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蘇州網奇貿易有限公司稅務(關于公司注冊地址變更期限的問題)

时间:2024-05-19 06:21:27 编辑: 来源:

易務管理市場,政府年納稅萬余貫。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朝廷降旨地方,允許在籍秀才從事商業活動。隨著本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受吳中流通貿易的影響,在明萬歷、天啟、崇禎近70年間,虞城商業已初具規模,且商品多數與本地農產品有關,如糧食加工制品、棉紡織品等,因此市場的旺淡往往受制于農業的豐欠。其間,民間手工藝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如從明代流傳至今的名篇《核舟記》,就是以描述天啟年間虞山藝人王叔遠所作微雕而名揚天下。時客籍商人紛紛來虞開店經營。在縣東街經營直至建國前夕的劉正大銅錫鋪,即為徽州人所開,其三百余年的悠遠歷史幾可與蘇州的孫春陽南貨鋪媲美。明末,虞城商業發展迅速,后經戰亂,百業凋零。直至乾隆登基,政局基本穩定后,地方商業才得以復蘇。乾隆元年(1736年),城內有牙行1014戶,包括典當、綢緞、染坊、雜貨等店鋪,以后又不斷增加。紛至沓來的客籍商人開始倡會館、建公所,今南門西莊街與北門口尚留殘址的徽州會館和寧紹會館,分別創立于明代和清代,是鎮內較早的會館。市上銷售商品,除地產品外,民間食用的油糖雜貨大多來自蘇州。康熙二十年,朝廷“大開海禁”,船只往來如織,外貿興旺。至清代中葉,西方鴉片大量流入常熟,由藥用轉為日用消費,由私下交易轉為公開銷售。1840年鴉片戰爭后,洋貨漸來自上海,食鹽來自浙江和淮揚。常熟米業歷來稱盛,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城內有米行105家,米市規模在吳中地區名列前茅,與無錫并稱兩大米市。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地方設立常昭商務分會,加強了行業管理。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發,物價紊亂。一時商團、民團相繼成立,以維護商界利益。民國7年(1918年),城內有行業131個,商號和廠商1182家,為數眾多的是糧食、醬酒、菜館、飯店,還有多為分工較細的小本經營,諸如席、帽、紙、筆、鞋襪、花粉、織帶、繩索、梳篦、雨傘等專營店鋪。次年略有縮減,各種店、行、坊、莊、鋪、館1156戶,涉及121個行業。20年代,與傳統手工業生產相關聯的前店后坊的店鋪漸多,各種作鋪約占總商戶數的四分之一,牙行約占四分之一,飲服行業約占五分之一,其他諸如花粉、珠燈、燈籠、零剪、紙扎、釘靴、煙袋等店,均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民初頒“剪辮令”后,理發店頓時生意興隆。辛亥革命后,旅館業悄然興起。民國21年,城里有公司行號42戶,較大商店212戶,涉及25個主行業。常熟米業一向稱雄滬上,時城區米行達147家,占全縣米行總數之62.5%。至民國36年發展到244家,僅南門米市,旺季日成交量達萬石以上。

1937年常熟淪陷后,城區橫遭日軍轟炸劫掠,寺前街、沖天廟一帶商業區頓為一片廢墟,被殺害的商人有46人。1938年春,戰事西移,為謀生計,商賈權且復業,但百業蕭條,規模遠不如前。因戰爭而使市場上生活日用品奇缺,一些“膽大者”鋌而走險作“跑單幫”“走私”營生,穿越封鎖線販運緊俏商品,以求謀取高額利潤,但為此而斷送性命者時有發生。受戰爭打擊最大的有花邊、電訊、皮貨、木行等行業,其他行業也呈下滑趨勢。1941年2月,日偽發行“中儲券”,物價漲了干余倍。其間,唯客棧、飯店、賭場、煙鋪、妓院等場所畸形發展。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城廂內的商店迅速發展到2100余家,攤販800余戶,涉及綢布、百貨、醬酒等52個行業,私商就有2049戶,其中對市場影響較大的有“四多”,即轉手倒賣紗號多(24戶),經營土布多(32戶),做糧油買賣的行、店多(245戶),從事金融牟高利的多(78戶)。但是,戰后貨幣貶值和美商洋貨傾銷給剛要復興的商業市場帶來了災難性后果。民國35年,米價瘋漲,刺激了各業物價的直線上升,造成通貨膨脹,,市場一片混亂。常熟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城廂商業占有地理和物產的優勢,特別是大米、花邊、菜肴在民國時期的吳中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城內已形成以寺前街一帶為最繁華商業中心,東門、南門并沿市河延伸為主要商業街的商業格局。而分布于城郊地區的主要商業街,還有如興福街、六店街、頂山街、鄒巷街、泄水街、寶巖街、山前街、李橋街等村間商業小街,以茶館、肉莊、煙雜鋪、豆腐店居多,有的還有酒肆飯店、米菜攤頭,以及一些與農民生計密切相關的手工作坊,商品和價格素受城內影響,但又具有鄉商特色,大多為小本經營的夫妻老婆店,極少租用房屋和雇用他人。

