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貴州對外貿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以下(求貴州省“十一五”工業發展目標)

时间:2024-05-20 09:33:17 编辑: 来源:

業法人營業執照》; (2)注冊資本(金)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注冊在中西部地區的內資企業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 (3)已辦理稅務登記,依法納稅; (4)法定代表人在3年內未曾擔任過被撤銷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2、要求提交的材料(1)書面申請; (2)《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3)《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4)《組織機構代碼證書》復印件; (5)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復印件; (6)證明其符合申請外貿流通經營資格條件的其它材料。(二)生產企業申請自營進出口資格的條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1、條件(1)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 (2)注冊資本(金)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 (3)已辦理稅務登記,依法納稅; (4)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在3年內未曾擔任過被撤銷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2、需要提交的材料(1)書面申請; (2)《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3)《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4)《組織機構代碼證書》復印件; (5)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的身份證復印件; (6)非法人企業需提供會計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復印件; (7)證明其符合申請自營進出口資格條件的其它材料。五、辦理內資企業進出口經營資格的核準和登記,應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進行。(一)企業申請進出口經營資格,到注冊地所在地區的受權管理機關辦理。企業應通過商務部政府網站(買粉絲.mof買粉絲.買粉絲.買粉絲)或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買粉絲.ec.買粉絲.買粉絲)提交電子申請并向授權管理機關提交書面申請材料。企業提交的電子申請和書面申報材料齊備無誤后,授權管理機關予以受理,并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核準、登記與否的決定。對準予核準、登記的,授權管理機關應在此期間內通過商務部的“進出口經營資格管理系統”向企業頒發《資格證書》; 不準予核準、登記的,應在此期間內書面向企業告知理由。(二)辦理進出口經營資格核準登記后,授權管理機關應將企業提交的書面申請材料連同《資格證書》復印件存檔。(三)企業憑《資格證書》到工商、海關、質檢、外匯、稅務等部門辦理開展進出口業務所需的有關手續。六、本通知自2003年9月1日起實施。凡與本通知不符的規定,自本通知實施之日起廢止。各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西藏自治區、蘇州工業園區、江蘇省私營外貿企業創業園區原由當地自行審核或登記內資進出口企業的經營地域限制自本通知實施之日起取消。特此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二○○三年七月三十日

如果資料齊全,一兩個星期就可辦出來(各地不一樣的,打電話問當地商務廳)

歷代制茶的特色是什么?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模,制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春秋戰國后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歷史上曾發生幾次大規模戰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制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之一.其后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說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于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敘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于史冊.及至晉后,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后,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溫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里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云霧.黃山毛峰.以及天臺華頂.雁蕩毛峰.天日云霧.天目云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采制.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唐朝一統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于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峰,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布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后,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布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制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采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制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制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制茶的發展,首先反映在茶葉制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采用了曬青,并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后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來自中國茶酒信息網

清末,中國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達,全中國共有十六省(區).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占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占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資料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身為華人您覺得自傲吧!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后,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