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北京炒家買粉絲值多少錢(比特幣誰發明的?)

时间:2024-06-03 08:34:48 编辑: 来源:

什么人們都在試圖抗拒有效的方法,轉而求助于適得其反的下策?道路的作用是疏導交通;被疏導的交通價值越高,道路的價值就越高,而治堵的目標,就是要設法讓道路所實現的價值最大化,即確保在任何時段,都讓對使用道路的需求為最高的車輛順利通過。

按“價高者得”原則篩選出來的不是貧富,而是需求的大小。富人也有不肯出價的時候。市場機制為需求更高的窮人提供了隨時戰勝需求較低的富人的機會,而其他管制手法,則只會削弱窮人的這種機會,并鞏固那些手段豐富的人的優勢。公眾的普遍心態是:治堵可以,但不可以妨礙自己的利益!結果是大家都堵在路上,利益都受到了損害。

【經濟學通識】04 價格是最有效的競爭規則 by 薛兆豐

當出現資源爭用,社會就不得不采用競爭規則來決出勝負,以便讓勝出者得到使用權,而讓其他人尋找替代方案。這就是稀缺。人們無法改變稀缺的約束,而只能改變競爭規則,讓不同的人勝出。歷史 上,曾經選用過各種各樣的規則,包括暴力、智力、官職、出身、性別、年齡、耐心等。這些規則都會引導人們去參與一些有助于自己勝出但對他人沒有好處的競爭,造成無謂的損失。

在眾多的競爭標準中,只有一種最有效、最不浪費,那就是“價格”。只有“價高者得”才能引導人們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并用賺來的錢去參與價格競爭。當社會大部分資源都按“價高者得”的方式分配時,整個社會競爭的成本就會下降,收益就會上升。

【 經濟學通識】05 按需分配行不通 by 薛兆豐

即使承認了價格的調節作用,很多人還是會說“出價高者未必需求高”。然而,除了出價以外,我們還能用什么手段來比較需求高低呢?過去搞計劃經濟,就是因為人們相信有比“按價分配”更可靠的辦法來比較人與人之間的需求,來實現“按需分配”的崇高目標。但大半個世紀的各國計劃經濟試驗表明,“按需分配”的甄別成本是巨大的,甚至是災難性的。直到窮途末路,才重新回到“按價分配”的市場化道路。

經濟學里有:“人際需求不可比”原則。我們沒有辦法比較,富人喝茅臺的效用大,還是窮人喝茅臺的效用大;只能觀察富人是寧愿喝茅臺還是買全價機票,窮人是寧愿少吃肉還是按時回家過節。效用只能跟自己比,不能拿人與人比。價高者得是最經濟和最公平,也是最可行的競爭辦法。

【 經濟學通識】06 短缺和過剩的唯一原因 by 薛兆豐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世界上的商品永遠都是稀缺的。這是世界的基本現實!何止火車票,還有純凈水、住宅小區、手術、電腦、甚至明星,都是稀缺的。雖然如此,但只有當商品的定價失當時,才會引起危機。很多人認為“短缺”的原因是商品供給不足。錯了!商品從來未曾充足過,而危機卻并不是總在發生。只有當商品的定價過低時,才會發生“短缺危機”。價格一旦調高,“短缺”就馬上消失。比如寶馬車和周杰倫演唱會。

同樣,商品的“過剩危機”,也不是由于商品供應過多造成的。除非商品的定價過高,否則不會發生“過剩危機”,因為經濟商品永遠是多多益善的。只要價格適當回落,“過剩危機”就會煙消云散。例如飛機票和彩電。

【 經濟學通識】07 征稅到底由誰來承擔?

