過去測定一種化學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種方法,具體步驟也有微細差別,所得結果和參考值也不一致,給臨床醫師、病人以及檢驗人員帶來困擾。現在國內外不少學術組織都在研究和推行一個國家或地區以至全球的方法標準化。方法標準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使全球方法和結果表達得到統一,有利于統一診斷標準,而且更便于試劑生產,質量控制和保證檢驗準確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這個人性化的時代,除了準確快速地檢驗出各項生理指標外,病人在各個醫院甚至不同地區醫院的化驗結果能夠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醫學檢驗的標準化就是為實現“一單通”提供保證。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發展促使轉變

2.1 隨著大量有關人類組織細胞結構、功能、代謝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信息被發現,醫學研究的目標均是通過一組數據全面反映人體特定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等。過去檢驗醫學多是對特定單一項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難以反映疾病發生發展的全貌,如今眾多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戰,科研力量的強大使得檢驗項目向整體化方向發展。

2.2 工作理念的轉變,檢驗管理更加科學化和人性化

醫學檢驗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是多學科的組合體。現代的`醫學檢驗是一個龐大的部門,其業務范圍不斷擴大,能夠進行上千種試驗,每天發出成千上萬的報告。如何管理好這一龐大部門,保證其正常地科學地運行,特別是保證其發出報告的可靠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幾臺顯微鏡、離心機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規工作,有一臺目測比色計就可完成大多數生化測定項目,依靠醫師的知識和經驗就能管理或控制檢驗科的檢查質量。

3、檢驗醫學發展中的問題

從“醫學檢驗”轉變成“檢驗醫學”,不僅是文字順序的顛倒,但確蘊藏著深刻的內涵。檢驗學科發展的理念與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檢驗科工作的重點已不再是方法學的研究,而是在及時、準確提供報告的同時,協同臨床進行診斷和治療。此外,是為提高醫療質量、加強醫院管理,或是循證醫學的發展,都要求加強檢驗與臨床溝通。

檢驗通過與臨床有效溝通,可促進臨床標本的正確采集和檢驗結果的正確解釋及應用;同時又可從臨床獲得許多反饋信息,借此進一步綜合評判實驗方法學及其臨床價值,以便不斷完善操作規程并推進新項目的開展和普及。

4、結論

4.2 “檢驗醫學”與“醫學檢驗”屬于不同的學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學、技術和臨床三方面知識,而后者主要是應用技術知識。面對新的形勢,社會需求的不僅僅是技師型檢驗人才,更需要復合型檢驗醫學人才[3]。盡管國家教委規定醫學檢驗系本科定位于“檢驗醫師”,但高校的專業設置取決于市場需求。我國檢驗科大多沒有醫師崗位,所以本科畢業生是在從事技師工作,從而導致高校培養模式仍是培養技師型檢驗人才,尚不能就臨床問題與醫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檢驗人員將報告單送臨床醫師參考,但并不負責解釋其臨床意義。而臨床醫師又不甚了解檢驗項目的原理及過程或對檢驗結果存有疑慮,久而久之造成檢驗與臨床之間隔閡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