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新疆邊境貿易現狀如何(新疆的物流業發展如何?)

时间:2024-06-03 07:15:36 编辑: 来源:

談民俗的穩定性和變異性之間的關系

2、民間故事講述家在故事的傳承和發展上起著什么作用?

3、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宗族是基本的社會單位嗎?為什么?

4、說說巫的種類及其職能

三、論述題(共60分,每小題20分)

1、你怎樣認識大眾傳媒對民間文學的應用?

2、談談五四前后歌謠學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對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意義

3、田野作業方法對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05年社哲院試題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6*5=30)

1、 儀式歌

2、酉陽雜俎

3、報丁

4、招幌

5、驅儺

二、簡答題(三選二25*2=50)

1、如何理解并實現民間文學搜集過程中的“忠實記錄”原則?

2、何謂“歷史地理研究方法”?

3、簡述宗族組織的民俗要素?

三、論述題(任選二35*2=70)

1、請舉出三部你認為重要的中國古代民俗文獻,并予以簡要述評?

2、請以民俗學的知識分析當代民俗信仰問題。

3、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社會學

一、簡答題(8*5)

1、三農與民俗

2、馬泰效應

3、傳統民俗學

4、社會流動

5、公平與效率

二 、舉例說明社會測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對社會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會學與民俗學研究對象的聯系和區別。35分

五、試從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談談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內容、特征、和獨具性格。 40分

06年文學院民俗學試卷

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50分)

社會 規范性角色 初級社會群體 社會工作 權威 家庭 社會化 社會價值觀 評比性文化 內群體

二、簡答(60分)

1、本土方法論 2、舉例說明民俗對確定社會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進文化嗎?

4、和其他社會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獨特之處? 5、民工流動對社會運行的協調作用

三、論述(40分)

1、運用社會運行理論,舉例說明民俗文化的認同功能

2、民俗學專業為何學社會學?

民俗學(含民間文學概論)

一、名詞解釋(30分)

民俗的傳承性 社區組織 成年禮 田野作業 民間敘事 史詩

二、簡答(60分)

1、舉例說明民俗的類型性

2、農業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和形式?

3、談談歷史地理學派的主要主張,你認為這一學派的長處與局限體現在哪些地方?

4、神話對起源的解釋與民間傳說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論述題(60分)

1、你怎么認識個人在民俗傳承和變遷中的作用?

2、談談五四前后歌謠學運動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對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意義

3、為什么民間文學又被稱作“口頭文學”或“口頭傳統”?其口頭性主要體現在哪里?

06年社哲院試卷

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3個,共30分)

定性與定量 社會團結 公平與效率

二、談談三農與民俗傳承的關系(30分)

三、社會分層對中餐文化的影響(45分)

四、人生儀禮的社會化內涵(45分)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7個,共35分)

民俗傳承 社日 歌謠周刊 六禮 民俗主義 百工五法 民間組織

二、我國四大傳說是什么,各屬什么類型,分別說明(20分)

三、民俗學研究方法,試舉二三例加,并說明各自的優缺點(25分)

四、傳統工藝所包物質民俗內涵,結合具體物品加以說明及其含義??(30分)

五、民俗與民族文化遺產的關系(40分)

2007

五大題

一、什么是故事類型?什么是故事類型學派?試談兩者的關系?(20分)

二、民俗與宗教的關系。(25分)

三、民間組織對傳統節日的作用。(30分)

四、五四時期民俗學運動的特點。(35分)

印度如何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曾試圖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分治后,原印度兩大政黨間的矛盾,演化為兩個民族國家間的矛盾,存在巨大戰略利益沖突,尤其是對英屬印度帝國遺產繼承問題上。對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對印度大國理想的重挫。因為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一直想繼承整個英屬印度帝國遺產,從而實現印度的“大國夢”。1947年3月尼赫魯勉強接受“巴基斯坦”建國,是基于英國人撤離后“巴基斯坦”不會長久的預判。如他所說:“新生兒巴基斯坦不會長期存在,穆斯林聯盟將因巴基斯坦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巴基斯坦肯定在短期內垮臺。”顯然,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符合印度戰略利益。故此,印巴分治前后,在英屬印度政府財產和軍事武器分割過程中,國大黨竭力讓巴方少分一些,并拖延執行分割協議,以至于巴基斯坦建國基礎尤為薄弱,不得不全部倚重英國扶持。也正因為此,自建國之日起,巴政府不得不積極向外求助,以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

1947年印巴分治時地圖(英國人按此圖移交權力,而實際上手動藍色、黑色和綠色斜線部分都存在主權爭議)

就印巴對英屬印度帝國遺產的爭奪,這與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及撤退印度政策密切相關。英國人殖民印度時建立英屬印度帝國,但一直“分而治之”。他們將英屬印度帝國分為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560多個);對英屬印度直接統治,而對印度土邦進行間接管理;英屬印度與印度土邦共同效忠英王,但彼此互不干涉內政。就眾多土邦,英國人借鑒東方藩屬體系創建屬于英國特色的“最高權威”體系(Paramountcy),即英國與每個土邦國王簽訂和約,約定英國保護土邦的外部安全,而土邦接受英王的“最高權威”,土邦內部事務土邦國王自己管理。這套“最高權威”體系,國際法視角,英國對土邦擁有宗主權,而非主權。正是這些深層原因,移交權力談判中,在國大黨執意不接受自治領地位時,英國人敢于拿印度土邦的未來地位進行博弈。最終,三方達成《印巴分治方案》,但該方案只明確規定:英屬印度將分裂為印巴兩個自治領,而就560多個土邦只附帶說明:基于地理聯系,土邦王公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但不允許獨立。顯然,依據這一撤退方案,英國人撤離后,印巴勢必爭奪尚未決定歸屬的印度土邦。

