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網織紅細胞計數2.1正常嗎(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高于參考值)

时间:2024-06-07 06:17:12 编辑: 来源:

乳酸脫氫酶和血清鈣的各項指標正確、準確、精確的融合為一體,并能夠高靈敏度、全方位的顯示人體機體活動變化的信號,匯合形成綜合的判斷參數,這就需要選擇既能凸顯單項指標的特性,又具有各項目之間符合規律的融合性的參數,與就是上文中所說的單項平衡點和綜合項目的平衡點。

單項平衡點可以顯示機體某個方面的 健康 狀況與其它單項之間存在的問題,全項平衡點可以顯示人體整體的 健康 水平,并可以鑒別某個單項可能出現檢測數據的技術性誤差。技術性誤差有系統誤差包括方法誤差、儀器誤差、試劑誤差和操作誤差和偶然誤差,這些甚至測試者也沒有覺察到的誤差,通過單項平衡點和綜合平衡點數值變化的邏輯關系可以予以鑒別。(所以查看血常規的各項指標的同時,也要分析其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以判斷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利用單項和全項平衡點的設定,其作用為:一、在人體沒有感覺但是身體已經存在的障礙進行早期,就可以數據的形式表達人體已經出現的問題,并可以數值的方式描述問題的程度,也就是在無癥狀的亞 健康 早期,就可以知道亞 健康 的狀況,達到預防的警示作用。許多感覺良好的人為什么發現時已經的癌癥的晚期,就是忽略了平衡點的作用;二、可以進行病情程度的判斷,可以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治療效果的評估和治療質量的判斷,可以對藥物的有效性和藥物對人體正作用與副作用之間的利弊關系進行判斷權衡;三、對瀕危病人是否終止治療的判斷。當瀕危患者的細胞再生功能已經喪失,當器官衰竭的趨勢已經不可挽回,當神丹妙藥也無法激活造血器官時,上述的各項指標可以用數值顯示出來,盡管患者的體征還給親屬留有絲許的希望,此時的一切努力都是無效的,應當斷則斷,否則,只能是延長病者的折磨,加重病痛的程度,摧殘死者的尊嚴,脫不了財盡人亡的結局。

正常值的修正,提高了 健康 水平的評價標準,提前發現人體 健康 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準確判斷治療的作用和效果以及治療過程中治療副作用的發生,甄別其它儀器診斷的錯誤,促進治療質量的改進。

正常值修正是否符合其醫學價值,用事實和時間驗證。

附:修正后正常值如下:

紅細胞 450--550 10X12

血紅蛋白 135--165 G/L

紅細胞壓積 40--50 %

白細胞 5.5--6.5 10X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55--65 %

淋巴細胞百分比 32--35 %

單核細胞百分比 5.5--6.5 %

血小板 160--180萬

乳酸脫氫酶 109--160 U/L (依據原參考值109--245修改)

血清鈣 2.4--2.41mmol/L (依據原參考值2.1--2.8修改)

隨著醫學的發展進步,從政策法規、醫院規范化管理及醫學科學進展等方面要求,患者就診,醫生行醫都逐步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循證醫學要求:醫生不能單憑經驗為患者看病,每一個診斷、每一項治療都要有依據,比如胃潰瘍,以往,患者有返酸、噯氣、中上腹餐后痛基本就可以做出診斷,醫生可以根據癥狀體征開方用藥。但是現在,必須做胃鏡才能診斷,如果不做檢查,直接告訴患者你是胃潰瘍,患者也不同意,會質問醫生,你憑什么給我診斷胃潰瘍。

2.醫院規范化管理有許多對醫療質量進行考核的指標,其中一項叫藥占比,就是藥品占總費用的比例,各級醫院標準不同,但大致方向是藥品的比例不能超過檢查和治療的比例,做檢查化驗也是減少誤診率提高診斷率的有效辦法。所以有時候會出現花在檢查上的錢比用在藥上的錢多的現象,

3.醫患關系緊張,導致醫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2002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頒布實施以后,患者的維權意識增強,不斷出現投訴醫生、投訴醫院的行為,醫生為了自保,可查可不查的,一定要查,不然,一旦漏診,惹下麻煩也是苦不堪言。

所以,當下的醫療環境是患者失信于醫生,醫生放不開手腳,最后吃虧的還是患者。我們老醫生會很感慨,現在做醫生,真比我們年輕那個年代難多了。

每年鬧病去醫院,先生都叫驗血,麻煩的很,一次去,驗三回血,一個星期后,在取結果,哲騰半天,缺鐵性貧血,唉先生驗血,確診病情吧,中醫不這么認為,不驗血的,把脈,確診病,直覺吧,各有各的道吧,.

當然也可以不驗血,憑經驗,試驗性用藥,如果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沒有好呢?以前的藥白用了錢白化了不算還耽誤時間,你能做到不責怪醫生?估計你素質好,不會計較,其他人呢?如今 社會 很多人特別奇怪

貧血有幾種類型?

