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揚州對外貿易出口的產品有哪些(高端裝備制造業排行榜前十都是哪些企業)

时间:2024-05-21 00:44:43 编辑: 来源:

)復名余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余杭、

經濟歷,求問: 1、經濟政策:包括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把中國古代的全部找出來

上面的不對吧,土地政策與賦稅政策不是這些吧。

原始社會實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戰國時期,井田制被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曹魏時期曾經實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唐朝是兩稅法,明朝是一條鞭,清朝攤丁入畝。我上學時總結過,現在記得不清楚了。

2006屆高三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九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

作者:陸芳喜

專 題 提 示

本專題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歷代的經濟政策、中國古代土地制度、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及其演變趨勢、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等主干知識。

知 識 梳 理

一、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1、中國古代史主要應掌握以下幾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①夏、商、西周三代時期;②春秋戰國時期;③隋唐時期;④明清時期。

2、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調整了生產關系。

科技: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②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在不同時期也是有所不同的。總體來講,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會制度和新的經濟制度的確立;B、國家統一或局部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C、正確的經濟政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D、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重視興修水利,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G、適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H、利用外來的勞動力,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I、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

①農業生產的發展:A、生產工具的改進。如:商、西周開始使用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隋唐時期創制了筒車及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B、耕作技術的進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隋唐時期南方地區兩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廣等;C、農作物的推廣。如:五谷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隋唐時期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棉花種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國外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棉花、蠶桑、茶葉和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D、水利工程的興修。如:夏、商、西周三代農田水利的有較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普遍用桔槔來灌溉農田,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的興修,隋朝大運河有利于農田灌溉,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實行農田水利法;E、土地資源的開發。如: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圩田、開墾山地、圍湖造田,明清時期貧瘠土地得到利用;F、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葉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清代前期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②手工業生產的發展:A、夏、商、西周三代時期:青銅鑄造業、玉器加工業、紡織業、陶瓷業和漆器業的成就;B、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業、漆工藝、煮鹽業、釀酒業和手工業工藝專著等成就;C、隋唐時期:冶鑄業、造船業、絲織業、陶瓷業等成就D、明清時期:紡織業、冶鐵業、印刷業等成就。

③商業和交通的發展:A、夏、商、西周三代時期:夏朝交通運輸有一定規模,交通工具種類很多;商朝重視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商民善于經商,以貝為貨幣,商朝都城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西周交通發達,從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沿途設有旅舍并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B、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中原市場形成;C、漢朝: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同中亞、西亞、南亞諸國和歐洲的大秦進行貿易往來;D、隋唐時期:商業更加繁榮,私家店肆、水運、貨幣、市場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現、胡商等;E、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的市鎮興起,但到清朝以后統治者開始實行閉關政策。

④城市的發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C、隋唐時期長安、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揚州、成都是長江流域東西兩個商業都市;C、隋唐時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

1、歷代的主要經濟政策:①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中期后實行兩稅法。④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推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條鞭法。⑥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2、歷代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①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②保證人民的生產時間,不誤農時。③抑制土地兼并,保護小農經濟。④對外開放,積極進行對外貿易;加強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廣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興修水利。⑦官營工商業政策。⑧重農抑商政策。

3、重農抑商政策:①表現:A、強調農業為本,商業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農民破產。C、強調戶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動。D、對商人進行諸多方面限制,并課以重稅。②認識:A、在封建社會國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者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因此,以農立國,必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B、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促進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后期,也曾起過一定的消極作用,此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在認識上把農業和商業對立起來,并限制(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違反了經濟發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也因此喪失了與西方競爭交流的歷史機遇,最終導致近代中國的落伍。

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隸社會: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

2、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它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到新中國建國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終被消滅。

②封建土地國有制:主要形式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吳三國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基本特點是土地國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起來,穩定了社會社會秩序。B、均田制:是我國歷史上一種較為完備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點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為前提,在不觸動地主階級的條件下,以法律形式確認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調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③農民土地私有制:雖不占主要地位,但卻是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補充。

四、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中國古代的主要賦役制度:

①“相地而衰征”: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據土地的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

②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初魯國實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規定將公田交給耕者,按畝收稅,實質也是承認土地私有。

③編戶齊民:兩漢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財產的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編戶齊民制度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調制:隋唐時期實行,其源于北魏實行的租調制。租庸調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受田農民每年向官府納租(谷物)、調(絹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兩稅法:780年唐朝宰相楊炎開始實行。其主要內容是: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制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實行的理財措施,募役法的實質是納錢代役,方田均稅法的實質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納稅。

⑦一條鞭法: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其內容是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合一,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⑧地丁銀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人頭稅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

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規律: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田畝為主,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少并最終廢除,分別以唐朝的兩稅法和清朝的地丁銀制度為標志。②由農民必須服徭役、兵役發展為可以納絹代役,以隋唐的庸為標志。③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明朝的一條鞭法是其轉折點。④征稅時間逐漸固定,以唐朝的兩稅法為標志。⑤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并趨向單一,分別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國家對商業征收重稅。

3、對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認識:①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實質是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②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③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反映。

五、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

1、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①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②從魏晉到唐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開始超過北方。③宋元明清時期,南方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所在。

2、經濟重心轉移的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3、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①北方長期戰亂,南方則相對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③南方統治者從維護自身統治出發,重視發展生產;④都城南遷,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