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超市春節年貨備貨總結(促銷活動計劃書范文3篇)

时间:2024-05-29 08:01:42 编辑: 来源:

促銷工具的選擇

(1)淘寶團購——聚劃算

利用團購的優勢降低商品的價格,讓商品更具吸引力。 10—20人團購可享8折優惠,20人以上團購可享7折優惠

(2)滿就送(滿就減、送服務)

服務簡介:滿就送禮物(襪子、手套、帽子、小飾物等);滿就減現金;滿就免郵。

進店鋪消費滿68元送襪子一雙。進店鋪消費滿98元送手套一雙進店鋪消費滿128元送帽子一頂。凡在本店消費滿128元以上即可成為本店vip,加2元可獲得精美禮品兩件(襪子、手套、帽子任選二)

提升店鋪銷售業績,提高店鋪購買轉化率,提升銷售筆數,增加商品曝光力度,節約人力成本

(3)限時打折

在雙11人流量較大的時段,采用全場商品限時打折進行促銷,促成商品的成交率。

(4)搭配套餐

服務簡介:在店選擇搭配套餐或自行搭配可享搭配優惠,在原價的基礎上減20元。

功能:提升店鋪銷售業績,提高店鋪購買轉化率,提升銷售筆數,增加商品曝光力度,節約人力成本。

服務費用:

(5)收藏有禮

服務簡介:“收藏有禮”是一款店鋪促銷軟件。它能夠幫助掌柜輕松開展促銷活動,提高店鋪銷量;同時還能夠提高店鋪收藏人氣,進而提高店鋪展示率。

3、促銷活動的安排

(1)前期階段:

1、促銷方案的撰寫

2、促銷活動的物資準備

3、促銷階段人員的安排

4、促銷活動的前期宣傳

5、促銷活動前的店鋪裝修

6、商品的上架

(2)促銷階段:

1、各工作人員就位

2、方案的執行

3、明確好促銷活動的解釋權

(3)后期階段:

1、活動資料的整理

2、促銷效果的反饋

3、總結促銷的經驗

4、參與條件

促銷活動面向所有進店消費群體

拍紀錄片如何賺錢

因為,他們本是億萬富翁。

2016年1月7日上映的紀錄片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耗時14個月,走訪了中國東南西北35個地方、拍攝60多種年味,工程量相當于一整季的“舌尖2”。

85分鐘的片子里,陳曉卿想呈現的是“觀眾不了解,有陌生感”,以及“從以前流傳下來,有傳承”的美食。

然而票房并不像片中的大部分美食那樣濃墨重彩——這部紀錄片電影的排片率很低,不足1%,上映十天,票房僅為174萬元。

好在投資了1200萬的“新年”,處境并不像“174萬”這個數字昭示的那么慘。上院線之前,出品方便通過與淘寶合作,在淘寶舉行的“阿里年貨節”中,讓淘寶作了相應的年味備貨;又與愛奇藝網站進行視頻合作,獲取網絡視頻點擊分成;并將海外版權賣給央視國際。僅這三項,就使紀錄片收回了三分之二的制作費用。

只是與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整體廣告盈利達到2.5億的成績相比,“新年”的市場表現太不成功了。

喚醒榛子仁讓它活過來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拍完后,“舌尖”的主創團隊就集體“待業”了——那一年,全國掀起“審計風暴”,央視在風口浪尖上,許多項目因此擱淺,“舌尖3”是其中之一。

除了導演陳曉卿,“舌尖”的主創團隊大多是央視的“雇傭軍”:導演陳磊、鄧潔原屬上海電視臺,李勇則來自重慶電視臺。他們進不了央視編制,也回不了原單位。“舌尖3”擱淺,他們一度只能等待。

“空當期”里,陳曉卿找了一些“有的是錢”的老朋友,張羅起紀錄片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這原本是計劃中“舌尖3”系列產品的一部分,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電影夢”。2014年10月,《舌尖上的新年》開拍,陳磊、鄧潔、李勇擔任聯合導演。

攝制組初剪出來的片長是110多分鐘。按照出品方和發行方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再剪掉30分鐘。“本來院線紀錄片市場就不是很成熟,太長的話,院線會減少排片。”發行方告訴導演組。

