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美國的海外基地何時撤軍(伊拉克是殖民地嗎)

时间:2024-05-29 06:36:29 编辑: 来源:

怖主義,其效果同樣是局部的和有限的。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各自與中東和中亞的一些國家建立了盟友級別的合作,可是仍然不能完全抑制來自這些國家內部的恐怖主義威脅。許多發展中國家的 *** 沒有充足的能力控制社會,而全球化導致國家的權力加速流失。對于受到恐怖主義威脅的大國來說,必須考慮建立與國外社會組織和關鍵地區進行直接接觸、并施加影響的能力。

恐怖主義往往是各種極端思想的產物。無論是極端宗教思想、極端分裂主義還是極端民族主義,都有其誕生的深刻經濟和政治根源,但從本質上說,思想體系又有獨立的演變邏輯和規律。國家無論運用暴力懲罰的“大棒”、還是經濟回報的“胡蘿卜”,在解決和改變思想問題方面,其效果也同樣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基于利益交換為基礎的傳統外交手段,必須要與針對思想和觀念的新公共外交手段相結合,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總之,面對恐怖主義的新特征,國家必須要建立“內外并舉”、“官民并舉”、“剛柔并舉”的綜合政策體系,其中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之大,構成了當代國際政治的重大課題。

美國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后,將反恐上升到了最高國家戰略,其經驗和教訓也最值得借鑒。對于美國的反恐,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是最大的爭議集中在對外發動反恐戰爭,對內實行嚴密的安保制度。反恐戰爭給中東的局勢帶來巨大震蕩,同時也對美國的國力造成巨大消耗。而在國內采取嚴格的安保措施,很大程度上沖擊了美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心態,......

恐怖主義對全球的影響有哪些

影響如下:

恐怖主義成為影響世界軍事形勢最大因素

早已影響到人類和平與安全的恐怖主義活動,從未像“9·11”事件后這么突出地影響到世界軍事形勢。來自軍事科學院的彭光謙少將認為,今年軍事形勢可以說是風云變幻,而由“9·11”事件引發的反恐怖主義戰爭,是影響今年世界軍事形勢的主要因素。圍繞加強反恐怖主義國際合作,美國對阿富汗 *** 的軍事打擊得到了各大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認同,這是以往美國對外發動戰爭所沒有過的。就從上個世紀最后10年來說,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都曾遭到了不少國家的質疑和反對。這次由美國定義和主導的反恐戰爭模式,卻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同。這成為影響今年世界軍事形勢和安全形勢的最大變數。

李力等軍事專家認為,恐怖主義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對世界軍事形勢和安全格局產生極大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不會因美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而銷聲匿跡。隨著科技和經濟全球的發展,恐怖主義活動襲擊的手段也會多樣化,單純軍事打擊也可能進一步提升各方面的矛盾,使恐怖主義活動激化。軍事打擊不可能是也不應該是反對恐怖主義的惟一途徑,反對恐怖主義應該標本兼治。

對“9·11”事件后世界安全形勢主要特點,軍事專家呂德宏博士歸納為復雜性、突然性和不穩定性。他指出一方面恐怖主義襲擊已上升到新階段,戰爭形態醞釀重大變革,我們應關注今后制約戰爭的力量和相應的國際慣例。

同時,接受采訪的軍事專家們認為,反對恐怖主義不能有雙重標準,國際安全需要所有國家共同維護,世界是屬于各國人民的,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經濟發達的國家還是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它們的 *** 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律平等和不可侵犯的。不能搞你是恐怖主義,搞別國是“自由斗士”。沒有這個前提,就不可能真正消滅恐怖主義。最近獨聯體各國反對恐怖主義會議上提出了這個問題,這是值得注意的。反恐怖主義不能成為肆意侵犯別國 *** 的借口,否則后果嚴重。

美國 “一超”的地位得到修復與鞏固

在談到美國軍事打擊 *** 對世界軍事安全形勢的影響時,軍事專家們認為,美國借此進一步強化軍事主導權,其“一超霸”的地位得到修復、鞏固。彭光謙認為,世界安全形勢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而通過反恐戰爭美國提升了主導全球事務的分量。他說,首先,美國的軍事戰略并沒有本質的變化,正將反恐戰爭納入它的全球戰略之中。不久前美國防部提交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論述。其二,世界熱點地區的爭端,并沒有因反恐戰爭停止過,反而有惡化之勢;其三,恐怖主義是各種矛盾激化后的極端表現,是結果,而非單純的原因。

來自國防大學的軍事專家肖天亮不贊成“9·11”后美國不再是惟一超級大國的說法。他分析道:美國反恐戰爭換來了一個“主導”機遇,如北約是在朝鮮戰爭后第一次啟動共同防御條款,法國以往是軍事上比較具有獨立意志的國家,這次出兵也不甘人后;日本則是二戰后首次往海外派兵;原華約組織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也在軍事行動上對美國提供情報、基地方面的合作或援助。這是冷戰以來沒有過的局面,甚至是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局面。通過反恐戰爭,美國的“一超”地位得到了修復。

李力同樣認為,“9·11”事件標志著冷戰后過渡時期的結束。冷戰......

