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紹興市百越盛貿易有限公司待遇(深圳的歷史來由?)

时间:2024-05-19 05:34:32 编辑: 来源:

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于深圳市東部。該區于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

與今日的經濟特區深圳相比,舊時的深圳只是一個人煙稀少的 邊陲小鎮 那時的房屋結構形式基本上只有兩種,即縱向式屋和大齊頭屋。本地人(講粵語的人)的住房,多為縱向式,入大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越過天井是正廳,廳后是臥室,臥室有樓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廳一房。前者稱縱向式“二進”,后者稱“三進”。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黃泥、沙、石灰)砌墻,房頂光線極暗。客家人的住房,多為大齊頭式,一進門為廳,兩邊為廂房,用作臥室及廚房,以靠墻開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線不足,建筑材料與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區,有一種被建筑學界稱為漢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圍屋。圍屋一般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墻,四角有樓閣,圍墻和樓閣下有槍眼。圍內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萬世居,坑梓的龍田世居,龍崗的羅瑞合等都是寶安比較有名的客家圍屋,其中以雙層復合結構,九天十八井的大萬世居最為顯著,是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漁民一般都以船為家,船小人多者,則在沿海較高處搭茅棚棲身。建材以竹木為框架,茅草作墻和房頂,只能勉強遮蔽風雨,常受臺風摧毀。

改革開放以后,傳統的房屋結構 被淘汰,農村的房屋全都蓋成二三層以上,樣式別致,色彩絢麗,空氣流通,采光良好,還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園。城區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層以上的樓宇,內設若干單元套房(二房一廳)、三房二廳、四房一廳),舊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國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織自染的“十丈烏”,結實耐用,顏色多為黑、青、暗紅色。服式為唐朝裝便服。男上衣開胸,七紐四袋或五紐二袋。女上衣右邊開紐大襟。男女褲一樣,闊褲頭,寬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教師、學生及機關工作人員、城鎮部分居民穿中山裝、西裝和襯衫西褲,少數女教師和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后,逐漸過渡為中山裝,青年穿青年裝,但老農民并無多大改變。布料以棉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80年代后盛行西裝和多種裝式。

清未男子小梳辮 民國初年剪辮,剃光頭腦,繼而逐漸采用平頂或圓頂發型,后來流行西式發型。女子從小裹腳,梳辮。民國初年禁止纏小足,少女梳辮,已婚婦女梳髻。建國后,男子仍流行西式發型,再加頭臘。女子盛行齊眉發,梳短辮。80年代后,部分男女喜歡燙發,女子還有波浪、流云、菊花等發型。

在裝飾方面 舊時的深圳居民穿著多樸素,隨俗而變。女子頭帕、圍裙、客家婦女涼帽頗有特色。頭帕俗語稱“冬裙”或“包頭仔”,長三尺,闊一尺的黑色細布,邊緣繡有白色花紋。綴以系帶,未婚女子白色繡系帶,已婚少婦紅色繡花系帶,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婦女喜歡在上衣外加一條素色的圍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帶,已婚婦女用青色或紅色裙帶。而布吉一帶,未婚女子用紅色圍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圍裙。涼帽以竹篾編織成扁平圓形,頭頂是空的帽框,邊緣飾以黑色帽裙。系帶婦女自己編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帶,已婚少婦用紅色系帶,中年以上婦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建國前,人們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國后,鞋的種類多樣,有布鞋、皮鞋、橡膠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門牌號,傳統的木屐幾乎絕跡。

此外,在建國前,婦女頭上梳髻,飾以釵、簪、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客家婦女婚后喜歡穿戴銀質耳環、手鐲。老年婦女戴有刻上“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鎖。建國后,婦女戴首飾減少,六七十年代幾乎絕跡,但男女帶手表逐漸增加。80年代后,婦女又興起戴耳環、戒指、項鏈之風,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顧鵬城歷史,古代的內地移民曾來到這里創造了鵬城的古代文明,而現代的內地移民又來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輝煌。由此看來,新的深圳應該是舊的深圳的延續和創新,歷史是不能忘懷的,民族文化的創新終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