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重視海外利益是大國成長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各國為什么特別重視高技術的發展)

时间:2024-05-18 19:49:51 编辑: 来源:

項技術創新中,由美國完成的占63%,由英國完成的占17%,由西德和日本完成的各占7%。這500項技術創新中,屬于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有100項,屬于改良性技術創新的有121項。100項突破性技術創新中的65件是由美國完成的,25件是由英國完成的,3件是由西德完成的,由日本完成的只有2件。在121件改良性技術創新中,由日本完成的也只有10件,其余的則是∶美國98件、西德8件、英國2件。盡管這一時期,日本并沒有取得多少令人注目的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成就,甚至也沒有取得多少改良性技術創新成就,但日本通過大量引進、消化、吸收歐美的科學技術成果,仍然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并于60年代后期超過了西德,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強國。

然而,進入90年代后,過去那種利用后發達國家的優勢、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節約研究開發成本、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做法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

1、日本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已經大幅縮小,甚至在不少技術領域已經超過了歐美。由于在眾多技術領域,日本已不再是追隨者,而是一個領先者,因此可供日本引進、模仿的外國先進技術比重越來越低,需要日本自行開發以確保領先地位的技術比重越來越高。

2、世界已進入了以速度取勝、而不是單純以規模取勝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當某種高新技術產品被投放到市場之后,別人再以其同類型產品、或其改良性產品同其競爭將會變得非常困難。這一點,在信息技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微軟公司的視窗系列產品可以說是其典型的例證。當改良性技術創新很難象過去那樣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時,那么人們的視野便會自然而然地轉移到突破性技術創新上來。

3、技術大國美國加大了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冷戰打得難分難解之時,出于一致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需要,美國對資本主義經濟圈內的企業間的技術轉移基本上持肯定、支持的態度。但是,進入冷戰末期之后,由于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已強大到足以對美國企業構成嚴重威脅的地步,因此美國政府不得不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例如加大侵權懲罰力度、擴大專利受理范圍等來增強本國產業的競爭力。這樣,日本企業引進美國技術的成本和難度便隨之增大。

要而言之,對日本來說,依靠大量地廉價引進歐美的先進技術來促進本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日本不及時地實施科技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不徹底改變忽視基礎科學研究和獨創性自主技術開發的做法,那么日本的經濟就不可能再次恢復高速增長。

4 改善國家形象的需要

1980年以來,日本每年的研究費投入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從來沒有低于過2%。豈止如此,進入90年代后,日本每年的研究費投入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還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單就研究費投入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項指標而言,日本并不遜色于歐美等國。但是,若對日本的研究費來源渠道和組成結構作一深入分析,人們便會發現日本在研究費的投入問題上與美歐等國之間確實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很明顯,90年代前,日本政府投入的研究費占總研究費的比重遠不及歐美等國。盡管冷戰結束后,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研究費投入比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它們的政府研究費投入比例仍然高于日本。

政府研究費投入比例越低,則民間投入的研究費占總研究費的比例就相對越高。一般來講,民間研究費大多用于支援短期內能為企業組織帶來高額利潤的技術開發、或應用研究,政府研究費多用于支援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學研究人員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是故,一國的政府研究費占總研究費的比例過低,則意味著該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偏少。很明顯,日本的基礎研究費占總研究費的比重低于法國、德國和美國。

再者,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的大國意識有所抬頭。為了贏得各國人民的尊敬和信賴、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日本渴望能象歐美等國一樣為人類貢獻出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研成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么日本政府要在《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明確宣示在未來的50年里應力爭使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達到30人程度這一數字目標了;而且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日本政府要強調加強地球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和傳染病的預防問題、能源和糧食危機等問題的研究和國際間的合作了。顯然,無論是從事地球規模的科研課題研究,還是培養牛頓、萊布尼茲、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巨匠,日本都有必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總而言之,對日本來說,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學技術創新,既是國際社會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日本才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加強調提升科學技術創新的能力、特別是創造性的基礎研究的能力。

三、日本的啟示

通過上述考察,結合思考我國的科技創新問題,我們形成了如下幾點認識∶

1,雖然中日兩國都強調要重視科技創新問題,但是兩國在提出這一口號時所處的經濟環境是不同的。由于日本已很難依靠加大勞動量和資本的投入來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它不得不集中主要精力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一點上大作文章。換言之,對日本來說,強化科技創新、促進技術進步已與改善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一起成了推動經濟再次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引擎。與日本相比,我國的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當前,我國的人力資源供應充沛、居民儲蓄存款總量持續走高、外國投資大量涌入。因此,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依靠加大勞動量和資本的供給來推動經濟增長的空間還很大。