政府向地產商征稅,或者向購房者征稅,兩者有區別嗎?經濟學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沒有任何區別。不管政府規定稅賦是向哪一方征收的,都不影響買賣雙方分擔稅負的比例。這被戲稱為“法律無效定律”,舉例來說:在食鹽的交易中,由于需求者好歹都得吃鹽,需求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供應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需求者;而在青菜的交易中,由于供應者好歹都得把當天的青菜賣掉,供給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供應者。

顯而易見,政府以打擊房地產高價為名而抽取的稅收,并非無中生有、從天而降,而是供應者和需求者共同支付的——只是較缺乏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大;較富有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小而已。

【 經濟學通識】08  炒房有功

學習市場經濟,關鍵一課就是理解世上所有“轉手交易”和“炒賣”行為的經濟效用。誰都“想”當個掙錢的中間商,但“想”并不等于“能”。任何存活的中間商,都必定作出了為消費者以鈔票投票所承認的、難以替代的貢獻。究竟是什么貢獻,要具體去探究。比如:二手房的賣主在買家還沒現身以前,就與開發商達成交易,承擔了資金責任,幫助開發商完成了開發周期,加速了資金運轉,間接促進了房源供給。當二手房買家現身后,更直接提供了房源。

不學通這一課,你無法理解各國放棄計劃經濟后,為什么取消了“投機倒把罪”;你也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建立期貨市場;你更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大張旗鼓地推廣“企業家精神”。不觀察、不體會、不思考,你眼中的市場,就處處都有邪惡,樣樣都是特殊商品,事事都要政府管一管。

【 經濟學通識】09  市場經濟如何成熟

不管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否成熟,不管有沒有腐敗,不管政府有多大責任,不管買房者是自住還是投資,只要政府加重房地產交易稅,就會導致房屋供應量減少,購買量減少,成交價上升,以及政府漁利這四個并行的后果。

【 經濟學通識】10 限購令的危害

旅游區里的一口清泉,會隨著游客的增多而增值。增值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負面的,即泉水不夠;二是正面的,即需求增加。也有兩個辦法使泉水降價。一是多找泉源,增加供應。那么這一口清泉的價格降低了,但清泉的總數增加了,整個旅游區的價值也上升了。另一種辦法,是通過限購令直接消滅需求,甚至把部分游客趕走。這的確也可以降低這一口清泉的價格,但代價是游客減少,旅游區的整體價值受損。

房地產限購令也平添了交易費用:甄別誰有錢買房容易,甄別誰有資格買房麻煩。單是“細則”中的“家庭”二字,就可以引發混亂。家庭可以是單人的,那么結婚是否直接導致購房指標減半?離婚則倍增?一個有北京戶口的男人,若通過反復結婚離婚,獲取并向女方轉讓購房指標,政府又該如何應對?

【 經濟學通識】11  投資和投機

到明年,他的看法若是對了,即真有人愿意出一千萬來購買這房子的居住服務,那么這位投資者就是憑著他的遠見為他人提供了方便,他理應獲得其中的差價作為報酬。當然,如果他的看法錯了,那他就血本無歸,承擔后果。

【 經濟學通識】12 經濟保障房

經濟學家沒有學派之分,而只有好壞之別:區別就在于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費午餐。這樣劃分固然粗糙,但不失洞察力。很多事與愿違、并造成巨大浪費的公共政策,恰恰源自“指望免費午餐”這種簡單的謬見,試圖以大規模修建保障房來壓抑房價的行動正是一例。

住房從來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商品,而是由諸多經濟要素共同構成的綜合服務,沒有人需要尚未鎖定具體要素的抽象的房子,而是非常具體的、能以最低代價為他們當前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的住房服務。誰更有能力全盤考慮諸多因素?誰能以最高的效率協調這些因素?誰能以最低的成本來提供服務?究竟是政府還是市場?事實上,市場價格不僅是現狀的如實反映,而且還能調動資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滿足復雜的需求。

【經濟學通識】13 公營和私營

只要一種商品具有“一人消費會妨礙他人消費”的特征,那么不論供應商是公營還是私營,在提供這種商品的過程中向消費者收費,就能同時起到兩個作用:一是甄別需求較高的顧客,從而把有限的商品推到使用價值更高的用途上去,以減少社會成本;二是進行精準的盈虧核算,從而為未來的同類投資提供依據。公營和私營企業都平等地處于信息不確定的境地,他們都一樣要通過尋找、利用和消化信息來指導決策;但是公營企業的代理人,不會像私營企業的代理人那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信息。

當我們見到公營機構進行價格調整時,如果是由于公營機構在模仿私營機構的應變速度,那么政府的效率很可能是在提高而不是下降。盡管私營在許多場合勝過公營,但我們也不應反對公營從低效向高效作出改進。

【經濟學通識】14 如何分配短缺商品?