剪掉的30分鐘里,有一段關于榛子的故事。在東北鐵嶺,鄧潔隨一家人上山收榛子。那時,綠色的小榛子還是植物形態,被包裹在一個花朵里——那枚花朵也是俏皮的綠色。“此前,我們誰都沒有見過它們的樣子。”鄧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之后是晾曬。秋收季節,村里的空地、屋頂、房前屋后全部曬著榛子,幾天后,綠色慢慢褪去,小花變成褐色的花骨朵。然后,村民們像脫粒一樣,用農用的褡褳捶打它,“榛子就會從那個花苞里自己跳出來”。

榛子的外殼非常堅硬,直接吃,每個人“都得配一把老虎鉗”。村民有辦法:把榛子泡水,先在沙里炒,炒完放涼,再放到冷水泡——這個時間要掌握得非常好——每棵榛子浸泡時間不能超過四分半鐘。泡完后迅速撈起,平鋪晾干。當水分慢慢蒸發后,鄧潔們看到了有趣的一幕:“榛子像有生命一樣地,在地上跳動。”

這是簡單的科學道理:榛子的殼是木質結構的,泡水后會膨脹,在干燥空氣下蒸發、脫水后,內部壓力會產生變化,榛子殼中的氣體會向外沖破硬殼,榛子隨之噼里啪啦地跳動。而當地村民對這件事的描述是:“我們在喚醒榛子仁,讓它活過來。”這成了鄧潔最為心痛的段落。

而對制作團隊來說,票房遇冷也許跟年味逐年淡漠有很大關系,一年多的尋找和拍攝過程中,他們就遇到過不少瀕危的年味。央視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不回家過年的人數比例達到36.21%。

好吃的八寶飯必須加大量豬油

李勇來自山東魯西南地區,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過年,會有很多新年特供的零食:比如“焦葉”,一種油炸的面片;“糖絲”,面粉外面裹上糖,油炸、抽絲,做成長五厘米左右、鉛筆粗細的形狀;還有“果子”,一種油炸的面食,過年送禮,很多人家都會帶上一些“果子”,討個好彩頭。現在,這些只屬于新年的零食基本消失不見了。

攝制組遇到過不少瀕危的年味,比如山東萊蕪的糖瓜。這是萊蕪、威海等地過年流行的零食,消費季節只有臘月到春節前后短短一個月。秋收結束后,糖瓜作坊就開工。做糖瓜的人,要從早到晚不停熬制麥芽糖,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等十多斤麥芽糖熬好,要趁它們韌勁十足時拔糖,這是個重體力活,需要四五個人合力——電影鏡頭里,這個過程不亞于一場集體和麥芽糖的搏斗。形成糖片后,再經過合縫,形成三米左右的長糖管,隨后糖管被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以最快的速度用細繩一個個截斷,用嘴吹成瓜形。

陳樓村的糖瓜遠近聞名,村里有十幾家作坊,作坊主全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攝制組拍攝的主人公陳佃起,制作糖瓜的手藝傳承了五代,到他兒子這一代,再也不學做糖瓜,倒是開起了飯館。

對年輕一輩來說,制作糖瓜很難喚起他們的積極性,辛苦忙活兩個月,最多也就掙三千多元,再加上糖瓜中空的造型,很容易壓碎,不便于運輸,也很難批量生產。村里的作坊能保留下來,純憑老百姓們過年的一點習慣。年輕人習慣沒了,糖瓜也就難逃消失的命運。

年味紅龜粿,也面臨同樣命運。紅龜粿實際上是廈門一帶流行的祭祀用品,臨近初七八,是紅龜粿賣得最好的時候。它將糯米粉用紅曲米等染料浸紅,加入白糖和水攪拌、揉搓成米粉團,包上花生仁和黑芝麻制成的餡料后,再用特制的龜印壓出壽龜的圖紋,放進籠屜蒸熟制成,象征吉祥、長壽。福建人在祭祀之后將其食用,口感香甜而極有彈性。

攝制組一度找不到合適的訪問對象。四處打聽,終于找到“廈門最后一個龜印制作人”潘海仁,然而他只做龜印,不做紅龜粿。幾番輾轉,劇組最終才在廈門郊區找到了一位老太太,她還能做些好吃的紅龜粿。

