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論述國際文化貿易的影響因素400字以上(自考《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習題誰有啊?簡答題和選擇題都要)

时间:2024-05-18 09:44:06 编辑: 来源:

第三,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

第四,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二節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一、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列寧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并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集中表現。國際主義的概念、由來及其基本內容。 國際主義上指全世界無產階級從共同的革命利益出發,為反對共同敵人、實現共同目標而結成的階級聯盟。是無產階級大公無私思想的反映,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各民族、各國無產階級和政黨、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相互關系的指導原則。

國際主義:

第一,要求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服從全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

第二,要求正在戰勝資產階級的民族,有能力和決心去推翻國際資本而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

二、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的概念;分析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二者是否統一主要由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和各國所處的歷史地位來決定。 二者一致的情況。二者排斥的情況。 對于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工人階級和共產黨人來說,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是一致的;對于被壓迫、被奴役與和平中立國家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來說,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也是基本一致的。 對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來說,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不是直接統一的;對于那些奉行反動的民族主義政策的國家,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也是不一致的。

第三節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反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

一、兩種根本對立的民族觀 民族觀是人們對民族、民族問題的看法以及處理、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原則和政策。民族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資產階級民族觀的內容。 馬克思義民族觀的內容。 民族觀上的根本對立: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2、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

二、反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

1、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及其表現。 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在民族問題上的反映,是一切剝削階級思想在國際國內民族關系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自私自利、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的階級本性的集中體現。

民族主義的表現(內容):

(1)在對民族的看法上;

(2)在對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關系上;

(3)在對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上。

2、馬列主義認為,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應當進行歷史的具體分析: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前后的民族主義作用是不同的;

(2)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應分別對待;

(3)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民族主義具有相當的危害性。 不能混為一談,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時期存在的"民族主義"。

表現:大民族主義與地方民族主義

危害: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祖國統一

性質:人民內部矛盾

如何防止和克服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民族主義:

首先,應明確其矛盾的性質;

其次,在具體矛盾的解決上,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三、正確認識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關系

1、應該看到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

2、要認識到民族利益的特殊性。

第四章 中國民族及民族關系

第一節 我國民族的基本情況

一、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1、我國的民族構成: 漢族 115940萬人 少數民族 10643萬人 未確定族稱的 74萬人

2、各民族人口狀況: 漢族 115940萬人 少數民族 10643萬人 未確定族稱的人 749341人 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 3421人

民族人口數量上的差異:

(1)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 漢族占總人口的91.59% 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41%

(2)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 人口在千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1個(壯族) 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17個 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15個 人口在一萬以上的少數民族 15個 人口不足一萬的少數民族 7個(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高山)

3、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的原因:

(1)國家對少數民族實行了較寬的計劃生育政策;

(2)民族政策的落實與民族成分的恢復。

4、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各民族分布的顯著特點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

(1)各民族人民之間長期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貿易往來;

(2)歷代王朝實行的戍邊、屯田和開荒等政策,導致各民族人民相互遷徙與流動;

(3)民族壓迫與民族內、外部的斗爭,使力量較弱的民族為逃避戰禍而進行大遷徙;

(4)各民族勞動人民為了謀生、追求耕地、尋找牧場而向其他民族地區遷徙流動;

(5)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錯雜居。

5、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

(1)地域遼闊、人口稀少;

(2)物產眾多、資源豐富;

(3)多數位于邊疆和國防要地。

二、民主改革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1、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有:

(1)封建地主制,約有3000萬人口;

(2)封建農奴制,約有400萬人口;

(3)奴隸制,約有100萬人口;

(4)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或保持有濃厚的原始公社制度殘余,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何現實意義?

1、了解國史國情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史國情。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了解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能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感;了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懂得中國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取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充分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能夠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自覺擁護黨的領導 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但是無論是地主階級“自救”的洋務運動、農民階級試圖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理想社會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所做的努力,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歷史的發展要求舊民主主義革命必須讓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于人民共和國,充分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所以我們應該更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擁護黨的領導;

3、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深刻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聯系建國社會主義改造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認識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牢固確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文本框: ●舉例說明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4、為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提供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

你從以上方面多發揮吧

有關香港的歷史資料

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從文明交流與融合、創新分析 文明發展 越詳細越好 可以舉例說明

讓我們引用幾位學者的話來說明文明與城市文明的關系。

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國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么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筑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全球通史》上冊105頁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克拉克洪(美國學者)提出文明出現的三個表現是:①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鎮、集鎮或城市;②已發明、使用文字;③已有紀念性的公共建筑和進行禮儀慶典活動的中心場所。(轉引自陳欽莊等《世界文明史簡編》P3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理查德·佛羅里達(美國經濟學者)指出:“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占有最大份額的創新。”

歷史發展史證明,城市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古代的城市規模很小。例如,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是一個只有4萬居民、10萬奴隸和外國人的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出現了一批商業貿易中心城市,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后,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于農民不斷涌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的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城市不僅是經濟富足、生活安逸的標志,也是居民素質文明的象征。

可以對城市和城市文明做這樣一個概括:人類邁出文明第一步后,人口就開始聚集起來形成了最早的城市,而人正是文明的創造者;城市成為一個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承擔著管理社會、組織生產的領導職能,從而成為文明成長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城市保存了人類文明的成果,成為創造新文明效率最高的地方,城市肩負著繼承傳統文化,綿延發展,創造新文化的使命。因此,城市文明在文明中占核心地位,文明首先出現的地方后來變成了城市;城市的出現使文明發生了質的變化,城市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城市成為文明的領頭羊、風向標和輻射源。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領頭羊

讀讀人類文明史的書就可以知道,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種“文明體”(湯因比語)。這些文明體在數千年歷史長河的沖刷中,不斷地經歷誕生、成長、興旺、消亡的過程。所有的文明體融合,好像是無數的溪流匯集起來成為人類文明的大江長河。而從城市的興衰,可以明顯地看出各種文明體的興亡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分析了人類文明興衰的軌跡。他分析說,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時期(公元前3500~1000年),文明的中心是中東地區,“正是中東,在那一段時期里對人類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如發明了農業、冶金術、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帝國組織的”。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中東卻遠遠落在了后面,這一時期,大部分發明創造出自歐洲、印度和中國。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時期(500~1500年)歐洲進入神學時期,伊斯蘭教興起,蒙古帝國崛起,儒家文明進入鼎盛時期。公元1500年以后,西歐文明飆升,西歐開始擴張,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后,轉眼間歐洲文明遠遠地走到了前面,而東方文明古國不斷衰落。

創立“文明法則史”的村山節認為,地球文明可大致分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并以800年為周期循環往復。耶穌誕生即公元元年,是希臘文明的全盛時期,其后400年間則是羅馬文明的全盛時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