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明朝海上貿易呈現出繁榮景象的具體原因(列舉宋唐元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

时间:2024-06-12 20:21:04 编辑: 来源:

移民中還有一些地方官員和商人后裔,因種種原因滯留膠南

如瑯琊鎮東港頭村《陳氏族譜》記載:「 ”陳公攜家由四川成都東關遷密州任學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族田竇氏攜二子遷此立村”

大村鎮大堯村《孟氏支譜》記載,明永樂十六年孟氏第56代孟希先由海州來任諸城縣教諭,「 ”遂附近瑯琊臺而籍,居大窯莊(解放后改名為大堯),為瑯琊孟氏始祖”

明代外地大批移入膠南的先民,加入了對膠南的開發,移民使膠南人口驟增

明 *** 的采用「 ”計民授田”和免減稅賦的辦法,鼓勵移民墾荒種地

遷移者披荊斬棘,拓荒野海灘為沃土田園

建于明代的這些村莊本身就銘刻著他們的歷史功績

移民帶來了文化、思想、習俗,帶來知識和生產技術

明代之后在膠南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許多興旺發達的家族和人杰,他們都是明初移民的后裔

可考的主要有瑯琊丁氏、六汪趙氏、瑯琊臧氏、松山張氏、寶山法氏等

?瑯琊丁氏 其祖先丁興元末時以鐵槍歸鄰縣鳳陽人朱元璋從軍有功被授官,長子丁貫世襲官職,次子丁推則早在其兄長丁貫世襲前就遷移到諸城東南藏馬山南天臺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來的還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

他們先是在瑯琊灣落腳,董姓擅漁,遂定居沿海一帶,世世以捕漁為生;徐姓則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帶

后因丁推不適水性又移居藏馬天臺,立村為丁家大村,因名瑯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馬山之南天臺山東面,后人也稱為藏馬丁氏或天臺丁氏,因此地屬諸城縣,又稱諸城丁氏

瑯琊丁氏家族明、清兩代顯赫,如丁惟寧、丁琰有「 ”大小鄭公”之稱,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寧之五子,清初文學家

大村丁氏人丁繁盛,「 ”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無別姓,盤亙六十余里”,支派遍及膠南、諸城、日照等地

散處永城、鹿邑、江浦、東平、黃縣、壽光、濰縣、日照、萊陽、沾化、陽信、豐城、莆田、板浦、灌云等地的也很多

?六汪趙氏 其祖先于明永樂初自南直隸徐州遷至境內六汪河北村定,五傳至趙本

其族明清兩代顯耀

據其家譜及有關志書記載,趙氏一門8位進士、14位舉人、23位貢生、51位監生(其官職不錄);另有世襲鎮撫2人、總兵、游擊各1人

?瑯琊臧氏 其先世居瑯琊臺下

自臧惟一起,漸為顯赫門第

族人遍及膠南、諸城等地,人才輩出,數世不衰

其中臧惟一、臧爾勸父子雙進士,死后均被追贈兵部尚書

?松山張氏 其祖先于明初自濰縣遷至膠州松山(今張家樓鎮松山子村)居住

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輩出,明清兩朝顯赫

根據張氏家譜,先后出進士5人、舉人5人、貢生16人

張銘、張懋熺、張懋煌、張謙宜等皆出類拔萃、名聞一時

?寶山法氏 其祖世襲濟南衛指揮使

明代成化年間,法文質任膠州學正,遂落籍膠州

明末法若真隨其父法寰避兵亂遷居鐵橛山十幾年

辭官后定居黃山

死后葬于隱珠鏡臺山

法若真的后代,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等都名聞一時

五 建國后移民 膠南向外地移民

建國后膠南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因為新修水庫而引起的庫區移民,支援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和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也使部分人口遷移

另外,上學、招工、投靠親友等原因也造成數量較小的自發遷移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相對較少

?1955年3月,向吉林省、黑龍江省移民

移民對象主要是國防建設征用土地較多的地區和貧瘠山區的農民中,具有全部或部分勞動生產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又能舉家遷移者

