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網紅墻怎么布置(客廳不放電視,可以怎么設計布置?)

时间:2024-06-03 06:20:22 编辑: 来源:

利于大量預制,保證建筑群的統一協調。特別是標準程度的提高,對加快工程進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單體建筑方面,清朝除對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繕外,并未有其獨到的發展;1840年后,隨著國門被西方侵略者洞開,期間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體而言,大多華而不實、夸浮之風盛行,未能得其要義,故最終也隨著洋務運動的告終而一同被掩埋在歷史的車輪中。

二、中國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一)以木構架為房屋的主要結構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點就是以木構架建造,木構架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頂的荷載。其主要形式有二種樣式:

1、梁柱式:此種建筑在我國使用非常廣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點為:灰土夯實,在柱頂石上立柱,室內最高柱名為中柱,次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頂橫向間架設大梁,俗稱“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疊搭設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間用“瓜柱”連接,局部梁下還配有隨梁枋。柱縱間在梁上架設檁,一般自上而下順序為:脊檁-上金檁-下金檁-檐檁;檁下有枋,并設擋板連接,再在檁上搭掾。該結構的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空間相對靈活;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其具體構造見圖2-1:

2、穿逗式:該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國東南、華南及西南地區建造。其主要特征與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檁的方式不同,而是將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檁;另用穿枋直接穿過各柱,使其成為一體;檁上搭掾與梁柱式相同。優點是用料較小,整體剛性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其具體構造見圖2-2,此外,還有密梁平頂式構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現了承重墻,頂為平掾,內部也柱、梁、檁構造。該建筑主要出現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區,由于上述地區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頂。

(二)外觀分為三段

中國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即:臺基、屋身、屋頂。

1、臺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與商周時期的臺榭類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為主,改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顯示出建筑物的宏偉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建筑物臺基的高度代表著建筑物本身的等級及其主人的階層、身份和社會地位。還有須彌座臺基,它是由佛座演變而來,一般用在高級的建筑,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臺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臺明”,臺明的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結構、柱間結構和臺邊結構。柱下結構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間結構為攔土;柱上結構為柱頂石。

2、屋身:該部分主要由柱、板墻及門窗組成,并其上部設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

3、屋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屋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在極大地豐富建筑物的整體造型的同時,大體積的屋頂也可將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結構形式為兩坡頂和四坡頂,并輔以單檐雙檐之分。中國古建屋頂主要有五種形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及攢尖。

(1)廡殿、歇山

廡殿屬四坡屋頂,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般用于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單檐,特別隆重的用重檐。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稱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條角脊。

歇山是四坡與兩坡重合屋頂,其等級僅次于廡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它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在宮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園林中,又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門城樓屋頂即屬于重檐歇山樣式。

2)懸山、硬山

懸山是兩坡頂的一種,也是我國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無正脊的卷棚,山墻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墻。

硬山也是兩坡頂的一種,但屋面不懸出于山墻之外。山墻大多用磚石承重墻并高出屋面,墻頭有各種形式。此種樣式以中國南方居多。

(3)攢尖

攢尖多用于面積不太大的建筑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和在頂部,最后再加頂。

(三)斗栱為重要建筑構造

斗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組成,下部還有坐斗及翹(圖2-8)。其作用為:

1、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栱傳遞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又是建筑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

3、作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

(四)以間為單位,模數制的設計方法。

中國古代建筑的兩道屋架之間的空間稱之為一間,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計算單位。建屋時,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按所規定的材的等級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適當、構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從而也就達到了模數制,從而即便是沒有圖紙也能組織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體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為南北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這種嚴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三、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類型

(一)宮殿

中國自古以來均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建筑,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筑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之典范。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后有乾清、坤寧、交泰三宮,這種布局為傳統的“前朝后寢”式布局。紫禁城內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從,以配殿襯托主殿。整座宮城正是以建筑形象體現了皇家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

(二)民宅

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民宅大多無臺榭,屋頂也僅有懸山及硬山兩種。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間為堂,東西間及耳房為居室,以東間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軸線上院為上;也是按傳統禮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筑

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筑以佛教為主要,僅洛陽一帶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國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數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建造的。其主體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組成,采取中軸線對稱布局,中心為三層臺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環繞圍墻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東、南、西三面中央開門,門上都建有門樓。院北是較簡單的烏頭門。僧舍等附屬建筑在主體建筑的后面和西側。寺墻四角建角樓,墻上有短椽并蓋瓦,墻外挖壕溝環繞,栽種槐樹。此外,道家建筑的白云觀及青羊宮,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四)陵墓

因為中國古代磚石結構建筑主要就是體現在陵墓建設之上,故對其加以敘述。依據中國傳統思想,木屬陽、故造陽宅,石屬陰、繼而造陰宅。中國古代帝王有這“視死如視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據考證,墓室最早為楚國所用,西漢時期得以發展,但仍以木制為主,其名為“黃腸題湊”。東漢時期出現了石砌墓室,墓頂發展經平梁頂、拱門頂至東漢末期已發展為蒼穹頂。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樓及墓室內的門梁柱,也是以磚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導地位,在門梁柱及屋頂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見,我國工匠對磚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較高水平的。

四、中國古代房建發展的幾點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聲,凡事有利則有弊,中國古建雖歷經千年傳承但也存在多數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觀念及皇權的高度集中制,對中國古代的房建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規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從而使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兩朝雖設立工部總管國內建造,但始終未能將其形成一門學科,建造之事僅局限在工匠之間,且好的建筑技術不是禁存于大內,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狹之中,從而對古代房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3、受封建觀念及其他因素影響導致磚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導作用,從而使中國古代房建失去了質變的契機。

4、中國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頻繁,且又經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的兩次大分裂,對古代建筑造成了極大的損壞。而戰爭的勝利者往往對前朝遺物進行大肆焚毀,

這是中國古建多數不能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筑遺址、漢代禮制建筑、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結構,后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后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后逐步發展成櫨斗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的復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于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梁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梁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后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于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筑,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梁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