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廣州財峻貿易有限公司(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動因?)

时间:2024-05-20 08:07:24 编辑: 来源:

站就建在縣城南端,1993年還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溫泉旅游度假區。

(3)礦產資源: 豐順縣地下礦產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黃鐵礦、鎢礦、鉛鋅礦、錫礦、輝鉬礦、銅礦、伴生金、銀、砂金、葉臘石,高嶺土、陶瓷土、鉀長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礦產;還有遍布全縣的花崗巖,種類達20多種,其中黑色輝綠巖和翡翠紅花崗巖藏量可觀,是具有極大開采價值的高級建筑裝飾材料。

(4)旅游資源: 豐順風景秀麗,名勝頗多。主要人文景觀有省級溫泉旅游度假區、龍鯨河漂流、冰臼奇觀、龍歸飛瀑、揭嶺飛泉、銅鼓峰觀日出、八鄉山風情游、相思河生態游、濟公殿、太平古寺、地熱發電、溫泉浴池、畬族風情、埔寨火龍、豐良斜塔、普濟船橋、金日溫泉度假村以及宋末皇帝趙 在留隍萬江的美好傳說、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來、朱德、陳毅、李堅真等革命前輩的珍貴史跡。

歷史名人

吳六奇(1607—1665)字鑒伯,號葛如,綽號吳鉤,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嗜酒好賭,蕩盡家產而充為郵卒。后浪跡粵閩江浙。在浙江海寧,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贈資遺歸,并薦入伍。糾集鄉勇,稱雄鄉里,鎮壓義軍,成了地方軍閥,為明廷賞識。萬歷帝封他為總兵。1650年率部降清,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歿后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謚順恪。御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于大埔縣湖寮虎山下,御制碑文、祭文、遣官祭葬。馀暇讀書,工書法。著有《忠孝堂文集》。

吳逸志(1896—1962)名福勝,字錫祺、學行,豐順縣豐良鎮莘陂村人。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柏林大學。北伐戰爭時任第四軍團長、支隊長,第八路軍總參謀。廣東國防設計委員,中央訓練團教育委員。1937年4月1日任少將。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九戰區前敵參謀長。1939年7月12日任中將。曾任教育部部員、交通部廣州航政局局長兼治海航政局局長。1938年3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代表。1949年2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去臺灣后,于1958年前后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臺北區兩權第一研究組召集人。在臺灣去世。軍事著作尤多,詩文甚佳。新《豐順縣志》有傳。

鄭國翰,南宋進士,揭陽縣藍田都六圖(即今豐順)人,曾辭官歸里,在飛泉嶺下筑“藍田書莊”,招集生徒講學,又在巖側建“攬勝亭”,以觀瀑景。與鄭國翰同榜進士的朱熹,江西婺源人,曾任秘閣修撰,與鄭交往密切,常游揭陽,寓于藍田書莊,偕游飛泉嶺。題寫“落漢鳴泉”四字,后刻于石壁,并賦詩云:“梯云石磴羊腸繞,轉壑飛泉碧玉斜。一路風煙春淡薄,數聲雞犬野人家。”800多年來,不少賢達高士結伴到此登臨懷古,留下了墨跡和詩文。揭嶺飛泉勝景絢麗多姿,諸如“秦皇驛站”、“白鶴仙神壇”、牛汶溪中的“犀牛望月”、泰國豐順會館興建的豐華亭等,都足以令游人流連忘返。距縣城13公里,還有一處“龍歸飛瀑”勝景,是粵東最大的瀑布,寬46米,落差56米,其聲如雷,氣勢如虹,水霧彌漫整個景區,周圍植被茂密,風景秀麗,到此一游,當能吸納浩然之氣。

丁日昌,晚清政治家、洋務運動實干家,1823年生于豐順湯坑。早年因為熟悉洋務而被曾國藩、李鴻章等賞識重用,歷任江西萬安知縣、蘇松太道、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等職。在江蘇任上,短短三年便處理積案27萬多宗,曾兩次巡察臺灣,親錄丘逢甲為童試第一名。他積極倡導與主持洋務運動,1863年,李鴻章委派他在上海創辦制炮局,1865年協助李鴻章創辦我國第一家最大軍用工業——江南制造總局,任總辦。籌劃創建了中國輪船航運事業,并繼沈葆楨主持福州船政局。主持駕設我國首條電報線,倡建首條自己設計建筑的鐵路。在外交事務上能全力維護民族尊嚴,抵御外侮,為保護華僑而倡議設立使館。熱心新學,大力促成了我國首批公費留學生的派遣。他體察民情,寬恤民力,深得人民愛載,1877年退休還鄉時,福建百姓高呼“留中丞,活百姓”。丁日昌是我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藏書達10余萬卷。文史著作很多,《持靜齋書目》、《百蘭山館政書》、《百蘭山館詩鈔》、《海道圖志》和《撫吳公牘》等依然流行于世,為后人所推崇。因積勞成疾,1882年在故里病逝,終年59歲。

