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東盟與中國的貿易數據圖表(中經網產業數據庫_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分析報告)

时间:2024-05-13 12:18:42 编辑: 来源:

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么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周末的繁榮:澳大利亞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亞工作,工資一般是每周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周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亞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系,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周末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地,由于遠離海岸,與外界聯系接觸較少,導致經濟發展比較滯后;東部地形平坦,則因為靠近太平洋,與周圍國家聯系密切,經濟交流多,時刻與世界經濟保持較緊密的聯系,經濟發展比較快。

西部深處內陸,缺水,毗鄰國家也較落后,無法發展較好的對外貿易;東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于經濟發展,與周圍國家發展對外貿易方便。

東南亞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概況

東南亞即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位于中國的南面,我國習慣上稱之為南洋。處于東經93—141.5度,北緯25—南緯10度。大部分為熱帶地區。北接中國大陸、南望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并與孟加拉、印度相毗鄰。連接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全區由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總共11個國家: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上10國組成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加上東帝汶(它是近年從印尼獨立出來的國家,尚未加入東盟)。總面積407萬平方公里,占亞洲1/10;如計入印度尼西亞屬于大洋洲的一部分領土,即伊里安島的西半部,總面積則達448萬平方公里。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以南而得名,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島上有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七國。面積207萬平方公里,占東南亞面積的46%。馬來群島以其居民主要是馬來人得名,又稱南洋群島,則分布有印尼、菲律賓、東帝汶、文萊四國。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占東南亞面積的54%。

中南半島東臨南海,西濱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瀕馬六甲海峽,海岸線長1.17萬公里,多重要港灣,地理位置重要。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脈自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山河相間,河流源遠流長。其山地和河流是我國西南山脈和河流的向南延續。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三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老撾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蝕搬運能力強,下游堆積速度較快,形成許多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北起巴坦群島,南迄羅地島,西起蘇門答臘島,東達新幾內亞島以西 。南北長約3500公里,東西寬約4500公里。有大小島嶼約2萬多個。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馬魯古、菲律賓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島,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和東帝汶等國。海域面積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峽,是東南亞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馬來群島上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分布在島嶼中部。平原比較狹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島北部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平原面積較大。馬來群島處于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巖漿也順地裂縫上涌,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余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

東南亞地處亞洲大陸和大洋洲之間,又溝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來更發展成為世界海空運輸的一個樞紐之地。其南側的馬六甲海峽,長1185公里,最窄處寬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萬噸級船舶滿載通過,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已成為同英吉利海峽并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此外,位于印度尼西亞中部的龍目海峽,該海峽夾于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長60公里,最窄處寬11公里,主航道水深均在160米以上,足供任何船舶安全航行。已成為一條替代馬六甲海峽的新興國際深水航線。蘇門搭臘與抓哇間的巽他海峽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交通要道,它與龍目海峽、馬六甲海峽一起被稱為“東南亞的三大門戶”。

東南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赤道的附近,緯度較低,四季如夏,終年炎熱,常年氣溫在25℃-30之間。大部地區一年只分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10月為雨季。氣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中南半島北部和菲律賓北部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有雨,沒有干燥的時候,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降水豐富且集中于4—10月。南部馬來半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中南半島絕大部分位于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中南半島的氣候屬典型的熱帶季風類型,水熱資源豐沛,干濕季分明,特別有利于稻谷的生長,這是區內農業生產以稻谷占優勢的重要原因,但熱帶經濟作物則頗受局限。

馬來群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不包括菲律賓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這里全年氣溫高,各月平均氣溫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熱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終年茂盛,許多地方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 林。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可以收獲。盛產椰干、蕉麻、胡椒、金雞納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群島還是南北大陸生物種的過渡地帶 ,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

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面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展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筑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東亞島國

1、位置及領土組成

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

三、溫濕的氣候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東西融合的文化

五、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2.進出口貿易

3.工業和農業

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

六、主要城市

東京、筑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臺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點擊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學生印象。計算題除按題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336人/平方千米、中國人口密度約為135人/平方千米外,還可以請同學迅速計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中國人口密度的2•5倍,從而得出思考題“人稠”的答案;至于對“地狹”的認識,可采取計算中國領土面積是日本領土面積的25倍多而獲得,也可投影中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及面積數據,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感性的認識。而后稍作小結即可。

我國省級行政區 湖南 江西 甘肅 云南

面積(萬平方千米) 21.2 16.7 39 39.4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驟:

1.在七年級上冊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找出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找出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描繪出“板塊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過程。閱讀資料“富士山”,加強學生印象,補充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最后在圖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需說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狹窄的平原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引導學生由此推斷出日本的水能資源豐富。

“溫濕的氣候”部分可用緯度相近的東京和北京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京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較豐沛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因此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教法上,可向學生出示統計數據并讓學生計算氣溫年較差,計算兩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設計的東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并輔之以學生讀圖——計算——得出結論。最后補充說明:在此氣候條件下,漫山遍野的櫻花是日本的國花。

“東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參照我國隋唐時歷史,如鑒真東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國文化影響大,也可適當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意義。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書籍,讓學生看看日文中的眾多漢字。

“發達的經濟”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可按以下步驟講述:

1.講述日本經濟概況。強調其工業產品占世界市場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強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后,經濟為什么能迅速恢復,如此發達?附日本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