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紹興百越盛貿易公司(漢朝時代的造船航海技術如何?有沒有比較出名的例子?)

时间:2024-05-18 14:20:58 编辑: 来源:

用船運石頭和糧食是一樣的,注家此說不能成立。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南岸從潤州入江的運河渡口來說,揚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則正對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揚子津的東面。

B.齊浣對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達北岸運河渡口的行程縮短了,并減少了覆舟的危險,為航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C.從禮拜《丁督護歌》中的“萬人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開辟京口漕路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禮拜的三首詩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揚子津的歷史變遷,其中《橫江詞》寫作最早,《丁督護歌》則寫作最晚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郭浩宇充道,德順軍隴干人。徽宗時,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夏人以千騎追之,浩手斬二騎,以首還。從種師道進筑茸平 ,敵據塞水源,以渴我師,浩率精騎數百奪之。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

敵遁去,由是知名。累遷中州刺史。欽宗即位,以種師道薦,召對,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歸。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時其半度,可擊也。”會和戰異議,不能用。帝問西事,浩曰:“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愿選將設備。”已而果攻涇原路,取西安州、懷德軍。紹圣開拓之地,復盡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長安,涇州守臣夏大節棄城遁,郡人亦降。浩適夜半至郡,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還,曰:“為語汝將曰,我郭浩也,欲戰即來決戰。”金人遂引去。紹興元年,金人破饒風嶺,盜梁、洋,入鳳州,攻和尚原。浩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遷邠州觀察使,徙知興元府。饑民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騎十余萬破和尚原,進窺川口,抵殺金平,浩與吳玠大破之。遷彰武軍承宣使。玠按本路提點刑獄宋萬年陰與敵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與浩意不協,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興軍路經略使。金州殘弊特甚,戶口無幾,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置頒示諸路。他軍以匱急仰給朝廷,浩獨積贏錢十萬緡以助戶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請,得以直達。九年,改金、洋、房州節制。十四年,召見,拜檢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節選自《宋史郭浩傳》)

8.對下列句子中隊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 冒:貿然

B.奮力大呼,得賊乃己 己:停止

C.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 乞:請求

D. 時其半度,可擊也。 時:等候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奮勇抗擊金人的一組是

①浩手斬二騎,以首還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將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適與吳璘往援,斬獲萬計

⑤相聚米倉山為亂,浩討平之

⑥浩與吳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郭浩有膽有勇,屢立戰功。徽宗時,他抗擊夏人曾以少敵多:跟隨種師道征戰,他率領數百精騎奪回被敵軍占據的水源,幾次升官后擔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見識,可惜建議未被采納。欽宗即位后曾照他詢問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戰事,他堅決主戰,提出應對之策,而朝廷舉措失當,國土蒙受損失。

C 郭浩、吳介共同破敵,郭不同意這一做法,被調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狀況好轉。他初到任時間,金州極度破敗,百姓流亡,經治理后積有余錢資助戶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給與奏請可以直達的優遇。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語文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先在答題卡上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然后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 第Ⅱ卷共4頁,請用直徑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個體的答題區域內做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3. 第Ⅱ卷共11小題,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愿選將設備。

譯文

(2)浩招輯流亡,開營田,以其規置頒示諸路。

譯文

落葉

修睦注

雨過閑田地,重重落葉紅。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

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

只應松自立,二不與君同。

[注]修睦:晚唐詩人。

(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時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本詩最后一聯為什么要寫松?請簡要分析。

答:

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異也, 。(《荀子.勸學》)

紛紛暮雪下轅門, 。輪臺東門送君去, 。(岑參《白雪歌送武門判官歸京》)

(2)月出于東山之上, 。白露橫江, 。

,凌萬頃之茫然。(蘇軾《赤壁賦》)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 ,

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

五、(22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聽朗誦 孫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歷各種創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卷,就是這樣。關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時的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繹不絕,究竟是少數。有些紀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應此九廢棄文學,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家記錄,才得永久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今時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訖 (有刪改)

14.作者聽朗誦時,“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這是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

15.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答:

(2)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答:

16.在作者看來,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分)

答:

17.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六、(15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18.從整個文段來看,下面劃線的三個句子在語言表達上都有問題,請予修改。要求語意連貫,銜接自然,語句通順,不改變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過15個字。(6分)

我的朋友老王,人稱“戲癡”,自號“梨園客”。1由于用“客”來稱呼,可見不是戲曲界的專業人士。但是,凡說起他,2他在戲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別愛聽戲、愛唱歌,后來還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熱衷于戲曲資料的收藏;買劇本,集唱片,淘劇照等,忙的不亦樂乎。3還有700余份戲單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個世紀的。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