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首個海外保障基地成立的意義(中國首個海外保障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了嗎?)

时间:2024-06-01 07:10:53 编辑: 来源:

相結合。1997年5月,美國發表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參與和擴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的全球戰略新構想。“塑造”意味著不是要消極地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應更積極主動地去改造國際環境,使之不斷朝對美有利的方向發展;“反應”是指按照對美國利益威脅的性質和程度,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危機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準備”是指立即著手為不確定的未來作準備,以確保21世紀成為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大的美國世紀。(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買粉絲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應—準備”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調整過程中推出的一個重大舉措,它既是對“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有力補充,更意味著美國全球戰略已完成了“冷戰后”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轉型,將著眼于21世紀,以更加靈活多樣和富于進攻性的手法參與國際斗爭。

2.加強對各地區事務的參與,進一步擴展美全球戰略優勢。在歐亞大陸西端,加緊改造和更新北約,大力推動北約東擴,著力推動建立一個“統一、民主,并且在維護和平與繁榮方面與美合作的歐洲”。世紀之交,美國在各主要地區的重大步驟,有著深遠的戰略考慮,就是要通過推行從東西兩翼齊頭并進的兩洋戰略,控制歐亞;通過加強在歐亞邊緣地帶的存在,掌握中東的石油資源,策應其兩洋戰略,對歐洲和俄羅斯等形成戰略箝制和掣肘。“東擴”、“西進”和“北拓”遙相呼應,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強化其優勢地位的重要戰略步驟。此外,美還不斷加強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響。近年來,美國一改冷戰結束之初對這兩個地區有所忽略的傾向,明顯加大了對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頓在第二任期曾幾次前往訪問。

3.積極運籌大國關系,加強對“潛在對手”的防范和牽制。面對世界多極化的加速發展,美為保持主導地位,更加注意運籌大國關系。針對歐盟自身實力的增強、積極謀求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的情況,美國有意在一些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使美歐聯盟關系得以維系。美國也注意多方緩解美日矛盾,加強與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衛合作指導方針”的制定,標志著兩國軍事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還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這表明,美國對俄、中兩國的判斷逐步趨于嚴峻,對兩國的防范和牽制力度明顯加大。

4.積極推行新干涉主義和“炮艦政策”。冷戰時期,美國以反共主義作為安全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對外干涉的理由。近年來,美國又極力鼓吹“人道主義災難”、“人權高于主權”和“國家主權有限”等謬論,不斷為新干涉主義尋求法理基礎。美國為推行新干涉主義,還更加倚重軍事力量。國防部長科恩表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不只是為了對正在變化中的環境作出反應,而且還為了以符合我們利益的方式塑造這個環境”。(注:《科恩稱美安全政策重點將從應付冷戰結束轉向塑造新時代》,新華社華盛頓1997年1月22日英文電。)據美方統計,從1990年至1997年,美軍對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連3次對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輕視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間組織,在維持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曾較為注意借重聯合國的作用,但近年來繞開聯合國加緊推進西方價值觀念的霸氣明顯上升。1998年12月美國繞開聯合國,聯合英國對伊拉克進行打擊,試圖弱化聯合國在解決地區危機中的作用。特別是1999年3月推動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是美國安全繞開安理會,操縱北約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進了另一常任理事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美國甚至聲稱要重新考慮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運作和決策程序。美國對聯合國用則取、不用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在國際社會創下了非常惡劣的先例。

在美國歷史上,隨著國際戰略格局的大變動而對全球戰略進行較大調整多是在戰爭結束后進行的,冷戰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頓政府加速進行的全球戰略調整則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新舊國際戰略格局過渡期將經歷較長的時間,中間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指導原則及政策構想也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這次調整,涉及面廣、幅度大、影響深遠,是一次全面的、整體性的調整,在戰后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時期是從冷戰轉向冷戰后的大轉變階段,國際局勢風云際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新舊格局激烈沖撞,雖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但該戰略仍帶有過渡色彩,未完全拋棄冷戰期間的戰略觀念。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大國關系深入調整,國際戰略格局輪廓初現,美國全球戰略逐步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后型”的轉軌,并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全球戰略的基本架構。這個轉變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擴展戰略”和1994年的“參與和擴展戰略”為起點,結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面向新世紀的美國全球戰略,成為克林頓政府留給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遺產,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戰略將在這項遺產的基礎上發展下去。

非洲之角被建成中國海外保障基地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隊進駐營區儀式于當地時間8月1日在基地營區舉行。駐吉布提保障基地的成立,可以為我軍在非洲和西亞方向執行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國際行動提供有效保障,從而更好地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更好地提供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更好地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吉布提地處非洲之角-,昰中國笫—個海外軍事基地得建設地,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進駐。

吉布提対于—般人來說可能尚屬陌生-,但昰蘇伊士運河絕対昰國家義務教育之內學到得知識-。蘇伊士運河対于海上交通和航運有多重要自不必再說-,而吉布提正好位于蘇伊士運河附近-。雖然吉布提這個國家不算富裕-,國土面積也不大-,自然環境也沒有多好-,但昰其位置剛好處在亞洲和歐洲海上航行得重要節點-,船僅要想從蘇伊士運河進入歐洲大陸就必須從吉布提經過-。

