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當今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形勢(國際形勢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时间:2024-06-02 07:58:45 编辑: 来源:

技術裝備條件下,必須占有相應規模的土地,即土地的規模經濟效益。而低于這一規模效益的農業生產不僅沒有經濟效益,而且還會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被動局面勞動生產率低、成本支出高、市場競爭無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但是,由于種種限制,目前我們采取的仍是手工式、小規模經營模式,盡管一部分地區,出現了轉包、轉租、托管等不同形式的土地經營方式,然而卻沒有真正依照市場經濟進行運做,并且由于集體土地沒有作為生產要素的基本單元計入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農民僅僅把耕地作為最大的福利保障,不僅限制了耕地的有償轉讓,而且還使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變小,在部分地區還出現了農民收入的負增長。

以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為前提,探討并建立“土地適度規模效益型農業”發展模式,將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首選模式,更是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相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落后很多。特別是對農業發展問題的探討,歷來只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究,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著手探討農業發展模式問題,并且只能在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勞動力的合理轉移方面進行探索性研究。對于土地的自由流轉,這一能夠帶動農業革命的敏感神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土地政策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觸及。

最近的十六大報告才剛剛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

目前對現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不僅需要從定性研究的角度分析當前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提出實行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的調控對策。還要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數量標準進行區域量化,并進行實際案例的分析考證,探討并測定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數量標準,盡快確定出適宜我國不同生態類型區和不同農業產業帶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標準模式。

二、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模式的選擇

(一)我國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的選擇 要建立“土地適度規模效益型農業”發展模式,首先要對中國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做出正確選擇,并對土地規模經營的各種模型收益標準進行分析。

農戶經營土地x1面積的擴大,往往伴隨著其他要素x2投人量(資金、技術及裝備)的增加。依據土地x1投人與其他要素x2投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抽象的理論意義上,可以把土地規模經營分為以下兩種模式。換句話說,中國農業下一步發展,是走以勞動、資本投人增長為輔,較大規模地擴大農戶土地經營面積為主的道路呢(以下稱模式ⅰ),還是走以擴大農戶土地經營面積為輔,加大勞動、資本投入為主的道路(以下稱模式ⅱ)。

在這兩條道路之間做出抉擇,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因為,其間存在著一種二難選擇。“模型ⅰ”的收益取向偏重于微觀單位,它有利于農戶收人水平的較大提高,從而有利于調動農民營田種糧的積極性“模型ⅱ”在收益方面則傾斜于宏觀,它有利于糧食總產量的增長,而這兩個方面,恰是我國農業發展同時追求的目標。因為面臨的是兩種模式的選擇,因此,難以獲得來自兩個方面的好處。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難以做出魚和熊掌皆得的最優選擇。如果退而求次優,我們以為,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應當選擇“模型ⅰ”。理由如下。

1、農業領域勞動力分工重組的需要。盡管我國曾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的巨大的壓力,但是,隨著我國農業近二十年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和“世貿組織”的加入,糧食安全問題已不再是國家安全的首要問題。目前我國確定的三十五個重點農產品產業帶和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政策的實施就是例證。這足以說明,中國的糧食問題已得到緩解,特別是加入wto后,從資源置換角度進口部分糧食,既可以緩解我國農業自然資源惡化趨勢,又能豐富我國的農產品品種,這是近幾年我國農業勞動力過剩的真正動因。

農業勞動力出現剩余,意味著社會分工的重組。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將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其它勞動。如果不能及時引導這些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會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不能因為農業勞動力過剩,而在農業發展進程中采用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因為,同樣是勞動密集型,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要比第一產業創造的價值高出十幾倍。

2、這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農業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農業長期的超小規模(一家一戶)經營、長期超低的農產品價格訂購和超強的費用攤消,造成中國農業長期的資本積累停滯。農戶受自身經濟實力限制,投入能力很低,加上土地分散經營,嚴重制約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使用,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特別是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使用,使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很難。

3、農戶超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的生產要求相矛盾。集約化經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根本標志,農民因土地承包經營而產生的戀土情結與發展土地規模經營的客觀需要相矛盾。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多數農民仍然把承包的土地當作最可靠的依托和歸宿,不愿輕易把承包的耕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人,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難以擴展,農村勞動力難以從貧脊的土地上徹底分離出來。而農業發展卻要求土地能實行適度規模經營,要求按效益原則由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

(二)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模式建構 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模式的建構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其次是解決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農業的成功發展,必須依賴與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再次是農業資源環境問題得到改善;最后是21世紀中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理論框架。農業的現代轉型,并非只是農業本身的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過程,是由農業和制約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構成的系統整體互動的結果。即本環境系統、外環境系統和軟環境系統。本環境系統,指農業產業本身。外環境系統,即非農產業或二、三產業。軟環境系統,指經濟體制、戶籍制度和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2、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整體互動。可以看出,農業的成功發展,需要三個子系統間的協同互動。二、三產業的戰略調整要有利于帶動農業內部的技術創新,以便更好地對現代農業的轉型進行牽引拉動,例如: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需要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二、三產業能夠吸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為前提。同時,需要適時的宏觀調控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其中的前提是剩余勞動力能否真正得到轉移,關鍵是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

三、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趨向

農業的發展問題,不能僅從農業本身來考慮,要給農業發展以外的一個拉動力,特別是給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創造機會。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為1153億元,占全省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全國排在后三位,僅為32.4%,而北京為60%,遼寧為40%。

至2015年,如果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到50%,根據1981——2001年對黑龍江省國內生產總值中的預測,2015年將達到5330億元,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665億。根據測算,黑龍江第三產業每增加1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可提供4633個勞動就業機會,3198億國內生產總值,能吸納1235萬剩余勞動力就業,扣除2015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將達到680萬,可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提供555萬個就業崗位,完全能夠滿足(459萬)由于土地規模經營帶來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到那時,黑龍江省人口的城市化率將達到80%以上。

實現農業勞動力的充分就業,要以發展城市化服務性功能為保障,加大中小城市的改建、擴建力度,新建一批中小城鎮和城市,為擴大充分就業和吸引大批農業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同時要有相關的政策法規的出臺,和適時的宏觀調控政策(待續)。

可以預料,黑龍江的第三產業真正發展起來之時,即是黑龍江的農業真正騰飛之際。關鍵是如何發展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使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占整個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如此,困擾黑龍江省乃至我國農業發展的“三農”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我國也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選擇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發展模式,意味著選擇了中國農業的美好未來。

您的位置:返回首頁 > 文章內容

大家還在搜

智慧農業問卷山區智慧農業發展意義智慧農業農業發展模式有哪些近幾年做什么生意好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模式山區智慧農業實踐意義近幾年什么行業比較好發展新建區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廣州增城正果鎮未來發展

uc瀏覽器

極速搜索 6億用戶的選擇

立即下載

電腦版 回頂部

神馬首頁 轉碼聲明 用戶反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