1950年,城區設市,建立工商局,商業隸屬其下,下轄9個專業公司。其時,政府大力發展國營商業和扶持供銷合作商業,私營商業逐年下降。1952年底,國營商業、合作社、私營商業的批發比重分別為60%、4%和36%。“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商業進行機構調整,對私改造、國合分工和執行統購統銷政策。1957年4月,商業局劃出部分業務設服務局,下轄4個專業公司。1958年,城區撤市建立虞山鎮。是年,“大躍進”“公社化”運動掀起,機構合并,網點減少,商業人員為4535人。1960年,商品緊缺,主要商品實行憑票購買,購物票達78種之多;部分高價供應,全鎮有“高級食品”供應點54處。1963年,形勢好轉,高價品逐步退出市場。1975年,僅糧、油、布仍憑票證供應。1966年以后的十年“文革”運動使商業市場陷入混亂,機構撤并、人員下放,由工人和農民管理商業。國有商業受到抑制,集市貿易被卡死,私營商業幾乎絕跡,商品供應緊張,服務質量下降。1976年,全鎮商業網點195個,人員1968人,營業額1097.56萬元,利潤47.65萬元。1979年,職工子女被允許頂招(接替父母)進店工作。1981年10月,鎮機關設置商業科,管理五個行委。1984年,行委被劃歸市商業局,鎮商業科同時撤銷。80年代初,商業部門推行經營承包制,鼓勵商業企業兼業經營、橫向聯合。1982年末,縣屬部門在虞山鎮設有98個零售門市部,41個展銷和服務部,鎮屬5個合作商業中心店下設139個商業網點,鎮勞動服務公司和街道居委開設服務點48個,共計326個商店。近郊公社在鎮開設商業門市部29個,登記批準的個體商戶273家、集貿市場4所。年商品零售和服務收益達億元。1984年,特色商店接踵而開,山景園、王四酒家等老店新開,可樂餐廳首次把西點推向市場。群眾購買食品出現“食品要罐頭、水果裝籃頭、卷煙論條頭、啤酒講箱頭、糕點挑盒頭,海參、開洋稱斤頭”的新動向。家用電器從憑券購買到敞開供應。1985年,水仙牌洗衣機在本鎮首設特約維修站。彩電緊俏,甚至限購銷售,一些商家還推出“有獎銷售”。同時,假冒偽劣商品抬頭,煙、酒、藥、糧票、羊毛衫等假冒案接連不斷。1987年,娛樂業開始涉足虞城,文化館首家營業性舞廳開張,游戲機、桌球房隨處可見。商店推行租賃經營并開始形成商業競爭,各業競相讓利、降價銷售。

90年代,自選商場相繼開張。1992年,鎮政府大力發展流通事業,次年專門成立負責三產發展和管理的鎮商業科(三產辦公室)。1995年鎮成立商會,并頒布《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暫行規定》(簡稱《40條》),當年個體商業戶猛增到13776戶。1996年,全鎮三產成交額創百億,其中招商城成交額達到90億元。1997年,現代化商業大廈不斷崛起,各業小商店鱗次櫛比,市區的商業網點達到3392個,從業人員有18120多人。經營商品五光十色,并且逐步形成了頗具專業特色的商業街道。整個商業市場呈現國有、供銷、物資、廠商、私營、個體六分天下的爭雄局面。隨著公有制商業企業全面推行“轉制”,私營經濟成分不斷增長。1999年,鎮、村、街道所辦商業部門,有53個分別轉為私營、個體、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制經營單位。

