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海口聯合展發貿易有限公司待遇怎樣(仙妮蕾德是以什么法律來規范的)

时间:2024-04-29 01:06:59 编辑: 来源:

破壞。英國取得了香港,葡萄牙霸占澳門。中國的關稅、司法、貿易等主權也遭到嚴重的踐踏,從而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此外,外國侵略者還利用攫取的特權,首先在上海,繼而在各通商口岸設立租界,實行完全獨立于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制度之外的殖民制度。獨立的中國開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國轉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國家;戰后,外國資本主義憑藉著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中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市場和原料榨取地,這些對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巨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刺激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遂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出現了第一批半殖民地性質的城市。在五個通商口岸中,上海發展最為迅速,它很快取代了廣州,成為全國對外貿易的中心。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加深。

《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資產階級滿以為可以迅速打開中國的市場,獲取鉅額利潤。但是,五口通商以來,英國很多商品在中國市場上滯銷,一是因為中國農民購買力極低,二是因為鴉片大量傾銷。然而,英國資產階級卻歸咎于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辟得太少,于是決定發動新的侵華戰爭,掠奪進一步深入內地的權利,取得開放全中國,壓低內地稅率、鴉片貿易合法化等新的特權,以延緩和挽救英國國內發生的兩次經濟危機、獲取更大的利潤。

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國侵略者為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中所攫取的權益,打著全面"修約"的幌子,發動了一次新的侵略戰爭,這次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23日,英國侵略者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悍然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藉口,派兵與英軍組成侵華聯軍。1857年底,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然后沿海北上。翌年5月,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口,進犯天津。6月,清政府派員赴天津談判,被迫先后與俄、美、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南京、九江、鎮江、漢口等十處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進入內地游歷、通商;外國軍艦、商船有權駛入長江和各通商口岸;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并在附約中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侵略者仍不滿足,1860年春,再次挑起戰火。10月初,侵略軍一路燒殺掠奪,闖進北京,火燒圓明園。逃往熱河的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的脅迫下,派奕(欣)為主持和議的代表,分別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開放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賠償英法兵費各八百萬兩。11月,英法聯軍退出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沙俄侵略者乘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大肆侵吞中國大片領土。1858年5月,俄國侵略者強迫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霸占;1860年11月,俄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1864年10月,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強行割占了中國西部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的神圣領土大片被割占,領土主權遭到空前的蹂躪;資本主義侵略者攫取了增開通商口岸和內河航行權以及壓低關稅等特權,侵略勢力擴展到北方沿海和內地,這些口岸不僅成為列強侵華的經濟據點,而且由于外國軍艦"有權"駛入長江和通商口岸,因而成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軍事據點和橋頭堡,中國的主權被西方列強進一步破壞和踐踏了,使中國社會經濟加速半殖民地化;傳教士深入內地"自由傳教",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許多傳教士干涉中國地方政治,霸占民田,搜集情報,扶植教民欺壓人民;戰后,鴉片貿易合法化,煙毒危害更深;《北京條約》把北京的門戶、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天津開為商埠,使之實際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大肆掠奪華北經濟的侵略據點,而且有利于西方列強在軍事上、政治上控制北京;各國公使常駐北京,直接干預中國政治,更便利了列強對清政府的控制和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投靠外國侵略者,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活動。他們在共同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關系日益密切起來。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在中國建立起半殖民地的統治秩序,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為了適應半殖民地化形勢的要求,清政府增設了新的統治機構:一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是總稅務司,這兩個機構的建立,正是清朝統治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大大加深。

19世紀70年代以后,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西方列強加緊爭奪市場、原料產地和殖民地,地處遠東的中國及其鄰邦,則成了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它們從中國的鄰國到本土,實行逐漸的蠶食和鯨吞,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侵略西藏,1876年9月,藉口"馬嘉理事件",強迫清朝簽訂《煙臺條約》,英國勢力逐漸侵入西藏。19世紀后期,英俄兩國在新疆進行激烈的爭奪。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由于清政府妥協投降,中國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仍然以"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而結束。1885年6月,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法國侵略勢力伸進我國云南和廣西,大大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掠奪朝鮮和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大陸政策"。19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支持和唆使日本侵略臺灣,日本在侵略臺灣的同時,也侵略朝鮮。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政府進行鎮壓屢遭失敗,請求清政府派兵。日本政府決定利用這一事件侵略朝鮮進攻中國。6月,日本以保護日僑和使館為名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戰爭一觸即發。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開戰后,李鴻章堅持避戰靜守的方針,置清軍于被動挨打的境地。9月初,日軍兵分四路進逼平壤,清軍守將葉志超臨陣逃脫,平壤陷落。17日,日軍在黃海海面襲擊清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雙方激戰5個小時,互有損失,清海軍管帶鄧世昌等戰死,北洋艦隊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沉沒,失船較多,傷亡很重,李鴻章旋下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基地。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并掌握了黃海、渤海制海權,遂由海陸兩線直逼中國國門。1895年1月,日本組成山東作戰軍,海陸兩路夾擊威海衛。丁汝昌等將士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堅持戰斗,丁汝昌最后自殺殉國。2月12日日軍入踞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由于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始終抱定乞求帝國主義"調停"和對日妥協的賣國方針,中國軍民雖然英勇奮戰,仍然損失慘重,甲午中日戰爭最后以中國失敗告終。

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在俄、法、德的干涉下,1895年11月,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在中國付清"贖遼費"后,日軍撤出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日本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設立工廠,其產品免征各項雜稅,只按進口貨納稅,并可在內地設棧寄放;條約還規定日本軍隊暫時占領威海衛,俟賠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條約批準互換后,日本才撤退軍隊。

《馬關條約》使日本割去中國臺灣等大片領土,這就進一步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沙俄之后,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極嚴重的大掠奪,它直接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群起效尤,爭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從此,列強以條約為"依據",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使用廉價的勞動力,而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遭到沉重的打擊,直接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的發展;鉅額的賠款,加劇了清政府財政經濟的危機,更加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二億兩賠款和三千萬兩"贖遼費"相當于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靠借外債應付,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還為列強勒索大宗賠款開了惡劣的先例;中國割地賠款,加速了日本向軍國主義轉化,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這筆鉅額賠款,投資于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增強了它向外擴張侵略的軍事實力,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它的簽訂使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使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化。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爭先恐后地以中國為宰割對象,在中國掀起了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俄、英、德、法、日紛紛攫取在中國的各種特權。

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開設工廠,搶奪礦山,成為向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同時,列強對華的商品輸出仍在繼續增長。外國資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設廠投資、侵奪鐵路、礦山等資本輸出的方式,逐漸控制和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命脈,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加重了民族危機,也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他們強烈地要求設廠自救,主張自辦鐵路廠礦以"抵制洋商洋廠"。

帝國主義大量向中國輸出資本,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但在客觀上也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甲午戰爭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從一種社會思潮變成為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維新、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根據資產階級維新派首領康有為所提出的變法建議,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變法共103天,9月21日,新法被慈禧太后廢除,變法運動宣告徹底失敗。

當資產階級改良派在社會上掀起維新運動的時候,以農民為主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