1955年5月,膠南移往黑龍江省克東縣15戶、72人,藏馬移往黑龍江省德都縣273戶、955人

?1956年3月,組織出身好、思想進步、自愿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田間操作能力、年齡在18~45歲之間的男女青壯年300名(其中瑯琊區100名,泊里區80名,貢口區40名,龍馬區80名),赴黑龍江省羅北農場開發建設邊疆,建立獨立集體農莊,名為「 ”羅北農場膠南集體農莊”

1956年7月,膠南往黑龍江省訥河縣移民351戶、1115人,往黑龍江省依安縣移民50戶、265人

?1959~1960年,膠南修建十字路、鐵山、小珠山水庫,將庫區16個村、1013戶、4523人,遷往遼寧省旅大市的永城子區、甘井子區和復縣

其中十字路庫區7個村、643戶、2913人,鐵山庫區5個村、267戶、1030人,小珠山庫區4個村、103戶、580人

除了移民到遼寧外,還在膠南當地安排部分庫區移民,建設了一些水庫移民村

?在1960年前后,由于自然災害嚴重,許多人忍饑挨餓,被迫到東北

再加上這一部分零星移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到東北的膠南移民約有1萬人

20世紀90年代后,從東北遷移到膠南的人逐漸增多,在膠南幾乎每個村莊、街道、工廠、學校都有東北口音的人,其中不少就是這部分移民到東北的人,他們或他們的子孫后代又返回膠南

落戶膠南的三峽移民 三峽工程動工以來,膠南先后接收了2批三峽庫區移民

2001年5月接收第一批移民,204名重慶忠縣三峽庫區農村外遷移民分別到達鐵山、張家樓、寶山和黃山的10個村莊安家落戶

2004年8月6日,膠南接收的第二批三峽移民順利抵達,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批三峽移民共18戶、82名,全部來自重慶開縣,安置在張家樓鎮莊家疃、丁家寨、西寨和嶺前馬家莊村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有什么?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有什么?

一、農業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2)農作物——農耕經濟高度發展,雙季稻大面積擴種,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

二、手工業(1)明中期以后,官營手工業衰落,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江南地區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以雇用勞動為標志),但發展緩慢

(2)金屬冶煉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煉。 (3)棉紡織業——松江在元明時期成為棉紡織中心,明后期棉布成為主要衣料。 (4)制瓷業: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琺瑯彩

三、商業 (1)形成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商業市鎮。 (2)貨幣——白銀廣泛流通。 (3)農副產品大量投入市場。 (4)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增強。 (5)統治階級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從商朝到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

①中國古代商業是在歷代 *** 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下

②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③商業受官府控制色彩較濃;

④城鎮商業繁榮程度高;

⑤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

概括從先秦到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概況

1、先秦商業模型

先秦儒家一貫重視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業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作用,主張實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商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對商業的巨集觀調控和規范。“考先秦前之商業,自秦火過,無覆信矣!商業之貫通,要在交通之貫通,古今莫不其然。”

“鄭國商人弦高以十二牛退秦師。”先秦還是出現了不少商業思想,和商業興榮的苗頭,秦之統一在于商鞅,商鞅重農抑商。中國古代最終只算得是農業社會而已,是農業而非商業,農業興而秦乃霸天下。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重農抑商政策,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兩漢時期,伴隨著統一局面的形成、鞏固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教材在這里簡單的把商業發展的條件提出。建議總結商業發展的幾個重要條件,并繼續補充,最后進行總結。唐代還出現了柜坊和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柜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4、宋元商業的繁榮

商業要繁榮, *** 就必須放松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就是建立在從唐代后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基礎上的。兩宋時期的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商業的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

兩宋時期商業繁榮的原因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 *** 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后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

5、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后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 *** 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6、“明清時期”

*** 對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稅,并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顯的退步。明清時期, *** 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 *** 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絡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聯絡隋唐的柜坊和飛錢、宋朝的交子等內容,總結概括出商業繼續繁榮的結論。

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7、總結

在我國遠古時期就出現了商品交換。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發展。西周時出現了骨貝和銅貝。春秋時出現了鉅商和商業中心。唐代開辟了海上商運,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