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3年做糧食貿易能賺錢嗎(現在玉米上漲,是豬多了,還是糧缺了?)

时间:2024-06-02 05:58:52 编辑: 来源:

不同的重要經濟概念者來說,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是可以從證券買賣的對象、付款的方式、持有股票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為安全收益或預期風險收益等特征來加以劃分。但是,投資與投機在概念和實際運作中粘合的是如此密切,難以區分,以至于被許多傷透腦筋的市場人士干脆定論為:“投資是一種成功的投機,而投機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將兩者合二為一,視作只是同一種行為的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說法而已。格雷厄姆不贊成上述膚淺的認識。通過大量的市場分析和理論研究,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將投資與投機等同為一的觀念并不足取,因為持之者只是從兩者活動的最終結果來對其加以界定,而不是在全面地分析其基本特征后加以定義。他明確地指出,“投資”與“投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范疇,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本質上的差別。這種差別,并不是完全表現在諸如購買的對象是債券或是股票,采取的方式是現金交易還是保證金交易,持有的股票時間是長期或是短期,投資的目的是實現安全性收益或是風險性收益等表象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持有上述的評判標準本身都是難以確定的、并且總是處于變化狀態下或捉摸不定的。所以,上述的差別并沒有觸及到兩者本質上的特征,不能作為確切定義的依據。例如,人們曾固執地認為債券是一種極為安全的投資對象而股票卻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因此,購買債券便是投資而購買股票則就理應屬于投機。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債券都是投資的對象。如果一種債券沒有安全的內在價值,購買其無疑就等同于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投機,并且是一次危險極大的投機;而如果一只具有安全性的股票,對其操作就是一次投資,而且是一次具有安全保障的、能夠得到有效回報的投資。再比如,用現金足額購買股票也不能被視作為是投資,因為大多數最具投機性的股票正是被要求使用現金足額購買的,等等。總之,“購買股票可以是投資,使用保證金交易可以是投資,而懷著快速獲得利潤的目的進行的操作也可以是投資”。那么,究竟“投資”與“投機”的確切定義何在呢?在格雷厄姆看來,投資的確切定義應該蘊含著三個彼此關聯、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首先,投資必須是建立在“詳盡分析”基礎之上。所謂詳盡分析,即是指通過以既定的安全和價值標準對投資對象進行的研究工作。其次,投資應該具有“安全性”的保障。當然,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始終充滿著和伴隨著各種風險,從來也沒有絕對的安全。但經過詳盡分析以后被選定的投資對象應該具有投資的“內在價值”,應該存在著相對安全的價值空間,而這正是保障其在通常和可能的情況下沒有較大的風險,也是其可以避免意外損失的安全體現。第三,投資的結果是必須能夠得到“滿意的回報”。這種令具有理性的投資者滿意的回報,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即不僅包括了利息和股息,而且也包括了資本增值和利潤。由此,格雷厄姆得出的定義是:“投資是指經過詳盡分析后,本金安全且有滿意回報的操作”。相反,與之不合的就是投機。 “投資”與“投機”都是證券市場交易活動的一種基本活動形式,兩者之間的最基本的區別或核心,就在于能否獲得安全性的收入。格雷厄姆關于投資的定義與眾不同的是,他著重指出“投資”所特意強調的這種安全的保障不能建之于市場虛假的信息、毫無根據的臆斷、內部小道消息的傳播甚或十足的賭性之上;“投資”的安全性必須取決于投資對象是否具備真正的內在價值或存在一個價值變化的空間,而要確切地把握這一關鍵之處或達到“邊際安全”,只有通過利用客觀的標準對所能夠掌握的信息進行詳盡分析。格雷厄姆認為,反思1929年前美國股票市場的過熱和隨之而來的大崩潰,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與投資者不能正確區分投資與投機的概念,將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投資操作缺乏理性指導,最終不僅導致投資者金錢上的重大損失,而且實際上也促成了市場的整體崩潰。由此,汲取歷史的教益,真正認識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差別,對于投資者樹立科學、理性、安全、有效的投資理念,就至關重要。

怎樣避免犯新手出現的錯誤?

