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江蘇海優百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招標(關于鋼鐵價格)

时间:2024-06-12 03:36:18 编辑: 来源:

p>

——教輔讀物的零售業務需加強

新華書店改制踏上破冰之旅

——出版業全面進行體制改革

有業內人士將2004年稱之為出版業的“轉制元年”。2004年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表示,全國現有的約570家國有出版社將進行大規模的體制改革,在未來的3至7年中,除人民出版社和各省級人民出版社以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將轉型為經營性企業體制。

2004年11月,上海新華發行集團49%的股權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出讓給綠地集團,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江蘇新華發行集團、浙江新華發行集團如今也已基本完成事業型單位轉企改制工作。

——新華總店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

新華書店總店剝離改制,對中國的出版發行行業的意義深遠,這是將把出版作為國家資源和市場資源的一次試金石。“新華書店總店剝離改制擔負著出版行業破冰船的作用,是否能成功需要歷史的考驗。”新華書店總店辦公室主任張雅山說。

1家外資、2家民企、7家出版社。新華書店總店與人民出版社等7家國有出版單位、北京博恒投資有限公司等2家國內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英國派可多投資有限公司將共同組建新華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3億元,中方投資占總額的73%。該公司經營范圍為國內版的圖書、報紙、期刊和電子出版物的批發零售業務(不含港澳臺版),經營期限為30年。據悉新華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將2005年4月24日正式掛牌。

從“絕對控股”到“第一大股東”。“一年前,上面還要求我們必須掌握絕對控股權,也就是100%的控股,但是現在情況變了,我們只要做到第一大股東就可以了,換句話說,我們掌握40%,剩下的60%由他們去掌握也是允許的。”新華書店總店辦公室副主任張雅山說,盡管新華書店總店作為歷史老店在企業管理機制等很多方面與國際上差距頗大,然而入世的腳步和市場的開放并沒有因此而放緩,中國的圖書發行市場不能坐等國外巨頭來瓜分,這也就是為什么新華書店總店從“絕對控股”到“第一大股東”做出讓步的原因。新華書店總店總經理劉國輝表示,改制后合資公司將主要致力于圖書發行。

用民營和外資拯救新華書店。隨著國內出版物全國總發行權以及中小學教材發行壟斷權的放開,新華書店系統的兩條生存底線被沖破,張雅山表示,這也是為什么在后壟斷時代新華書店總店與民營和外資企業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制成功后將上市。新華書店總店擁有中央一級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等全國出版物的權利,從500多家出版社進貨,向3000多家全國各級新華書店供貨。此次新華書店總店的重組改制把上游的出版社也吸納進來,業內人士則認為新華書店總店在掌握了一些上游出版社的資源之后,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打通了從上游資源到下游流通的整條產業鏈。 “新華書店總店可以在海外或者是國內上市,哪邊快,我們就會選擇在哪上市。”在回應有關新華書店總店計劃在海外上市一事時,新華書店總店總經理辦公室張先生這樣說。他透露,新華書店總店在國內上市還是在海外上市都有可能,新華書店總店將根據改制后的公司架構和資金狀況進行選擇。

地方新華書店改革爭先恐后

“新華書店系”改制第一家: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成功轉讓49%股份,并積極籌謀兩三年內完成上市。

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實現重組 力爭明年A股上市:由四川新華集團、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遼寧出版集團、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以及一家民營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成立后將爭取明年在國內資本市場發行A股,預計融資10億元。

江蘇新華發行集團:打造規范的文化連鎖企業:作為事業單位的江蘇新華書店,如今已整合資源,整體轉制為企業——江蘇新華發行集團。面對近年來圖書市場競爭主體格局發生變化,外資、民資爭相進入發行市場的局面,新華集團積極探索以集團化、集約化建設為中心的體制改革,推進連鎖經營新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圖書流通體系,穩固確立了在激烈競爭中的市場主導地位。

相關資料

——圖書市場有多大

據新華社報道,全國首次新聞出版行業實現增加值抽樣統計調查顯示,2004年,全行業實現增加值1939.7億元,約占全國GDP的1.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5%。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出版產值的年均增長率長期保持在10%~20%,有時甚至高達30%~50%,這在當代世界出版業中極為罕見。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出版業的年增長率回落到8%~10%,基本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出版業中,亦屬高增長。

據統計,2003年,中國出版圖書19萬余種,其中新書11萬余種。同期,英國出版書籍12萬種。美國出版書籍17.5萬種。但是,中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雖然年圖書品種多年來在世界高居第一,然而產值卻只有461.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不但遠遠落后于美國圖書的年產值300億美元,也落后于英國。也就是說,對圖書而言,中國是大人口,小市場,品種第一,產值卻很低。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社長趙曉明認為:“中國大陸圖書市場潛力可觀。2001年,中國大陸人均購書消費32.01元。而美國1999年的人均購書消費93美元,法國人均消費122美元。對照之下,可以看出內地圖書市場的潛力非常之大 。

