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法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過程(西方近代化轉型的歷史過程)

时间:2024-05-18 07:32:03 编辑: 来源:

1993年基本建成歐洲統一大市場,于1999年1月1日歐元順利啟動,首先在11個成員國實現了貨幣聯盟,目前正在建設和完善經濟貨幣聯盟的階段,并在為實現政治聯盟積極創造條件。

【關稅同盟】歐盟是以關稅同盟為起點,著手建立共同市場,并向經濟與貨幣聯盟這種經濟一體化的最高形式發展的。因此,關稅同盟是歐洲聯盟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歐盟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羅馬條約賦予的取消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限制和關稅以及統一各國對外關稅稅率的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建成了關稅同盟。但是,歐盟成員國之間雖然取消了所有關稅并建立了統一的共同海關稅則,但在較長時間內成員國之間的海關手續和許多無形的壁壘仍阻礙著商品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歐盟頒布了新的海關法,簡化了海關程序和手續,統一了海關規則。

【統一大市場】1985年6月米蘭首腦會議期間,歐委會正式提出了關于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其中列舉了300項具體措施(最后定為282項),提出要在歐共體內部建立“無國界”的統一大市場,真正實行人員、商品、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

1985年12月,統一大市場白皮書得到理事會批準。

為推進“白皮書”的實施,1986年2月17日和28日分別在盧森堡和海牙舉行的首腦會議簽署了《單一歐洲文件》,提出了實施白皮書282項措施的具體計劃和時間表,并提出最遲在1993年初正式建立統一大市場。另外,文件還對《羅馬條約》進行了第一次重要修改,以“有效多數”取代“一致同意”作為統一大市場有關事務的決策程序,有效地便利了理事會和委員會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努力。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宣布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運作。經過不斷完善,現已取得如下成果:

1. 通過一系列有關公共采購和建筑市場的法規,加強了透明度和市場監督,開放了公共市場(尚不包括運輸、能源與電訊);

2.協調了各成員國在直接稅、增值稅與消費稅等方面的法規,減少了各成員國在稅收上的差別;

3.使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自由化;

4.在標準化方面,一方面通過歐盟統一的技術法規,另一方面各成員國相互承認技術標準與認證,排除了技術標準方面的貿易障礙;

5、通過相互承認學歷和技術證書,使自然人能夠自由去其他成員國從業。在申根協定成員國之間通過取消邊境檢查,使人員可以自由流動;

6、通過協調成員國的公司法和有關知識產權(商標與專利)的立法,為企業創造了一個便利工業合作的良好基礎;

為了進一步消除人員自由流動方面的障礙,1985年6月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5國在盧森堡與法國和德國交界的小鎮申根簽署了關于人員自由流通的協議,簡稱《申根協議》,意大利(1990年11月2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1991年11月18日)、希臘(1992年11月6日)、奧地利(1995年4月21日)也先后加入。1995年3月26日,申根協議首先在法、德、荷、比、盧、葡、西7國生效,7國人員及其他歐盟國家的人員均可在7國間自由來往,第三國人員只要取得一國的申根簽證,也可在簽證有效期內在7國之間自由通行。意大利和奧地利分別于1997年10月和12月開始執行申根協議,從1998年3月31日起,意大利和奧地利也都取消了與申根國家之間的所有邊境檢查,2000年-月-日希臘也開始執行申根協議。1996年12月,丹麥、芬蘭和瑞典簽署了同意加入申根協議的議定書。英國和愛爾蘭目前尚未加入申根協議。1997年10月簽署的《阿約》將申根協議所取得的成果納入一體化。1999年5月1日《阿約》生效,申根協議秘書處被正式并入歐盟理事會秘書處。

【經濟和貨幣聯盟】經濟和貨幣聯盟(E買粉絲nomic and Mo買粉絲ary Union)簡稱經貨聯盟(EMU)。歐盟早在《羅馬條約》第2條中就提出要“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1969年12月,在法國總統蓬皮杜的倡議下,歐盟六個創始國舉行首腦會議,作出了建立歐洲經貨聯盟的原則性決定,并于1970年提出了“維爾納報告”(Werner Report),提出了在10年間分三階段建立經貨聯盟的設想。但由于受70年代初美元危機和石油危機的沖擊,這一努力沒有成功,各國不得不謀求其它的貨幣合作途徑以減少美元危機的沖擊。

1989年以歐委會主席德洛爾為首的 專門委員會再次提出了分三階段建立經貨聯盟的報告,史稱“德洛爾報告”。1989年6月馬德里首腦會議通過了該報告,歐洲經貨聯盟開始進入實質性建設時期。經貨聯盟第一階段從1990年7月1日開始,其目標是要求成員國在歐洲貨幣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協調,取消國家外匯管制,促進資本流通,同時各成員國加入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機制,縮小匯率浮動�齲?span style="mso-bidi-font-weight:bold">第二階段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在法蘭克福成立歐洲貨幣局,進一步協調各成員國的貨幣政策并加強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統一的加入經貨聯盟的標準和時間表;第三階段最晚于1999年1月1日開始,逐步取消歐元區成員國的貨幣,逐步推廣歐洲單一貨幣,直至完全建立經貨聯盟。

1999年1月1日,歐洲經貨聯盟第三階段正式開始,歐元開始在銀行、外匯交易和公共債券等方面正式使用。

法國歷史年代:1852—1870

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侖三世建立的帝國。史稱第二帝國,以別于拿破侖一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侖·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次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侖三世。根據帝國憲法,皇帝是國家元首,統率軍隊,有宣戰、媾和、結盟、任命政府與地方官員,決定是否將法案送交立法團討論等權力。帝國立法體制分成3部分:參政院由皇帝任命,約50人組成,任務是維護憲法與保證皇帝統治,它準備法案和審查法令修正案;立法團由選舉產生的200多名議員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團僅有權討論和表決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約100 名親王、元帥、主教組成,批準立法團通過的法令。大臣們執行皇帝命令,各自對皇帝負責。第二帝國經歷了由專制統治向自由主義、議會政治演變的過程。帝國初期,拿破侖三世實行個人專權,致力于鞏固資產階級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內實行戒嚴,封閉共和派俱樂部,解散工人組織,查禁進步報刊,利用天主教會加強控制學校。60年代,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反動專制制度難于繼續維持。因此帝國后期開始實行改革,逐漸向自由主義政策演變,以求緩和國內矛盾,例如議員可得到請愿權利,官方“公報”公布議會辯論記錄,皇帝經立法團同意方可批準追加撥款,廢除禁止工人罷工和結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奧利維埃奉命組織自由主義內閣。元老院受到削弱,議會權力有所擴大。經濟方面,帝國實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建立了大工業,重工業中機器生產普遍代替手工勞動,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金融資本的發展尤為突出,巴黎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奧斯曼領導下,巴黎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侖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擊敗俄國,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后又聯合意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50~60年代第二帝國還派遣軍隊侵略中國、敘利亞、墨西哥、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克里木戰爭后至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意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 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