印巴分治前,大部分土邦已選擇自己的歸屬,但還有一小部分沒有決定,如卡拉特土邦聯盟(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克什米爾、海德拉巴和朱那加德等。而就這些土邦,印巴政府均想兼并,故印巴分治后,這些土邦全部爆發歸屬危機。1947年10月,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隨后,印度政府曾試圖聯合卡拉特土邦王公(他傾向加入印度,1948年上半年被巴政府強力兼并)、西北邊境省的普什圖紅杉黨及阿富汗政府,四方聯合圍剿“襁褓”中的巴基斯坦。內外兼困的巴基斯坦不得不向英國求救,并極力挽留英國人繼續擔任巴基斯坦軍官。礙于自己實力有限,英國主動邀請美國來幫助巴基斯坦,以防止后者被扼殺在搖籃中。由此,印巴矛盾卷入美蘇冷戰。

在美國尚未決定完全接手巴基斯坦前,英國全力捍衛巴基斯坦的“存在”,包括幕后推動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公開宣布杜蘭德線為阿巴國際邊界線、推遲移交西北邊境省給巴政府至1955年等。1954年,美巴結盟。隨之,美國領導巴格達條約組織及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國公開支持“杜蘭德線為阿巴國際邊界線”,并大力幫助巴基斯坦改善與印度和阿富汗的關系,如調解印巴克什米爾矛盾、美對巴經濟援助覆蓋阿富汗等。至此,巴基斯坦建國危機得到緩解,但印巴克什米爾矛盾繼續。

1947印巴克什米爾戰爭

1965印巴戰爭加劇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野心

1959年,中印關系陷入低谷,巴基斯坦看到時機。于是,巴政府率先向印度提議印巴聯合應對中國的威脅,以換取印方在克什米爾問題做出讓步。印方拒絕就克什米爾問題做出讓步后,巴方掉頭向中國提議和平解決巴控克什米爾與中國新疆接壤的邊界爭議,以鏟除兩國關系友好發展的障礙。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促進中巴和平劃界的決心。中巴劃界談判中,印方竭力阻撓,并通過英美向巴基斯坦施壓,以期實現這個目標,即:即使不能阻撓中巴劃界,也要迫使巴方能夠按照當年英國人構想印度“科學邊界”線(印度立場)來劃界。然而,巴政府沒有完全屈服印度的“壓力”,而是采取靈活務實之策。1963年,基于“互諒、互讓、和平友好”原則,中巴和平劃界。隨后,兩國全面友好。中巴和平劃界且成為“朋友”,這嚴重沖擊尼赫魯的外交和邊界政策。故1964年尼赫魯病世時,坊間盛傳他被“氣死”之說。

南亞政治現狀及中印巴邊界爭端圖(1963年中巴和平劃界,印方指責巴方將喀喇昆侖走廊割讓給中國,實際上不是如此,手動黑色線為中國主張的邊界線)

1965年,因克什米爾問題,印巴間再次爆發戰爭。這次戰爭沒能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相反,它證實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關系的癥結。因為克什米爾問題觸及印巴兩國的建國根基。印度基于“一個民族”理論建國,如果印度政府不能兼并克什米爾,那將證明印度高尚、民主的政治制度是空洞、無能的;巴基斯坦基于“兩個民族”理論建國,“若沒有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國家就不完整,就會證明印度世俗主義的勝利”。故此,印巴雙方均堅守克什米爾立場,互不讓步,戰后塔什干會談沒能達成有建設意義的成果。

然而,這次戰爭卻帶來深遠影響。其一,戰爭中,印巴邊境貿易關閉,使得東巴人民(孟加拉人)經濟利益嚴重受損,無形中加劇孟加拉人的離心力。因為他們認識到克什米爾才是巴政府最為關心的問題。其二,這次戰爭加劇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野心。印度認為:“巴基斯坦一旦分裂,將是其對克什米爾聲索要求的根本否定,因為西巴不能使其東巴同胞相信有維持同一政體的能力,何以基于‘兩個民族理論’及克什米爾的宗教構成堅持對克什米爾的立場?”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戰爭中,中巴友好互助,印度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不得不考慮三面作戰。故印度戰略家評估說:“一旦巴基斯坦分裂了(指東巴獨立),印方至少不用再擔心三線作戰。”

無獨有偶,1970年,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國家大選。大選結果,出人意料。巴基斯坦人民黨在東巴一票未得,其得票數只占議會總席位的20%;東巴的人民同盟黨,在西巴也一票未得,但其得票數卻占總席位的38%。這樣,穆吉布·拉赫曼領導的人民同盟大選獲勝,將組建新一屆巴中央政府。西巴害怕人民同盟組閣新政府及領導國家,會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優勢提升東巴地位,從而削減西巴慣有優勢地位和利益,故西巴主導的巴政府猶豫移交權力。這激化沉積已久的東、西巴間的矛盾。巴國民議會原定于1971年3月3 日在達卡召開,但到2月中旬,東、西巴就政府構成還存在巨大分歧。3月1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推遲召開國民議會。這激起東巴人民強烈不滿。他們游行示威,抗議政府出爾反爾。與此同時,東巴激進民眾高舉穆吉布·拉赫曼的“六點綱領”,要求東巴自治。隨即巴政府下令進行軍法管制。這更加劇東巴人民的反叛情緒。葉海亞﹒汗與穆吉布談判失敗后,3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