——立法促進外商投資中國出版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出臺了相關出版行業立法,外商在華投資出版業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規范,促進了該領域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

出版方面: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目前可以開展版權貿易和出版合作。中國目前實行的政策還是提倡進行版權貿易和合作出版。目前已有8種雜志達成中外期刊合作項目,圖書貿易則非常活躍。

發行方面: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出版管理條例》和《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中國書報刊分銷市場對外開放。到2004年12月11日,書、報、刊批發市場全面向外資開放。全年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13家。

印刷方面:外資可以在中國投資設立中外合資、合作出版物印刷企業,也可以設立獨資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目前已有外商投資印刷企業55家、投資總額達到1.33億美元。

出版物進出口: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出版物進口由國家批準的出版物進口經營單位經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目前經批準的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共38家。

大家幫忙找點資料.

買粉絲://買粉絲.21food.買粉絲/買粉絲/news/35/292623.htm

糧食主產區的工業化渴望

中國食品商務網 2008-04-11 09:31:00

劉庶明的身份是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名片挺有個性,上面印著這樣一段文字:您了解“東北再造”第一人嗎?請到“振興東北網”看《東北再造》,請到“百度”等搜索引擎上點擊。劉在東北經濟學界以“大膽直言,觀點新穎,理論超前,全局意識”而被稱為“東北再造第一人”。

東北農業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的一位官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現在東北糧食市場主要面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市場的問題,市場信息缺乏,許多地方調整產業結構常有趨同現象,中介服務和政府指導跟不上,農民種植遠遠落后于市場要求;二是農村資金相當困難,畜牧業形勢雖好,但貸款難,如今信用社的貸款越來越難,農村的小額信貸已經非常困難;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四是農民增收緩慢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這位官員指出,現在主要的問題在于對市場的適應性不夠和對市場的信息了解不夠,不僅對國際上大的農副產品調整帶來的影響不了解,對國內市場帶來的影響也不是很了解,這種對市場的把握不好,把握不了,造成了增產不增效、不增收的被動局面。

怎么辦呢?他說,首先,要對糧食主產區進行宏觀的市場監測,然后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但現在恰恰是這個服務沒有,同時農戶是分散經營,農村的組織化程度相當低,他們在市場上的對話地位和分量自然就很低,不能公平地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沒有規模化的經營,今后的農業是沒有出路的,還有就是中介服務發育不成熟,農民的聯合沒能組織好,生產經營的分隔狀態必須解決,單干是沒有出路的。

從更深層次來找原因,他認為主產區糧食問題在于:一是農業的盤子太大,二三產業落后,尤其工業落后,農民沒有進入二三產業,因而農村的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是原始的原料銷售,其產品附加值很低;二是農村城鎮化滯后。由于加工工業薄弱,其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都呈相對薄弱,這是一個互為影響的關系,城市化影響工業化,工業化反過來又影響城市化進程。更應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目前農村人口的轉移仍是不穩定的,是個動態的變化,許多現在已經出去的可能以后又會因為在城市無法生活而再次回到農村。

他建議,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應將工業化的理念用于農業發展上,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就是在產業升級中尋求市場,而農業也需要在產業調整中尋求市場,以市場來定農業發展的規模、思路;另外要堅持城鄉統籌,工農聯動。現在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尤其是鄉村工業是分隔的,吉林省目前把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就是這個道理。

大工業拉動大農業

從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出發,沿著102國道大約100多公里就到了榆樹市,除了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莊稼地,最顯眼的就是公路兩側大大小小的 “工廠”,規模都不是很大,也許用家庭作坊來形容并不過分,但這一切對遍地都是玉米的產糧區來說,無疑是“工業”的征兆,當糧食作為原材料已經不能使他們富足的時候,為糧食尋找“出路”就成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而圍繞著糧食而衍生的“工業”無疑寄托了太多的內涵。

劉庶明說,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無疑是正確的,甚至于主要應該是由糧食主產區搞加工業,實現糧食就地轉化,不能運到外地轉化,而非糧食主產區少搞或者是不搞,除非進口外國糧食搞加工業。

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了吉林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他們看來,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希望所在。

長春市的工業化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新增產值1000億元,年均遞增30%左右,總量達到1360億元,培育3個產值超過百億元的企業,20個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50個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形成龍頭企業群體。

--------------------------------------------

買粉絲://買粉絲.paper800.買粉絲/paper78/622A72CF/

體現大國風范,是因為有底氣而自信嗎?

加入WTO以來,農業領域有兩件大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和充分討論。一件事是大豆加工企業被外資收購,對東北大豆農民的影響;另一件事是大批韓國、日本、臺灣農業組織在國內大辦農業園區,可能對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既有的海外市場帶來的影響。對這兩件事情的認識,可能直接影響我國未來農業開放政策和農業發展道路。

一,大豆產業被外資全面接盤,到底是喜還是憂? (負責任的大國首先是對本國人民負責)

中國近幾年來的大豆平均產量1600萬噸。

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