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阜陽市第五人民醫院買粉絲(在疫情中,你的家鄉做過哪些暖心的事?)

时间:2024-06-03 02:21:00 编辑: 来源:

人事跡材料5篇

在疫情中,你的家鄉做過哪些暖心的事?

身處疫情,我們無處可逃。核酸檢測不過是家常便飯,足不出戶早已成為習慣。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我的家鄉,安徽省阜陽市所作出的暖心之事。疫情防控靜態管理以來,阜陽市潁州區各地各單位迅疾進入戰“疫”狀態,心往一處想,勁朝一處使,上下擰成一股繩,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這場“硬仗”。

投身抗疫一線的“黨旗紅”

王子雨,潁州區清河街道卜子社區黨總支書記,199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有著32年的黨齡的他始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他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完成組織交代的各項工作任務,面對無數的艱難困苦,他始終沖在工作的第一線。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王子雨同志做為社區里的“領頭雁”舍小家為大家,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戰“疫”中去,每天早出晚歸,動員本社區內的黨員、群眾志愿者一起參加到防疫工作中,從疫情爆發初的緊急部署安排,展開對返阜人員“地毯式”大排查,各項防控措施的強化落實,再到全民核酸檢測和居家隔離管控,他臨危不懼,義無反顧,每天盡職盡責地奮斗在一線,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忠誠履職、服務人民”的責任與擔當。

疫情突如其來他沒有慌張,而是冷靜的帶領“三委”班子認真研究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和注意事項,重點討論如何布控,結合轄區實際情況繪制出小區中每棟樓的平面圖,并對轄區網格如何管控、管理、核酸檢測點如何設置等詳細信息與網格員、物業進行一再的溝通,研究出最適合的方案。為嚴格落實外防輸入、隊防感染、嚴格擴散的要求,他們24小時不間斷輪流值守,在小區門口設置卡口,對返鄉人員逐一排查,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在疫情防控以來,除了每天都要召開“兩委”班子會議,對當前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對當前形式進行工作安排。還要到各小區對出入口人員的信息登記、二碼聯查、檢測體溫,排查外來人員信息等工作進行巡查,還要與居民宣傳疫情期間最新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解答居民的各種問題,來回運輸防疫物資、接送核酸檢測醫務人員。晚上,他不是在各小區守著,就是在社區值班。經常是飯涼了湊合對付兩口,繼續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第一線,他帶領著一支“硬核隊伍”奮戰在社區防疫工作的前線,用實際履行著入黨誓言,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黨員的初心使命!

閃耀“志愿紅”的“逆行者”

抗疫工作一刻都不能懈怠,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志愿者們毫無畏懼,逆行而上。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抗疫志愿者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抗疫志愿者的及時援助。潁州區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張永偉就是疫情防控宣傳“小喇叭”之一。自4月5日清晨收到有關通知后,他第一時間趕到潁州區濱河安居苑小區,背著喇叭、手持話筒,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宣傳疫情防控通告精神,把最新信息送到居民身邊。每天核酸檢測任務結束后,我就趕到社區卡點,我們志愿服務隊要輪換值班值守。

”4月7日中午,張永偉輪班到城郊社區卡點,與其他志愿者一起查驗進出人員證明。在阜陽市潁州區潁西街道四里社區的防疫一線上,那些身穿統一的紅色馬甲、拿著小喇叭的志愿者們,他們奮力抗擊疫情的舉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義不容辭加入到“逆行者”的抗疫隊伍中來,不分晝夜,分秒必爭,從上門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到為居民提供情緒疏導,從引導居民有序排隊到講授正確佩戴口罩,一忙就到深夜。

跪求“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個人詳細事跡~~~急求,追加懸賞分數

0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忘我叢飛向生命借貸的好“爸爸”

