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3年中國對外出口貿易國排名(跪求中國15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或者外資總收入和外資使用總額數據)

时间:2024-05-14 18:04:47 编辑: 来源:

2007年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新簽合同金額8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4.2%;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3萬人。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力、冶金、石化、軌道交通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項目已占到總營業額的一半;大項目數量增長迅速。2007年有49家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強,14家躋身百強。

(二)對外投資規模增勢強勁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于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經國家批準,只有少數國有企業主要是貿易公司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雖依然較小,但已取得積極進展。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入較快發展期。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有27億美元,到2007年已經上升到265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07年,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為62.6%,拉丁美洲占18.5%,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計占13%。

對外投資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并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并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2007年,以收購、兼并方式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占全部投資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不僅采掘業、制造業和商務服務業繼續加大對外投資,金融業也開始了境外投資試點。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海外總資產達2268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在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到2008年4月底,我國已批準10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31家境內企業獲準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境外期貨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17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存量167億美元,非金融類企業存量1012億美元。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一是把建設自由貿易區提到戰略高度。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我國從2000年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截至2007年10月,我國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對其出口占到我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東盟簽署并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

二是雙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180多個多雙邊聯委會機制,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已舉行了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加強了與主要經貿伙伴的協調與溝通。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涉及多項經貿活動。豐富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創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實了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

展望未來,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路線,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努力創造并保持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誰能幫忙詳細說說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關系~~~~

在進入WTO后過渡期和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下,中國如何實現從“貿易大國、品牌小國”到“貿易強國、品牌大國”的轉變?以加工制造為主要特征的中國企業如何在世界產業鏈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躍升?

��據工人日報報道:“2001年底的時候,中國政府正在制定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長期規劃,當時提出的目標是2010年的中國進出口要突破1萬億美元。但是事實上,在2004年的11月,也就是規劃制定后不到3年,這個目標就實現了,完全超出預想。”在6月23日舉行的“中國外貿200強高層論壇”上,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回顧加入世貿組織四年半來,中國的進出口每年都在以20%到30%的速度增長,稱“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 不過,他也坦言,“在漂亮的數據背后,中國外貿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粗放式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現象。而此次論壇的核心議題,就是在進入WTO后過渡期和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形勢下,中國如何實現從“貿易大國、品牌小國”到“貿易強國、品牌大國”的轉變,以加工制造為主要特征的中國企業如何在世界產業鏈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躍升。

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 統計顯示,2001年到2005年5年間,我國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5.1%;外貿進口年均增長24%,分別比“九五”時期高出14.2和12.7個百分點,是歷史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十五”后期我國對外貿易連續兩年突破1萬億美元關口,穩居世界第3大貿易國位置。

�� 此次論壇發布的“2005中國外貿200強”企業更是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十五”期間,我國外貿出口總值由2001年的2661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7620億美元,有出口紀錄的企業個數也由2001年的6.8萬家上升至14.4萬家;同期,外貿進口總值由2436億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6601億美元,有進口紀錄的企業個數也由2001年的6.8萬家增至2005年的11.3萬家。

�� 伴隨總體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入選200強企業的標準也水漲船高:2005年出口200強企業的最低門檻已經上升至3.6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1.4億美元的2.6倍;同時,進口200強的最低標準也由2001年的1.4億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4億美元。

�� 透過這些“漂亮的數據”,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注意到,近年來中國進出口構成正在發生三大劇烈變化。

�� 產品構成發生可喜突變。上世紀80年代和上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中國外貿增長主要是靠輕工產品和紡織品來支撐的;上世紀的最后10年,主要是靠傳統的機電產品的增長來支撐;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以IT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都在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30%。尤其是近兩年來,進出口產品構成迅速升級:小屏幕的彩電、傳統的光學照相機、鐘表、VCD等傳統的所謂技術含量產品,其出口增長下跌幅度超過30%,但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視等所謂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卻在以60%到260%的速度高速增長。

�� 在貿易形式方面,中國加工貿易這幾年比例上升,大體上占到我國出口總額的55%。

�� 此外,貿易主體的變化也不可忽視。國營外貿進出口公司一枝獨秀的局面被打破,現在國有企業的出口僅占不到五分之一,進口約占四分之一;外資企業已占據進出口總額的58%以上;民營企業從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21%。

�� 柴海濤認為,所有這些變化均表明,中國正在迅速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生產營銷的鏈條中去,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制造業轉移當中的最主要承受者。

外部環境趨于嚴峻

�� “‘十五’期間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貿易大國,‘十一五’規劃期間則是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張麗川認為,目前我們需要著手解決外貿領域面臨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 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出口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7.3%,比2000年的3.9%提升了3.4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增長面臨國際市場日益飽和的壓力。”張麗川指出,“2005年全球出口值最大的10個國家中,我國的出口速度遠遠高于其他9個國家,也高出全球出口貿易13%的發展速度,我國的出口增長空間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約束。”

�� “我國外貿發展逐漸進入了高成本時期,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壓力也在逐步上升。”張麗川稱,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一直是支撐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所在,近年來一些地區爆發的“民工荒”預示著勞動力價格需要調整,靠犧牲勞動者福利換取出口商品價格優勢的做法需要得到糾正。

�� 國際貿易保護日益加劇,更使得我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趨于嚴峻。“目前我國遭遇反傾銷的品種已由原來小類商品發展到我國的大宗優勢產品,在服裝、家具、彩電、鞋類等商品上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張麗川表示,“由于我國出口產品知識產權的匱乏,盡管擁有了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卻不得不應付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爭端。”

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

�� 如何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跨越,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中國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一個能夠擊破或降低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對進出口產生限制的機制”。

�� 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也認為,我國外貿一直以來的最大問題,在于主要靠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比如說彩電、手機、DVD,世界產量第一,世界出口第一。但出口廠商獲得的比較利益是非常低的,基本沒有知識產權。無論是專有技術、專利、商標還是國際的銷售渠道,基本不在中國自己的企業手上。”

�� 我國很多出口商品跟國際標準不相適應,以及我國企業對自有品牌、自有技術在海外進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不足,都給企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帶來很大制約,比如遇到專利包圍的問題,中國大部分企業沒有還手之力。

�� 對此,柴海濤認為,“國家提出自主創新,體現在國際貿易上必須做到:第一,科技興貿;第二,品牌戰略;第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第四,擴大服務貿易;第五,結合現在方興未艾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來嘗試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這兩年中國的喜事可謂接連不斷,經常在世界排名中取得好成績,奧運會金牌榜的排名老二自不必說,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居然也超過了美國。在經濟領域內更是捷報頻傳:如GDP的增速多年是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