中國剛剛在吉布提租借土地建立基地得時候-,這里還只只僅昰—片荒漠-,甚至可以甪渺無人煙形容也不為夸張-。但対于很能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得中國工兵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大問題-,國內得各種大型工程器械和工程車輛快速運至吉布提-,還有鋼筋水泥等材料-,也都快速“到達”前線-。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于今年7月11日成立,海軍在廣東湛江某軍港碼頭舉行了基地成立暨部隊出征儀式,基地官兵乘海軍井岡山艦、東海島船航渡至吉布提。

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定要記住。

求文言文翻譯 魏則市于蜀,而 吳亦資西道

幾千年來,勤勞的巴蜀人民在創造農業科技文化的同時,還發明了養蠶抽絲,使巴蜀成為我國的絲綢之源。相傳在上古時代,誕生于巴蜀鹽亭的黃帝元妃嫘祖首先教民養蠶、造絲、織綢,因其功蓋千秋,歷代將他視作“蠶神”、“絲圣”,祀為“先蠶”。堪稱上古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四川絲綢聲名遠播,自秦漢至唐宋的千余年間,成都絲織業十分繁榮,是全國絲綢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絲綢的貿易中心。而今栽桑養蠶遍及省內160多個縣,年產繭量居全國之首,生絲出口量為全國之冠。從蜀錦的發展史看,便知絲綢始于蜀,正如《蜀中名勝記》所述:“成都古蠶叢之國,其民重蠶事,故一歲之中,二月望日鬻鬻花木蠶器,號蠶市。古蜀國的蠶桑十分興盛,早在漢前,已有蜀錦織造;東漢末,蜀錦已冠絕一時;漢武帝時,文翁治蜀,他竭力提倡栽桑養蠶,為織造蜀錦提供了豐富的絲源,從趙蕤撰寫的碑序中可知其對先蠶嫘祖故鄉原嫘軒宮進行擴建修葺的史實,直至六朝時才北傳至中原,稱冠天下。 到三國時,諸葛丞相也自述家有桑樹八百株,這反映出當時蜀國的蠶桑業十分普及,于是出現了“江東尚未有錦,而成都獨妙。故三國時魏則市于蜀,而吳亦資西道,至是始乃有之”(山謙《丹陽記》)的局面,說明蜀錦已成為蜀漢政權的主要財源,所以諸葛亮亦云:“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蜀錦不僅是蜀國的專利產品,而且獨具特色,技壓群芳。晉代左思對四川織錦贊不絕口:“百里離房,機柿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賦》)錦屬帛類絲織物,質地光滑,圖案精美,色彩瑰麗,需經繅、紡、織等多道工序而成,其使用的織造工具也較復雜。從成都平原出土的漢代畫像磚里,可以見到較為先進的斜織機,它至少早于歐洲700年之久。可見,巴蜀人民早就能將蠶絲織成精美絕倫的蜀錦了,并使之逐漸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工藝品。

3、清代四川境內產生的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

對農業生產技術作科學總結的綜合性農書,在唐代大多散失,僅存留下一部月令式的《四時纂要》。

到了元代,編寫農書蔚然成風,清代四川境內一共產生了4部總結農業生產技術著作:《農書》可概括為5個部分:一是選種,養種與播種;二是耕作之法,強調初耕欲深,轉耕欲淺;三是糞壤之法,強調耕農之事,“糞壤為急”;四是水利事,強調水利諸 事,人事第一;五是牧牛之法,強調對耕牛要喂養得法。該書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的專業著作。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生產技術的經驗,而且結合四川農事生產特點有了新的發展。

第二部是乾隆德陽知縣闞昌言的《農事說》。全書共分3部分:一曰“因天之時”;二曰“盡地之力”;三曰’盡人之力”。該書是一本具有重要科學技術價值的農業著作。書中提出的如秋科蓄水,要增加肥力等,都是結合四川農業氣候、耕作特點總結出來的有效方法,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部是乾隆四川什邡布衣張宗法的《三農記》。這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書,全書30余萬字,對治田育秧,稻田管理、收獲留種、免耕播種等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詳盡的論述。更為可貴的是,書中大量內容確為張宗法實地考察,是對四川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有的流傳至今,還不失為一良法。

第四部是乾隆羅江知縣沈潛的《蠶桑說》。這是一部專論種桑養蠶的科學著作。該書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價值,不僅對推動當時四川蠶桑業的恢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失其參考意義。

4、天文學與地理學的主要成就

天文學在所有科學中占有獨特位置,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其中尤以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的貢獻非常突出。

落下閎(大約公元前156~前87年),中國西漢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字長公,巴蜀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征聘全國文學家。落下閎經同鄉譙隆推薦,由故鄉來到京城長安。改革歷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馬遷主持。經過反復討論,決定采用落下閎、鄧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閎進行運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歷,新歷已具備了氣朔、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內容。

它首次提出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的原則和135個朔塑月中有23個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為后世歷法的樹立了范例。新歷優于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漢武帝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