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海外華人敲鑼打鼓慶中秋詩詞(寫元宵節習俗的作文)

时间:2024-06-03 08:25:55 编辑: 来源:

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另外,還有臘八節、春龍節、小年。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掃塵主要是將家里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里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后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后,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后,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