亞洲國家怎樣對抗恐怖主義

打擊恐怖主義的理想方式是,在推進國際反恐斗爭的同時,推動解決地區爭端,推動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平衡。面對新挑戰,全世界需要攜起手來,進行真誠、切實的國際合作。無論恐怖活動發生在哪里,都要感同身受,共同應對,不搞雙重標準。各國要加強國際情報分享、金融監管、邊界管控、打擊非法武器交易、打擊網絡恐怖主義。

蘇伊士運河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

倫敦《泰晤士報》寫點什么埃及首相的壞話,埃及首相就要下臺,但從現在他們要是罵我們,我們可以罵回去。我們的報紙不能罵嗎?罵英國女王或者英國首相,這當然能了。”

這個人是誰?不久后,世界即將知曉他的名字,以及他的身份——埃及共和國總統、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

為什么這個人在面對傳統強國英國時,這么地不屑一顧、狂妄自大呢?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然緊緊捏住了大英帝國的命脈。英國自然也清楚,它為了努力不讓自己掉出世界強國的隊伍,哪怕與美蘇公然對抗也依然要發動一場戰爭。

只是曾經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世界級強國,在世界格局幾度更迭之后,面對的是一場不啻于滑鐵盧之于拿破侖的失敗戰役。在曾經所向披靡的英軍落寞撤軍的身影背后,是“日不落帝國”即將落下的余暉。 這條命脈叫做“蘇伊士運河”,這場關乎英國國運的戰爭,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又叫“第二次中東戰爭”。

只是曾經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世界級強國,在世界格局幾度更迭之后,面對的是一場不啻于滑鐵盧之于拿破侖的失敗戰役。在曾經所向披靡的英軍落寞撤軍的身影背后,是“日不落帝國”即將落下的余暉。 這條命脈叫做“蘇伊士運河”,這場關乎英國國運的戰爭,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又叫“第二次中東戰爭”。

但英國不死心,它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獨吞運河。

打著幫助埃及鎮壓奧拉比武裝起義的名號,英國在1882年出兵埃及,徹底控制了運河。

英國看埃及內部民族矛盾達到高潮,在1936年逼迫埃及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英埃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埃及向英國開放領空、允許英國駐軍在運河畔。 

二戰打響后,英國更是以防御德國為借口,將運河地區建成了大型軍事基地。

本來英國還在洋洋得意自己仍有運河控制權之時,一個人的出現,打碎了它的全部幻想。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埃及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在1952年發起革命,推翻了法魯克王朝,他在職期間,大力推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納賽爾主義”,實行土地改革、國有化政策等,埃及社會得到迅速發展,逐漸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

其中納賽爾最大的國有化運動,就是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

埃及在1953年,正式建立共和制國家,宣布廢除之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就意味著有利于英國的《英埃同盟條約》也在被廢除之列,這下英國坐不住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英國只得同埃及共和政府開啟雙邊談判。

在經過漫長的拉鋸后,英埃在1954年簽訂了《英埃協定》,表示英軍會在當年6月18日前全部撤出埃及。

但這一協定并未明確埃及何時能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同時,英國在埃及仍有重大經濟利益。

它牢牢抓住蘇伊士運河公司45%的股權,和埃及平分運河收益。

這是納賽爾所不能容忍的,他堅持認為,埃及就是埃及人的埃及,于是在做好了萬全準備之后,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發布了著名的“廣場宣言”,同時,埃及士兵強行沖破蘇伊士運河區,接管運河,將英國徹底趕出了埃及。

國眼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從手里溜走,沒有了蘇伊士運河,它將徹底被封鎖在大西洋沿岸內,再也控制不了亞洲甚至遠東地區。

英國連同法國,一起為運河所有權奔走呼號,但國際形勢已不再是舊殖民主義的天下,任憑它們怎么游說,國際上對于英法奪回運河的態度都是明確拒絕的。

此時的英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戰爭。

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為一條航道,更是因為它關乎了英國的國運和未來。

國眼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從手里溜走,沒有了蘇伊士運河,它將徹底被封鎖在大西洋沿岸內,再也控制不了亞洲甚至遠東地區。

英國連同法國,一起為運河所有權奔走呼號,但國際形勢已不再是舊殖民主義的天下,任憑它們怎么游說,國際上對于英法奪回運河的態度都是明確拒絕的。

此時的英國,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戰爭。

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不僅僅是因為一條航道,更是因為它關乎了英國的國運和未來。

在二戰后,實際的國際環境是美蘇二者之間的爭霸,英國及其聯邦已經不是美國的主要目標,英國必須尋找一個契機,證明自己能有和美蘇平起平坐的本事,此時的英國,妄圖能保留自己的殖民統治。

二戰結束后,全世界的殖民地國家掀起“獨立熱”,先后有三十余個國家陸續宣布獨立,世界范圍內的殖民體系逐漸走向崩潰。英國作為最大的海外殖民國家,殖民體系的瓦解對它百害而無一利。這時膽敢向英國證明挑釁的埃及,無疑成為英國政府的眼中釘,埃及一旦收回運河,就將徹底宣布獨立。這對于英國在殖民地的威望是一個巨大打擊,也會鼓舞殖民地的民族運動更加蓬勃發展。

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英國的全面潰敗,美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自1882年起長達74年的英軍占領史宣告結束,同時也標志著埃及殖民主義時代的結束和民族革命的最后勝利。

蘇伊士運河危機后,英國的衰落與美蘇的崛起蘇伊士運河危機,是改變中東乃至世界格局的一場戰爭,它對于各方都有巨大的影響,而對于英國及美蘇的影響則更為深遠。

對于英國,蘇伊士運河危機是英國走向衰落的標志性事件。

首先,英國在中東的殖民統治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導致英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龐大帝國加速瓦解;

美國的“背信棄義”,嚴重破壞了英美兩國傳統的同盟關系,為20世紀50年代英美政治同盟決裂蒙上陰影。

其次,在同美國決裂后,英國再也沒有在未得到美國的支持前采取重大外交策略。

曾經的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徹底淪為美國的二流小弟;英國只得回到曾經不屑的歐洲同盟,這才有了之后的歐共體和歐盟。

在蘇伊士運河戰爭結束后,艾登在國內外的壓力下,辭去了英國首相的職務,取而代之的是財政大臣麥克米倫。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