2004年,虞山鎮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3億元。汽車市場、常熟國際汽配城形成了“六區一城”新格局,市場交易額達13.2億元,綠地常熟老街、中江凱悅大酒店、天銘大酒店、維多利亞度假村、時易初蓮花大賣場、琴豐住宅區等總投資60億元的一大批項目先后動工建設,并積極籌備國際禮品城等專業市場的開發。

2014年實現服務業開票銷售收入716億元。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72億元。

吳良好的經歷

香江擊水浪遏飛舟

福建省莆田仙游這塊神奇的熱土素有“文獻名邦”之稱,風光旖旎的木蘭溪孕育著興化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西裝大王”吳良好從這里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金威之路”。

1951年,吳良好出生在盛產蔗糖的仙游大濟東井村的一個農民家里。初中畢業時,他買了部“閩江牌”縫紉機,為村里群眾縫制衣服,由于他技術嫻熟且為人謙遜,服裝店的生意紅紅火火。在此期間,他辦了“良好服裝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學徒,良好師傅的名字開始在村間傳開。當然,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吳良好并不滿足于生活現狀,他立志到外地去拓寬眼界,學點大都市先進的東西。于是,他先來到了上海,觀摩了幾家服裝店后,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融會貫通,編寫成了自己的服裝裁剪書《良好服裝裁剪法》,這受到仙游城鄉服裝愛好者的追捧。眼光敏銳的吳良好后來又到福州和廈門辦起了“良好服裝培訓班”,慕名求學的有惠安、永泰、福州、廈門等地的年青人,吳良好設計的服裝在八閩嶄露頭角。

香港,東方明珠、商賈圣地,也是吳良好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1980年,他把落腳點選在了這座世界的時尚之都,開始新的人生旅途。在這舉目無親的人間天堂,他幾乎干遍了所有的雜活,后來又到一家服裝廠當劃鈕門雜工,他以好學勤奮贏得了老板的垂愛,升任為領班、總管,后來聘為廠長,工作之余,還參加香港理工學院夜校班學習服裝管理專業并取得大專文憑。1987年,吳良好開始了自己真正的創業,組建了自己的公司——金威服裝貿易公司,并在香港大世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993年他組建金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當改革開放叩開國門的時候,吳良好捷足先登,相繼在深圳特區創辦服裝廠,又到廈門特區和浙江奉化溪口辦起合資企業。1989年,吳良好帶著100萬港元與廈門東方發展公司合資在仙游城東辦起東美服裝廠。1991年,他又在福廈路旁的郊尾黃金地帶投資創辦金威服裝(福建)有限公司,他決心把金威服裝公司辦成福建西服的出口基地。建立了現代化標準廠房31萬平方英尺,并從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引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微電腦服裝生產流水線、電腦自動調控立體真空整燙等設備以及CAD電腦設計排版系統。公司在國內率先引入歐洲納米紡織品處理技術銩用于西服面料,推出了國際領先的納米西服。納米男裝系列的推出黥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翥汏司在納米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上領先于同行業。

吳良好堅信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努力提高品牌的高科技“含金量”,從國內外聘請服裝名師和高級企業管理人才,深入市場調研。他認為,能把香港集團先進的技術設備、生產工藝、技術人才資源優勢與國內勞動力資源優勢相結合,就能極大地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拓展海內外廣闊的市場。幾年來,他領導的企業遵循這一經營理念,給一部分世界十大頂級品牌服裝做企業設計和加工,公司被意大利“卓丹尼丠倫天奴”、法國“都彭”等國際頂級服裝品牌指定為設計、制造的定點企業;同時還被指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金融機構、稅務、海關、航空、星級賓館等制服定點生產廠家,從而在海內外市場中建立了獨樹一幟的以高檔服裝為主體的“金威世家”品牌特色,先后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等殊榮。

1998年,吳良好使金威集團股票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在長期的市場運作中,金威集團經歷了從小到大,產品從單一到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形象從大眾化品牌過渡到策略化品牌的成功轉型。

吳良好從一位普通的手藝人到在閩、浙、粵、港等地成功創辦10多家企業,成為蜚聲中外的“西裝大王”,其間滲透了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