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和重大項目(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时间:2024-06-06 09:42:29 编辑: 来源:

告《美國經濟中的版權業:2002年報告》表明,2001年美國核心版權業創造增加值5351億美元,占GDP的5.24%,在過去24年中以平均7%的增速兩倍于其他產業的增長,提供就業機會471萬個,占美國整個就業率的3.5%。1997年至2001年,美國對外文化貿易收入和出口額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續增長,2001年達到889.7億美元,再度領先于其他產業(包括化學、汽車制造業、裝配業、航天業和農業)。

1995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凈收人大約是250億英鎊,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超過任何一項傳統制造業的產值。2000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年增長率達到9%,是其他產業的3倍,成為英國產值居第二位的行業,僅次于金融服務業。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 意產業產值高達1125億英鎊。截至2002年,10年間英國總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則增長93%。1997年至2001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成長率平均為5%,而整體經濟的成長率僅有2.8%。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195萬人,已是英國雇傭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英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對外文化出口方面,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貿易額已占到世界的16%,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當可觀。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值已達到103億英鎊。從1997年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額每年增長15%。而同期英國所有產業的出口增長率平均只有4%。

在法國,電影業、圖書出版業和文化旅游等文化產業早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是歐洲最大和最重要的電影生產國,電影業長盛不衰,其電影產量在世界名列第五。在世界出版市場上,法國堪稱執全球出版業之牛耳,其年營業額200萬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約400家,小型出版社3000家。1997年法國出版47214種圖書,總營業額140.9億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團年營業額123億法郎。在世界文化大國中,法國的文化旅游業在全球首屈一指。1998年全球赴法旅游人數超過7000萬,法國旅游業盈利高達710億法郎,占全球旅游市場10%,使法國連續三年榮居第一旅游大國寶座。

2001年度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占GDP的18.3%,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于制造業的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不過,由于受到日本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自1996年開始,日本文化產業的產值略呈下滑趨勢。相對于日本整體經濟的下滑,日本文化產業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文化產業內部,雖然有些產業的產值在下降,但有些產業卻在持續增長,特別是以音樂、動漫、美食、繪畫、娛樂、時裝、廣告、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風靡全球,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這些文化產業的生產規模已達到130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汽車業。與此同時,日本的文化出口和就業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1992年至2002年,日本的文化產品出口從50億美元增長到150億美元。2002年日本服務業1700萬從業人員中。與娛樂業、廣播影視信息業、教育業、文化團體有關的人員有456萬人。在日本的文化產業中,動畫、漫畫和游戲三大產業的發展尤其另人矚目,素有“動漫王國”之稱,同法國、美國一起,被列為世界三大動漫畫片生產國。截至2005年底,日本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廣義的動漫產業占日本GDP十幾個百分點,占世界市場的62%。

這些文化產業大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和規模龐大的文化產業鏈、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群體,促進了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文化產業必須有大投入,才會帶來大產出。這是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多渠道為文化發展融資是這些國家通行的做法,包括政府直接撥款、企業集團投資、境外資金、社會中介機構贊助和個人捐助等多元籌資形式是國外解決文化產業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注重文化輸出,弘揚和擴大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發達國家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

當今時代,西方發達國家無不把文化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放在戰略發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強文化外交,擴大本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注重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輸出,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升本國文化國際競爭力的第三個重要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文化產品出口大國,擁有全球“文化巨無霸”企業的一半以上。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上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其文化產品出口一直處于強勢地位。以美國時代華納、迪斯尼、德國貝塔斯曼等領銜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體娛樂公司,占居了當今95%的國際文化市場。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制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居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美國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是目前傳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卻由美國和西方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S(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美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好萊塢影片、幾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權。美國利用大眾傳媒和電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廣美國文化。塑造“天堂”般自由繁榮的美國形象。美國文化集團不斷向海外擴張,通過政治、經濟和科技手段將其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傾銷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輸出文化產品,美國在牟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了美國的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在維護美國文化產業強勢地位的同時,對他國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時尚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法國政府在保護本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推進文化交流,加強法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法國一直認為法語文化的生存狀態事關法國國家利益和命運,因此,保護和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就成為法國國家文化戰略的核心內容。法語做為法國文化的載體,受到法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70年。第一個政府間法語國家組織——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Agency for Cultural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在尼日利亞成立,21個國家參加了該組織。1997年,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改組為國際法語國家組織(IFO,InternationalFran買粉絲phone Organization)。近四十年來,IFO成員國家和地區從21個增加到55個,涵蓋五大洲,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0%,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2%,國際貿易總額的15%。IFO帶有濃烈的法語文化色彩,增強了以法國為軸心的法語文化的向心力,在國際法語國家組織發展的過程中,法國逐漸地、主動地強化了對該組織的主導權。另外,法國還在世界各地設立數目眾多的法國文化協會,為各國法語教學提供教師,為各國的法語教師提供赴法進修的獎學金。目前,法國在152個駐外使館設立了文化處,在20個駐外領館建立了文化組。法國已與一百多個國家簽有文化協定和文化交流計劃,在世界68個國家開辦了134個文化中心和文化學院。在法國,舉辦外國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動已是持續了若干年的傳統,曾先后與埃及、以色列、摩洛哥、捷克、中國等國家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進入新世紀,在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法國力圖用“文化大國”來提高其國際威望和政治地位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法國通過文化發展戰略來維護國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形象溫和、措施有力,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戰略思維。

日本為了向世界傳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產經集團提出了“徹底數字化”的口號,啟動了數字化通信衛星廣播,1999年又啟動了衛星數字廣播,開通新的傳播網絡。富士產經集團參加的日本廣播公司(NHK)每天用兩個衛星廣播系統和5個衛星廣播站、22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將日本的藝術、電影、音樂、茶道、插花、相撲等傳播給受眾。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動漫片在法國電視臺播出,成功登陸歐洲市場。現在,許多日本動漫片風靡全球,動漫產業帶動的衍生品,如卡通、游戲、電腦動畫也行銷海外。這些“拳頭”產品的大量出口,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向世界傳播日本文化的有力載體。近年來,日本打造的“酷文化”征服了全球,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哈日風”極大地擴展了日本文化的影響力。

從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到法國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從美國“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動漫、游戲、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風靡全球,無一不昭示著實施對外文化輸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因此,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注重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是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從一個文化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一躍而變成世界文化產業強國,得益于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經濟優勢來支持美國的文化產品占領國際市場,從世界各地網羅文化產業的精英人才為美國文化產業常勝不衰提供人才保證。法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文化的發展,對法語文化引以為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法國最終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國。日本把文化產業作為本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在較短的時期內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中占居了有利地位。這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戰略規劃、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內外并舉的一整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他們發展文化產業和傳播本國文化的成功經驗無疑對興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制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