在鄧潔看來,紅龜粿這樣的年味沒落,同祭祀儀式的沒落有關。而另一些年味的消失,則是因為不符合現代人的健康觀念,比如,“焦葉”“果子”,油多、糖多;上海人愛吃的八寶飯也是如此。“好吃的八寶飯,就要加入大量豬油,少了一定不好吃。現在我們也會在餐桌上擺一碗八寶飯,它是年味的必需品,現在它少油少糖、非常健康,但并不真正美味。”鄧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鄧潔家過年的餐桌上,曾經必備的一道菜,還有蛋餃。以前每到大年二十九、三十,家家戶戶都要把煤爐升起來,自己制作。但如今,現成的蛋餃在超市隨處可見,且一年四季都有,不再專屬于春節。

“生活富裕了,以前很多美味只集中到春節,如今美味被稀釋到365天中,我們對于年的期待,也沒有那么濃烈了。”鄧潔說,“還有,春節相聚的時間越來越短,相處越來越著急,也就很難再嘗到那種特別花心思、花時間,手工制作的年味。”

陳磊還想拍攝一些春節才能一見的習俗,這個想法最終沒有實現。他們了解到,廣東順德有一個連杜村,每到元宵,村里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生菜會”,取“生財”的彩頭,兩萬人聚在村里的廣場上,擺滿圍桌,一起用餐。攝制組勘好了地形,也計劃好航拍,結果2015年元旦,上海外灘發生嚴重踩踏事故,出于安全考慮,連杜村只得取消“生菜會”。

在山西,過年流行舉辦“旺火”儀式,也就是把煤堆堆成高高的寶塔形狀,在元宵時點燃,當地人圍著它轉圈,祈福。出于安全、環保的考慮,“旺火”儀式也被叫停了。

最干凈的一家豆腐坊

僅剩的年味,幾乎都是在農村找到的。在城市里尋找年味,時常使攝制組犯難。

導演鄧潔和攝制組原本計劃拍攝廣東地區很有名的一道年菜盆菜。鄧潔很擔心,流水線生產的盆菜很多,春節前的廣東,就連超市里都在售賣包裝好的盆菜,觀眾再看盆菜的制作,還會有新鮮感嗎?美食顧問沈宏非啟發了她:“你們或許可以到香港找找看。”沈宏非記得電影《竊聽風云3》里有一場戲:擁有丁權的男人們在宗族聚會時,在祠堂門前吃飯,必備的一道菜,就是盆菜。

在一位香港美食家的介紹下,鄧潔在香港元朗一個叫做屏山的村子里,找到了傳統的盆菜。屏山遠離市區,坐地鐵也要近兩小時才能到,它就在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里天水圍的對面。天水圍早沒了圍村,都被改造成了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但屏山還有一片片村民自建的低矮房屋。村里還保有丁權——年滿18歲的男子,可以擁有修建丁屋、無需向政府繳付地價的權利。村里人際關系傳統,食物也透著傳統的味道。

鄧氏父子就在屏山經營一家盆菜館。兒子留學歸來后,繼承父親的手藝做盆菜。每道菜都精心烹制,即使是搭配盆菜的鴨飯,鴨飯由鴨油和雞油炒制而成,里面還有新鮮的橘皮、曬干的陳皮、干貝、香菇丁,味道極為鮮美。最講究的是吃飯的地點,鄧氏父子的盆菜館距離鄧家宗祠只有100米左右,每天開張前,他們都會去宗祠祭拜。不僅是過年,鄧氏的族人結婚,也會在鄧家宗祠里辦酒席,席間必備的一道菜,就是鄧氏父子做的盆菜。鄧家盆菜,也出現在《舌尖上的新年》的鏡頭里。

走向農村是無奈選擇,也不失為理想之舉。“城市的東西都非常確定,都是標準化的,我們知道它做出來會是什么味道。但在農村,有些東西,可能這一鍋沒熬成,就徹底壞了,有許多不確定性,要依靠經驗、手感,它與這個地方的水有關,與這個地方的農作物有關系,甚至與做它的人的心情也有關。這種不確定,或者更有魅力一點。”鄧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安徽黟縣,攝制組見到了一處“目之所及最干凈的豆腐坊”。豆腐坊容易藏污納垢,那里的一位徽州女人和她不太會講話的兒子,卻把一個每天都有許多人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