“他是一位真正的無私者、真正的忘我者,他把愛傳遞給別人,不計較別人愛的回饋。這是他精神富足之處。”———推選委員陳小川

他是一名實力歌手,每場演出都收入不菲,但家里一貧如洗。他有自己的親生女兒,卻兼起了183名貧困孩子的“爸爸”。1994年,叢飛在四川參加一場慈善義演,望著臺下輟學孩子那一張張稚氣的小臉,叢飛將身上的2400元錢全投進了捐款箱。從此,他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可是,一個支撐別人站起來的人,自己卻重重摔倒了。如今,36歲的叢飛躺在深圳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診斷書里寫著:胃癌晚期。他正面臨著第十次化療。

堅強洪戰輝我想再做一回孩子

“他用實踐證明:再草根的生命,也能發出炫目的光彩。”———推選委員陳彤

他是《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最年輕的獲獎者。“11年來,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做大人在做的事,我真想做一回小孩,真的想。”洪戰輝深藏在心底的夢想讓錄制現場的觀眾潸然淚下,因為這夢想今生注定無法實現。

12年前,洪戰輝的父親患了間歇性精神病,從外面撿回個剛出生100多天的妹妹。一年后,因為痛苦和絕望媽媽離家出走,那時的洪戰輝只有13歲。一邊撫養年幼的妹妹、照顧患病的父親,一邊打零工維持生活和自己的學業,小戰輝用單薄的肩膀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有時,家里實在沒有東西喂養妹妹,他就上樹掏鳥蛋做成湯喂給妹妹喝。2002年,父親再次舊病復發。因為交不起住院費,洪戰輝含淚跪地,向醫院苦苦相求。

始終相信只有念書才能改變命運的洪戰輝曾把自己比做一只背著家前行的蝸牛,3年高中他斷斷續續讀了6年。2003年,這只蝸牛終于走進大學校園,同時他決定,要把妹妹帶在身邊,給她一個好一點的學習環境。

挑戰邰麗華對生命的無聲禮贊

“她的美麗,體現著追求光明、戰勝困難的人類精神。”———推選委員濮存昕

在《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中,她是贏得掌聲最多的一位,然而這掌聲她卻無法聽到。2005年春節晚會,人們通過舞蹈《千手觀音》認識了這位無聲世界里的舞者。與邰麗華相伴多年的手語翻譯李琳說,很多人在練舞練得很苦很累時都會流淚,但邰麗華從來沒有。“因為我對自己說,除了聽不到聲音以外,我不相信比別人差,我要做得比別人更好。”于是,我們看到了另一種語言對生命的禮贊,看到了于無聲處展現的生命的蓬勃。

敬業王順友馬班郵路的堅守者

“王順友所表現出來的職業性,令人肅然起敬。只要具有這樣的職業性,再平凡的工作,都會呈現出一種不平凡的偉大。”———推選委員陳章良

很難想象在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卻有這樣一個人,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蒼涼孤寂的深山峽谷里躑躅獨行;20年,步行26萬公里,足可走完21個長征路;20年,沒延誤一個班期,沒丟失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100%。王順友創造了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

王順友是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的一名馬班郵路郵遞員,全縣29個鄉鎮有28個不通公路,不通電話,馬班郵路,則是當地鄉政府和百姓與外界保持聯系的唯一途徑。說起自己的工作,王順友說:做事情就應該有個做事情的樣子。在節目的錄制現場,他掏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水壺,里面裝著兩元多錢的酒。“我不怕走路,也不怕狼、熊,最怕的是孤獨。”廉價的燒酒和他自編的上百首山歌,伴著他走過漫漫郵路。

忠誠楊業功軍魂不死的神威將軍

“披千里冷月寒星,望一路鼓角連營。此身已寄關山外,夢里猶伴兵車行。世間何為時代潮頭?建偉業,立奇功。”———推選委員閻肅

這是一位被譽為“神威將軍”的老兵,這是一位在生命的最后幻覺中還在沙場點兵的司令員。他就是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從1995年這支新型導彈部隊首次亮相起,在舉世矚目的神箭95、聯合961等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中,這支新軍驍勇善戰,聲震疆場。作為這支隊伍的高級指揮員,不管大小試驗,楊業功都要跟班作業。在一次野外勘察陣地時,他曾創下11天奔波7000公里的記錄。2003年底,楊業功被查出患十二指腸腺瘤癌。2004年7月2日凌晨,將軍走了,而他留下的,是閃爍的將星和不死的軍魂。