熟能生巧。但是,很遺憾我們練習的機會并不多。

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一生要用60到70年的時間來理財。聽上去時間可真不短,而且事實上我們的確有足夠多的機會熟練掌握我們經常做的事情,比如支付賬單和平衡支出等等。

但是,在許多重要的財務決策問題上,我們就鮮有機會提高自己的水平了,或者根本毫無機會可言。恐怕這種情況通常也會反映在你理財的收益上。

一生只有一次

以應該什么時候從聯邦社會保障機構申請退休金的問題為例。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統計,對65歲及65歲以上的老人來說,社會保障金是其日常開銷最重要的來源,占他們總收入的39%。

覺得自己能活到82或83歲以上么?那樣的話,你最好等到65或66歲的時候再領退休金,這樣每月拿到的金額多一些。但事實上,很多老人自己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從62歲就開始領退休金了,結果以后每月領的錢就少一些了。

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犯錯可能并不奇怪。畢竟,我們沒有任何經驗。相反,我們一生只做一次這類決定,而且通常是基于道聽途說和本能的反應。

社會保障機構的退休金是我們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而我們的住房則通常是我們最大的財產。但很不幸,和退休金問題一樣,在房地產問題上,我們大多數人也是毫無經驗。在一生當中,我們可能會買四、五次房子。其結果就是,我們在評估房地產、挑選合適的抵押貸款以及與房地產經紀商和住房檢測人員打交道等方面,缺乏豐富的經驗。這樣一來,犯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從不回顧以前的決定

缺乏經驗的現象在其他重要的投資決定上也司空見慣,比如對于雇主的401(k)或403(b)計劃應該投入多少錢?自己的投資組合中,股票和債券應該是怎樣的比例?什么時候開始提取退休儲蓄?等等。

固然,我們可以不斷地修改我們的決定,但在現實中,我們通常在做出決定后就放任自流。舉例來說,在確定了401(k)計劃的投入比例和選定了要購買的共同基金后,雇員們幾乎不會再重新考察這些決定,因此,他們永遠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為更有經驗的投資者。

茱莉?阿格紐(Julie Agnew)是位于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的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金融學教授。她表示,在她考察的一項大型投資計劃中,65%的參與者在她進行研究的4年中沒有從事任何交易。這是一種慣性作用的明顯標志。

在選擇基金經理的時候,也值得好好考慮一下經驗的問題。我對那些聲稱能夠超過股市平均回報水平的基金經理總是心存懷疑。

當他們基于一兩個投資決定就如此聲稱的話,我的疑心就更大了。比如說,一個市場投機者能夠通過在股市下跌前賣出股票,然后再在市場底部時買進的方式大賺一筆。但僅憑借兩個決定就大發橫財,這實在是運氣使然。與此相反,如果一個基金經理通過選股獲得了較高的長期收益,那么我的疑心就沒有那么大了。為什么?因為要想獲得較高的基金收益,基金經理可能要選上百只賺錢的股票,這表明仍然是投資技巧在發揮作用。

顧問“顧而不問”

鑒于我們缺乏金融專業知識,雇一個經紀商或者財務顧問看上去是個聰明的舉動。但是,正由于我們缺乏專業知識,我們會遇到一些麻煩。

最后,即便我們找到了一個好的財務顧問,我們也無法在一些真正關鍵的問題上得到很多幫助,比如什么時候申請社保退休金?怎樣處理下一次房屋買賣的問題?的確,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由于華爾街沒有直接的金融風險在里面,所以在這方面我們看不到很多好的研究報告。變聰明起來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因此,50歲以上的人通常是聰明的投資者。他們對容忍風險和市場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使得他們更有毅力堅守正確的投資,也更有智慧躲避錯誤投資的陷阱。

當然,到那時,他們能利用自己的睿智的時間就很少了。我們怎么樣才能讓那時的智慧提前到來?嘗試通過與家人、朋友和同事聊天來提高見識。

但是,不要問他們的成功經驗。人們通常會吹噓自認為聰明的決定,但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你往往會發現那不過是些平庸之見。相反,你應該問問他們犯過哪些錯誤。如果有人愿意承認自己犯過錯誤,那么錯誤很可能會成為寶貴的經驗。毋庸置疑,我也認為廣泛閱讀會有所幫助。人們經常讓我推薦一些書。盡管我自己寫過幾本書,我并不認為坐下來嘗試消化60,000字的大部頭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

當你有空的時候,不妨翻翻個人理財雜志、投資通訊、金融網站和地方報紙的商務版。你看到的東西可能至少一半是垃圾,但如果你持之以恒,最終會成為一個博學的投資者。你將通過吸取別人的教訓來提高,而無需自己付出高昂的代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