丁惠康(1868--1909.6.17)字叔雅,號惺庵,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圍人,丁日昌之子。幼隨父居揭陽,受父教誨,博覽家藏群書,常作詩文。20歲赴京讀書,結交名流譚嗣同等,憂國傷時,研討方略。廣東總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學校,后在廣州主辦學堂事務。辭職后在北京閑居,郁度晚年,逝于京。有《丁征君遺集》。

李堅真(1907.1.14—1992.3.30)女,豐順縣小勝鎮東葉村人。嬰兒時被賣至黃金鎮白溪蕉頭窩村。青年時期從事革命活動。參加紅軍 兩萬五千里長征。任職至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曾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和中顧委委員。出版有《李堅真山歌三百首》、《李堅真回憶錄》等書。《豐順縣志》有傳。

丁家駿(1909-1997)被稱為泰國的石油巨子。廣東豐順縣人。丁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后人,1952年,前赴泰國定居,設立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亞洲石油公司等公司,并獲美國鐘標(賓賽)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油精公司產品在泰國及香港總代理權。1983年設立了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并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商。估計家族財產約有3億美元。 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泰中友協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家、慈善家。為慈善公益事業及泰中友誼和文化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李國平(1910—1996)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1933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同年任廣西大學講師。1934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1937年回國后在中山大學任教,后又選送法國巴黎龐加萊研究所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歷任四川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武漢大學數學系教授、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

他是中國函數論、數學物理學與系統科學等學科的主要奠基人與倡導人之一。為數學計算技術運用于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已出版的專著18部。他博學多才,文理兼長,愛好書法繪畫,長于詩詞歌賦。1996年2月病逝,享年86歲。

豐順起義

1927年4月21日和5月15日,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豐順縣農民自衛軍與農民群眾曾先后發動了圍攻縣城的起義。第2次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農軍退到九龍嶂等地區,并于10月間在九龍嶂成立了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1928年2月2日,根據中共東江特委關于舉行年關大暴動的指示,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委和團黨部發出《告豐順縣吳姓的工農革命書》,號召吳姓工農群眾團結起來,集中在土地革命的旗幟之下,同其他個姓群眾一道向反動派發起進攻。2月11日,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和農民自衛軍2000多人,以及6000多名農會會員在團長鄭興指揮下,高舉黨旗、工農革命軍軍旗和犁頭旗,兵分四路鄉縣城進發,并在良鄉河岸筑起碉堡與縣城對峙。當晚7時,各路農軍分別由張之翰、張雪山、張百榮、張其坤、張弼倫等帶領,配合鄭興、張泰元、蔡若愚、黎鳳翔指揮的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開始攻城。夜9時許,農軍摧毀了河對岸敵人的防御工事,然后向城內的敵人發起10多次沖鋒。城內的敵人謊成一團,國民黨縣長馮熙周向汕頭國民黨政府求救。接著,馮熙周急調湯坑黃奪標率“工軍”和田貝、張坡、橋背等鄉吳姓保安隊前來解圍。12日,農軍在良鄉的火藥庫不慎爆炸,縣城保安隊乘機進攻暴動隊伍在良鄉的大本營,雙方展開巷戰。敵人放火燒毀農軍營房,迫使農軍向大湛等地撤退。13日,工農革命軍和農軍北路、西路負責人召開占地會議,調集兵力于14日向縣城反攻。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分別從縣城的西路、北路組織進攻,并從各鄉組織了500名“敢死隊員”,從雙螺口鄉縣城反攻。農軍雖斃、傷敵10余人,但攻城未果。此時,國民黨湯坑區長黃奪標已帶領保安隊、“工軍”等反動武裝數百人來援。國民黨軍第13軍第2師副師長兼第5團團長周濟民,于15日也從梅縣帶領第5團趕到豐順。國民黨援軍分頭進攻各處農軍據點。時逢縣城一代流行鼠疫,人災天禍一并降臨。為了保留實力,鄭興召集各路領導人研究形勢,決定分散撤退。