創新黃伯云15年鑄就“倚天長劍”

“他站在了國際科技前沿,也站在了報效祖國的精神的制高點。”———推選委員杜玉波

從嘉賓席到領獎臺的短短幾十米,黃伯云院士走得很慢,或許他又想起了和同事們近二十年的艱難探索。用黃伯云自己的話說:“我們是十年磨一劍……”

黃伯云要鑄就的利劍就是:高性能炭/炭復合材料制成的飛機剎車片!此前,該技術只為英法美三國所壟斷。別小看這剎車片,其份量足以和飛機的重量等值。沒有它,大型和高速航空器,就只能飛,不能落。回想起“鑄劍”的歷程,黃伯云感慨萬千,“當時我們跟一個航空大國同時起步研究航空自動材料的時候,我們曾向對方買過核心技術。”然而,黃伯云沒想到,對方提供的試驗樣品,經檢測,竟是廢料。

知恥而后勇。歷經無數次試驗,經過一遍遍重來,一項項排查、一點點改進……2003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飛機剎車試驗圓滿完成,黃伯云花了十五年終于磨成了這把倚天長劍。就在中國科學家歡慶勝利之時,人們發現,當年賣給黃伯云廢品的那個國家,在剎車片技術方面,仍未實現突破。2005年3月28日,黃伯云院士從胡錦濤主席手中領過一面獎狀,這面獎狀也結束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六年空缺的歷史。

無畏魏青剛沒有故事的平民英雄

“一個所謂弱勢群體的代表,冒著生命危險,搭救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我們應該對他、對他們,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所做出的貢獻,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推選委員紀寶成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一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無懼無畏。然而在主持人和現場觀眾面前,這位來自河南農村的小伙子卻顯得有些緊張,只是說:“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幫你,人家有困難你能不幫助別人?”

2005年8月8日下午,臺風“麥莎”肆虐青島的第2天,一位女青年被巨浪卷入大海。在青島打工的魏青剛恰巧經過這里,他第一時間跳了下去。然而風大浪高,他無功而返。在民警攜帶救生器具趕來后,魏青剛自告奮勇,讓他再去試試。可是海面上風浪涌動,魏青剛無法找到落水者的位置。10分鐘后,他發出了體力耗盡的信號。上岸后,他和大家一起盯著海面,突然,一個浪頭將落水者高高拋起,兩次跳海救人的魏青剛,第三次跳進了大海!將人救上岸后,魏青剛選擇了悄悄離去。

信義陳健為了37年前的諾言

“他以自己一生的孤獨守在墓前,履行著為了一個九泉之下靈魂不會孤獨的諾言。他把眾生感動,也把遠去的靈魂感動。”———推選委員任衛新

花白的頭發、深深的皺紋,北大荒的雨雪風霜使陳健看起來比同齡人要老很多。

37年前,他和同為上海知青的金訓華一起,為搶救國家財產,在黑龍江省遜克縣縱身躍入洪水,金訓華不幸遇難。陳健在心底默默許下一個愿:一輩子留在這里,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37年來,無論刮風下雪,陳健每年都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至少四次。

去年,陳健的愛人被診斷為尿毒癥晚期,急需二十多萬元醫療費。可本已清貧的他卻自掏腰包,把金訓華的墓碑換成了大理石的新碑。此舉讓陳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有一天,陳健接到了一個從北京打來的陌生電話,對方說,他愿意承擔陳妻換腎所需的全部費用,因為自己“也下過鄉插過隊”……

共同的青春歲月,共同的生命往昔。陳健讓人感動的是“信義”和“忠誠”。

關愛李春燕從沒機會穿白大褂的醫生

“生命的意義,在遙遠的苗寨被一個平凡女子的雙手找回。沒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推選委員陳彤

從苗寨顛簸而來的李春燕看起來疲憊而瘦弱。可正是這瘦弱的肩膀,卻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

三年前,24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