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網紅打卡標語墻社會(1969年的陽朔老糖廠變身藝文新空間,糖舍是怎樣進化的)

时间:2024-05-17 21:52:32 编辑: 来源:

民謠之夜”

平安夜和圣誕夜,民謠音樂人陳斐“流浪”到糖舍,連演了兩場“篝火民謠之夜”,拉著貝斯和鼓手,他唱起了《沾青》《琥珀》《白馬》……

身前是藍色的泳池,身后是幽靜的漓江、漫天的煙花,旁邊是燒得正旺的篝火,觀眾或是圍著篝火烤地瓜,或是跳著熱烈的竹竿舞……在國內外開過那么多場音樂會,陳斐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有煙火氣的演出場景,雖然手都被凍僵了,他還是忍不住感慨,“環境太美,太好玩了!”

“入木火塘”

歷史 悠久的火塘文化遍布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不僅可以圍爐取暖,還會用來祭祀神明、祈求安泰。跨年夜,建筑師郭廖輝為糖舍量身定制的裝置“入木火塘”,在迎風而立兩個月后,燃起熊熊烈火,人們在炙熱的火焰中,告別2020年,邁入2021年。

“這是一個臨時的建筑,但我不希望做成禮品盒一樣精致,還是要能和周邊的環境產生聯系。”郭廖輝最終設計出一個輕盈、抽象、充滿骨骼感的火塘裝置:上下疊加的三組木方構成了垂直向骨骼;三組黑色麻布的“裙擺”遮擋住了主體結構,遠望像杉樹,像縮小的屋頂,又像過大的雨傘;三層屋頂提供了一個庇護的空間,人們可以躲進木結構下方的空間,圍著篝火席地而坐。

“一個裝置對于一個場所,就像一個建筑對于一個城市。”看完“入木火塘”,建筑師董功感慨裝置的重要性。

“不同視野、不同角色的人,因為藝術聚集到這樣一方有沉淀的土地上,從各自的藝術視角挖掘這個場地的特質,是有意義的。”郭廖輝這樣評價“糖火藝文祭”。而在跑遍了歐洲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后,馮建國感慨,藝術的生命力最是持久,只有藝術能代代相傳,滋養后人的精神世界,這也是“糖火藝文祭”的意義所在。

雖然還在摸索階段,楊曉東已經決定,將“糖火藝文祭”固定下來,每年10月到12月舉辦,打造成一個“在地性”的藝術節,“許多人來陽朔看山水,看完山水,也可以來糖舍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展覽。”

如今,越來越多音樂人在南方巡演時,會把糖舍列為其中一站,糖舍日常的演出也已經排到2021年6月。

糖舍甚至還有藝術家的“駐留計劃”:藝術家來了,有靈感就創作,沒有靈感,也不會強迫。音樂、舞蹈、聲音、裝置、多媒體……楊曉東對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排斥、都很包容,“這里有山、有水、有老建筑,可以取材的東西很多。”

就像劉佳玉,她的投影藝術是即時的,轉瞬即逝,也沒法收藏,楊曉東請她來時,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有靈感,會不會有創作成果。結果,她做出了“逆流而上”,彈眼落睛,“一千個人里面能有一個回饋,對我來說都是驚喜。”

在山水與建筑之中,糖舍正在用有趣的藝文活動,活化當地人的生活。

校對:丁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