1929年4月4日,中共廣東豐順縣為遵照東江特委的指示,率工農革命軍東路軍第10團、第12團和農民赤衛隊數千人發動了武轉起義。

1929年1月1日,中共豐順縣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選舉產生了新的縣委,黎鳳翔為書記。之后新的縣委在全縣發展組織,建立工農武轉。不久,豐順湯坑的反動武裝“進剿”八鄉山革命根據地,被古大存部擊敗。敵復于4月5日糾合反動勢力圍困八鄉山。為解八鄉山之圍和在全縣開展土地革命掃清障礙,縣委決定:繼和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第12團和權限的農民赤衛隊,在全縣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起義。起義前,豐順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和豐順軍事委員會組成聯合指揮部,由豐順赤衛隊總隊長劉春任總指揮。共分5個暴動區:第1暴動區為東北片,分別攻打國民黨區政府所在地黃金和留隍;第2暴動區為豐順附城地區,各鄉同時動作,攻打各鄉國民黨政權;第3暴動區為湯坑區,以游擊斗爭牽制八鄉山的敵人不來增援;第4暴動區為潭江區,配合第1暴動區作戰。4月6日,中共豐順縣委書記黎鳳翔率領第12團和第4區赤衛隊和革命群眾二三百人在潘田的鐵坑集合。次日晨,即向黃金市發起攻擊。起義隊伍包圍了國民黨第4區治安會和警署,活抓國民黨治安會主席、聯防主任劉欽堂和3名警兵,繳長短槍20余支。與此同時,縣軍委負責人陳仕珍帶領紅軍和赤衛隊200余人,從潘田和黃金市出發,向留隍推進。12時抵達留隍,與敵激戰半小時,即占領制高點留隍中學。分頭搜索街道,守敵潰散。戰斗中俘敵10名,繳槍20余支,鎮壓反動分子1名。在第2暴動區,下湯、馬圖、上林、過橋、葉畬等鄉均同時暴動。7日晚,農軍和群眾1000多人攻進下湯國民黨百美警衛隊駐地,俘警衛隊隊長等9人,繳槍20余支。接著,起義隊伍圍攻國民黨雙溪警衛隊,擊斃警衛隊隊長張聲。在馬圖,工農革命軍派兩名攜駁殼槍的隊員率農軍和群眾數百人,攻下向治安會和警衛隊,擊斃警衛隊員1名,俘治安主席和警衛隊教官個1名,繳槍10余支。工農革命軍第10團9名戰士率農軍和群眾圍攻上林鄉治安會和警衛隊,俘治安會主席朱介之和警衛隊長朱華等9人,繳槍10余支。豐順縣城附近各鄉農軍向建橋發起攻擊,復活反動分子10余人,繳槍10余支。葉舍的農軍和群眾于6日晚,攻打鄉治安會,斃敵1名,收繳槍80余支。馬圖像的赤衛隊在軍隊的配合下,打下了頑固的銀窟據點,繳槍30余支。在第3暴動區,工農革命軍第7團和第3區農軍擊退了國民黨對八鄉山的進攻,斃俘敵6人,繳槍20余支。

豐順全縣起義,共攻陷國民黨區公所兩個,以及13個鄉公所,斃敵11人,俘敵174人,繳槍341支。至次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 農村的斗爭由抗租發展到沒收分配土地,推翻豪紳地主政權。

文物考古

地處蓮花山脈深處的豐順縣建橋鎮發現一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城,至今已逾600年。

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建橋圍”的古城占地面積近1平方公里,城內占地1.57萬平方米,整座建筑外形像一座城堡,呈長方形,外圓內方,古城四周有護城河水環繞,遠眺整座城像浮在水面的一條大船。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及古城四周數千米既當城墻又當屋墻的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并非常堅固。城門外墻高而厚,城門內架設木樓棚和內寬外狹槍眼孔,結構緊湊,并設封火墻不露桁桷,利于群居和防賊御敵。

元末建橋圍的創建者目前已無據可查,但據當地史料記載,建橋地屬丘陵山區,土地肥沃,有利農耕,地處山嶺均屬蓮花山脈,南北兩面高山屹然對峙,有利于林業開發。建橋圍古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