稀缺是人類普遍面臨的基本約束,而稀缺的資源,其價格被人為壓低后,引發的擁堵、排隊、囤積、浪費和規避管制等現象,才是短缺。

經濟學家不宜假設需求沒有彈性,或說價格不起作用。也不宜把正常商品甚至奢侈品說成是必需品,從而套用“需求剛性”的邏輯,來為硬性限價、限購或配給政策辯護。在對稀缺品實施按價分配的同時,若確實要幫助窮人或某種特定人群,那就不妨把他們先識別出來,然后給予補貼。

結果將是皆大歡喜的:窮人購買非高峰期的車票,把剩下來的錢用于別處,從而得到了比在高峰期回家更高的滿足;需求高的人能夠輕易地買到高峰期的車票,他們額外多付的錢,是通過替別人勞動而賺取的;而漲價所收取的額外利潤,也可用于慈善和投資。

【經濟學通識】15 交易的價值

今天世界上的絕大部分資源,都首先是按照富者先得、富者多用的規律來分配的,而實現的機制大致就是交易。大量至今仍然被人誤以為不可買賣的東西,實際在進行著或明或暗的買賣。如果在我們享受燈光、電暖、安全、教育、閱讀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別人為此有所付出,那才是無知。

健康、生命、選票、免于污染、免于無知,本來都是神圣的人權,但在真實生活中,卻是在有價地交換著的。我們不應該對這個基本事實佯裝不知,并對不可能實現的道德準則高談闊論,而是應該探究在人性始終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社會應該采用何種規則,才能取得比較可取的結果。事實上,正是這些交易,促成了分工,矯正了不公,增進了和平、財富和幸福。

【經濟學通識】16 歧視的代價

對于歧視,包括種族、性別、年齡和體質的歧視,經濟學家有獨特的看法:盡管歧視仍然是人類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市場經濟已經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歧視,我們不僅能夠區分,哪些是歧視行為,而哪些只是合理的選擇,我們還認識到,歧視者在歧視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承擔了損失。市場經濟恰是消除歧視的最佳途徑。

歧視的代價,就是賣方不能在更大的潛在客戶群中按“價高者得”的方式獲取最大的金錢收入。換言之,賣方是在以付出金錢的方式購買了歧視顧客的權利。只有當歧視者愿意放棄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潤或者享受,以便滿足他個人的偏好時,才是歧視。正是由于實施歧視會造成金錢損失,所以當人們必須自己承擔歧視所造成的損失時,他們就會產生抑制歧視的積極性。

【經濟學通識】17 歧視的作用

無緣無故或不合算的歧視,往往維持不下去。反過來說,那些貌似沒有道理的歧視,深究下去,是能找到其中微妙的原因和道理的。銀行樂意把錢借給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我們希望結交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警察希望盡快甄別出犯罪率高的人群,而我們的衣著、談吐、證書、報表、國籍,甚至住所的位置,都是我們的背景的簡明標簽。利用這些標簽來作判斷取舍,就是歧視。

由于人們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資料,所以自然會重視這些標簽,因為它提高了了解對方的效率。歧視也有出錯的時候,但人們不會因此放棄歧視,而只會不斷地調整歧視的標準。沒有歧視,交易費用就會上升。歧視這一行為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歧視的標準”則可以發生變化。增進商業交流,有助于改善人們“歧視的標準”。

【經濟學通識】18 同工同酬的悖論

雇主越是唯利是圖,勞動者就越少受到歧視;市場競爭越激烈,被歧視者的工資就越合理。即使一開始出現過“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也會由于雇主逐利的本性和殘酷競爭的壓力,被最大限度地消除。如果我們把性別、文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