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青島新型國際貿易綜合服務有限公司(青島高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樣?)

时间:2024-04-28 05:20:44 编辑: 来源:

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大關,達到1.87億噸,列中國第五位。其中,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進口原油吞吐量238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外貿吞吐量1.4億噸,列中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600萬標準箱,達到631萬標準箱,列中國第三位,繼續保持世界15強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國第一位。

青島航空運輸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萬人次,增長15.43%;航空貨郵吞吐量12.3萬噸,增長18.1 %。已開通直航東京、大阪、福岡、漢城、釜山、大邱、巴黎(經上海)、歐洲7國(經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門等19條國際(地區)客貨航線,法蘭克福航班即將開通。開通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50個主要城市的航線,每周610個航班。

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迄今為止,青島市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西流、夏雙、濰萊、同三、青銀、206國道、前灣港疏港等9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25公里,占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六十分之一,占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島市高速公路數量、長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占比重等指標均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并已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濱海公路是青島交通體系的主骨架之一,該工程北起青島即墨市豐城栲栳大壩東端,經即墨市、嶗山區、市南區、黃島區、膠南市,止于膠南市泊里鎮柳樹底村附近的204國道處。濱海公路總里程約1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7億元,工期2年,計劃2006年底建成通車。

青島郵電通信業務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02 億元,增長 32.4 %。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聯網用戶累計達84.3 萬戶,增長27.7 %,使用時長達到275.6億分鐘。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20.16萬門,增長6.28 %;市話用戶達到 227.48 萬戶,移動電話發展到 383.64 萬戶。

\

旅游與觀光

青島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海外游客入出中國的主要口岸。

青島三面環海、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加上特殊的歷史積淀,使青島早在20世紀初期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嶗山,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景,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多國建筑,濃縮近現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現代化的度假、會展條件,使青島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擁的城市,成為中國最優美的海濱風景帶和海內外著名的度假、休閑、觀光、商務、會展目的地。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

掩映于秀麗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承載著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歐式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海灣、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筑有原德國總督官邸、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筑,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和海濱步行道,攝影留念,立下他們的“海誓山盟”,留下他們浪漫溫馨的蜜月回味。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

東部新城區是青島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島市市級機關大樓,新城區的標志性建筑——五月的風,以及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都在這片區域。橫貫東西的旅游觀光的濱海步行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串起匯泉廣場、中華文明雕塑一條街、五四廣場、音樂廣場、雕塑園等一系列景點,構筑成一幅美麗的海濱都市旅游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

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以及已經開工建設的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游艇帆船俱樂部等項目,使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成為集觀光、度假、節會、體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

嶗山國家風景區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由9個風景游覽區、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為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是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

嶗山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曾是中國道教重要傳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是“天然雕塑公園”;林木蒼郁,生機盎然,不乏古樹名花;物產資源豐富,礦泉水、海底玉等聞名海內外。

青島近郊旅游資源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瑯琊臺,古臺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臺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2005年,青島接待海外旅游人數 68.44 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 4.15 億美元;國內旅游人數 2449.03 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 222.6 億元;旅游業總收入為256.6 億元。

生活與環境

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青島新區已經成為青島的政治、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舊居已經被環境幽雅的居民小區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代替。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貌保護城市,青島秉承“打造優美環境,構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造就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個性突出、山海優美、環境整潔、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人居環境。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并相繼獲得聯合國和國家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青島已經成為最適宜人類創業、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鄉居民收支持續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 元,增長 16.5 %;人均消費性支出9883 元,增長 9.8 %,恩格爾系數 37.6 %。農民人均純收入 5806 元,增長 14.3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3737 元,增長 11.4 %。社會職工平均工資15616 元,增長 16.1 %。城市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 22.96 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9.54 平方米。

青島紡織業歷史的由來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僅棉紡廠紗錠規模就近50萬枚)

青島紡織業發端于1902年,是青島市的母親工業和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

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青島紡織為推動青島的城市化進程、哺育島城的工商業以及推動全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青島市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培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

十九世紀末,青島曾有過不成規模的紡織手工作坊和染坊。

1902年,德國和我國合資企業“德華繅絲廠”的創立以及1916年至1936年間陸續建立的8個日資紗廠,逐步使青島的機器動力紡織形成規模,成為我國最早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在武力侵占青島的同時,加劇了對青島經濟的侵略和掠奪,掠奪手段由商品輸出發展為資本輸出,投資重點放在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紡織工業上,僅1916年至1926年10年間,就先后在膠濟鐵路青島四方站至滄口站沿線建立了內外棉紗廠(國棉二廠前身)、大康紗廠(國棉一廠前身)、寶來紗廠(國棉九廠前身)、富士紗廠(第二毛紡織廠前身)、隆興紗廠(國棉三廠前身)、鐘淵紗廠(國棉六廠前身)等大型紗廠以及鈴木絲廠(青島印染廠前身)。

1935至1936年兩年間,又在滄口建起“上海紡績株式會社青島分工場”(國棉五廠前身)、“豐田紗廠第一廠”(國棉四廠前身)。

這么大規模而且速度這么快的資本掠奪在世界紡織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青島9個紗廠的工人已達33300多人,成為青島產業工人的核心力量。

青島紡織工人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榨,最終他們以產業工人的主體身份登上青島工人運動的舞臺。

其間,青島各紗廠工人除以消極怠工、破壞設備等手段進行反抗和斗爭外,還多次舉行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同盟大 *** (僅1925年就連續舉行過3次反日同盟大 *** )。

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介石)抗日的愛國行動。

聲討 *** 軍隊勾結帝國主義進攻圍剿革命根據地。

支持紅軍和蘇維埃政權等。

青島紡織工人在斗爭中表現出的強烈愛國精神、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精神,帶動了青島產業工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斗爭,成為青島產業工人的主力軍。

青島紡織行政管理機構的變更

1946年1月2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成立。

該公司是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背景下,由國民 *** 財政院院長宋子文提議而建。

經過緊張的籌備,1月13日,出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總經理的范澄川調集70余人由重慶飛抵青島,在茌平路1號(現館陶路3號)組建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

1月25日,接管大康、內外棉、隆興、豐田、上海、公大、寶來、富士、同興9個日資紗廠,并分別改名為中紡第一至九棉紡織廠。

共有紗錠443504枚、線錠58848枚、布機6830臺,除生產民用棉紡織品外,還擔負“軍工”任務,生產軍布軍紗。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紡青島分公司。

此時,青島紡織業僅國營企業就擁有紗錠389074枚、線錠40216枚、織布機8064臺,規模居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

為恢復戰后經濟、建設新中國,青島紡織企業在廣大工人的努力下,僅用10多天時間就全部恢復了生產。

1951年,中紡公司青島分公司更名為華東紡織管理局青島分局,以“中紡”命名的各棉紡織廠也隨之改稱國營青島第一至第八棉紡織廠,印染廠和針織廠亦改稱國營青島印染廠和國營青島針織廠。

此時,青島分局所屬國營企業19家、私營480家,擁有紗錠41.8萬枚、布機13131臺。

1953年,青島紡織管理局成立。

到1957年,轄有棉紡織企業9家、棉織廠32家、印染企業15家、針織復制廠9家。

年總產值5.4億元,年利潤6369萬元,稅金4818萬元。

1958年12月,山東省紡織工業廳成立,青島紡織管理局與青島市染織局合并為青島市紡織工業局。

1962年3月,青島市紡織工業局和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