還有,盡管我國的失業率情況也相當嚴重,但是我國不存在產業的空洞化問題。相反,跨國企業正在爭先恐后地紛紛進駐我國。因此,我國解決失業率問題的途徑還很多,既可以利用孵化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方式來增加雇傭,又可以利用國際分工、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方式來提高就業率。

總之,雖然我國同樣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其緊迫程度與日本不同。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追隨別人。

2,雖然日本很難再繼續享受技術后進國的利益、但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仍有一段技術距離,因此我國完成可以象日本過去那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來實現技術跨越。日本今天之所以強調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致力由"模仿和追隨的文明開化時代"邁向"注重創新和領先的文明開拓時代",是因為日本的整體技術水準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并不是因為技術引進完全失效之故。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的我國,如果能有效利用技術后進國的優勢,積極引進、消化、吸收、改良西方的生產技術,在短期內迅速縮短同西方的技術差距是完全可能的。的確,在大競爭的時代,任何一個居于優勢的國家都不會將真正的先進技術拿出來轉讓,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片面地認為只有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特別是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力度,才能擺脫西方的羈絆、迎頭趕上西方。石油危機前的日本的歷史表明∶對于后發達國家來講,技術引進、技術模仿有時比技術創新更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3,雖然基礎研究的成果能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并能促進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但是基礎研究的突破并不一定能導致技術開發的成功,因此基礎研究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很有限的。如眾所知,技術創新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線形模式(LinearModel),另一種是鏈形模式(Chain LinkedModel)。線形模式給人的印象是技術創新起始于科學發現,然后經過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等階段,最終得以實現。也就是說整個創新過程是單向直線型的。對此,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羅森伯格(N.Rosenberg)教授等人提出了異議。非線形模式的主張者們認為技術創新肇始于市場需求,有了市場需求才有開發,開發過程包含著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等若干階段,為了解決各個階段的技術問題,人們才求助于科學研究。顯然,如根據線形模式,則基礎研究才是最為根本的;若根據鏈形模式則基礎研究遠不如產品開發、工藝開發來得迫切。前已述及,日本戰后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然而日本的經濟卻獲得了高速增長。如就此而言,鏈形科技創新模式更符合實際。

當今世界各國為什么特別重視高技術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全球化及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當代世界經濟日益知識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絡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經濟融合成以全球為一體的"網絡經濟"

網絡的發展使資本可以靈活地在世界范圍流動,世界成為"地球村"

這就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極好的物質基礎

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至今尚無統一定義

比較通用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也可以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的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各個領域所發生的一體化趨勢

因此,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在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向

世界銀行最近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和地方化是21世紀發展潮流"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加速進行

從當前的情況看,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統一大市場加速形成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要求是:要在世界范圍內使各種資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分配與使用

因此,它要求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在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用商品的網絡,金融的網絡將世界各國越來越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加大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已達135個,全球貿易的90%以上是在這些成員之間進行的,其二是跨國直接投資已成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跨國直接投資已從1995年的3150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約4400億美元,其中1300多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就擁有20000億美元的海外銷售額和600萬名外國雇員

跨國公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提供的數字,目前全世界的4.4萬家跨國公司通過其28萬家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已滲透到各國和各地區的各個產業領域和部門

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1/3以上,占有跨國直接投資的70%、世界貿易的2/3以及70%以上的專利,加上其他技術轉讓,形成了跨越國界的從資源配置、生產到流通、消費的多層次和多種形式的交織和融合,全球經濟正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分工格局和有機整體

三是股市交易額高、流速加快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國際貨幣體系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匯率、利率等波動性增強,增加了國際間資本與商品流動的風險

四是經濟風險或金融風險的對應手段也相應有所發展

在30年代,在凱恩斯《通論》出版時期以及隨后的40-50年代,一國的經濟波動,主要靠本國的宏觀經濟管理來平息

但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僅靠本國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已不足以維護經濟穩定和對付金融風險,而需要各有關國家在防范、遏制經濟和金融"風險"方面進行國際經濟合作(政策協調、相互支援或集體干預)

為了防范風險,金融市場不斷地實行金融創新

金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