貧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缺鐵性貧血:由于缺乏鐵元素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致。

這種貧血癥狀多見于營養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對于女性而方,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如果不是十分嚴重的貧血,沒有必要去吃各類補品,只需要調整飲食,即可改變此類貧血的癥狀。

對于缺鐵性貧血,首先要注意飲食,就能改善此種癥狀。改善飲食就是要均衡攝取肝臟、蛋黃、谷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就要馬上補充鐵劑。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制造血紅素,所以,維他命C的攝取量也要充足。其次,應該多吃些各種新鮮的蔬菜。這是因為許多蔬菜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鐵質,如黑木耳、薺菜、黑芝麻、蓮藕粉、紫菜、發菜等。

2.出血性貧血:此種出血性貧血是指因急性大量出血所引起的,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

3.溶血性貧血:由于紅細胞受到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常伴有黃疸,又稱為“溶血性黃疸”。

4.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由于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

此種貧血是由于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所引起的。這種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紅蛋白的胞漿。其實,人體內的多種組織細胞都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系細胞。正是這種原因,嬰兒和孕婦常會出現巨幼細胞性貧血。

大家知道,這種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于缺乏葉酸、維生素B12所引起的。所以,此類患者要想改變這一癥狀,首先要補充大量的葉酸及維生素B12。如果不加應治療,到了后期很有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這樣以來,病癥就相對嚴重了。此時,不僅僅是補充葉酸、維生素B12,還要注意及時補充鐵劑。

5.惡性貧血:由于缺乏內因子的巨幼紅細胞性而造成的。

6.再生障礙性貧血:由于造血功能出現障礙所引起的貧血。

此類貧血常伴有胃酸缺乏、脊髓側柱、后柱萎縮和病程緩慢等癥狀。再生障礙性貧血(AA,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這種貧血病理變化表現為紅骨髓的脂肪化。這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繼而被脂肪所取代,若取代的數量越大,其貧血也就越嚴重。

再生障礙性貧血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這是根據起病緩急、病情輕重、骨髓破壞程度和轉歸等而劃分的。在我國經部分地區調查,每10萬人中有1.87~2.1人發病,與日本報道的發病率相近。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型與慢性型病例的比例為1∶4.6。再生障礙性貧血與中醫上“虛勞”、“虛損”及“血證”的范疇相似。在古代,此類病癥為不治之癥,經過4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實踐,對其預后已有改觀。據調查,平均死亡年齡延長,病死率下降,患病率增高。此類貧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交叉感染,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住房要通風。此外,此類貧血還要禁服合霉素、氯霉素、磺胺類、退熱止痛片等抑制骨髓的藥物。

您好,請問您有《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標準》嗎,能發我一份嗎,要WORD版本的,急,謝

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分級

B. I分級系列

a)一級

1)極重度智能損傷;

2)四肢癱肌力≤3級或三肢癱肌力≤2級;

3)頸4以上截癱,肌力≤2級;

4)重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5)面部重度毀容,同時伴有表B. 2中二級傷殘之一者;

6)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體表面積≥90%,伴有脊柱及四肢大關節活動功能基本喪失;

7)雙肘關節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8)雙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

9)雙下肢及一上肢嚴重瘢痕畸形,活動功能喪失;

10)雙眼無光感或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準者;

11)肺功能重度損傷和呼吸困難Ⅳ級,需終生依賴機械通氣;

12)雙肺或心肺聯合移植術,

13)小腸切除≥90%;

14)肝切除后原位肝移植;

15)膽道損傷原位肝移植;

16)全胰切除;

17)雙側腎切除或孤腎切除術后,用透析維持或同種腎移植術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

18)塵肺Ⅲ期伴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癥[po2<5.3 kPa(40 mmHg)];

19)其他職業性肺部疾患,伴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癥〔PO2<5.3 kPa(40 mmHg)];

20)放射性肺炎后,兩葉以上肺纖維化伴重度低氧血癥〔po2<5.3 kPa(40 mmHg)];

21)職業性肺癌伴肺功能重度損傷;

22)職業性肝血管肉瘤,重度肝功能損害;

23)肝硬化伴食道靜脈破裂出血,肝功能重度損害;

24)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內生肌酐清除率持續< 10 mL/min,或血漿肌酐水平持續>707 }imal/L(8 mg/dL)。

注:PO2中的2是下角

b)二級

1)重度智能損傷;

2)三肢癱肌力3級;

3)偏癱肌力≤2級;

4)截癱肌力≤2級;

5)雙手全肌癱肌力≤3級;

6)完全感覺性或混合性失語;

7)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體表面積≥80%,伴有四肢大關節中3個以上活動功能受限;

8)全面部瘢痕痕或植皮伴有重度毀容;

9)雙側前臂缺失或雙手功能完全喪失;

10)雙下肢高位缺失;

11)雙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2)雙膝雙踝僵直于非功能位;

13)雙膝以上缺失;

14)雙膝、踝關節功能完全喪失;

15)同側上、下肢瘢痕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6)四肢大關節(肩、髖、膝、肘)中四個以上關節功能完全喪失者;

17)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