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美國對外貿易政策有哪些(國際貿易政策都有哪些)

时间:2024-05-20 08:04:14 编辑: 来源:

的模式由于購買商、地區、時間段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時,可以確定目標傾銷的存在,從而采用加權平均對交易的方式。上次公告,美國商務部就如何確定目標傾銷征求公眾評論意見。此次公告,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其初步擬定的認定和分析目標傾銷的辦法,并就此辦法再次征求公眾評論。

④美商務部就反傾銷調查中低于成本測試問題征集評論意見

2008年5月9日,美商務部在《聯邦紀事》發布公告,就反傾銷調查中低于成本測試問題征求公眾評論。美商務部解釋,計算正常價值時,其考慮正常貿易過程中的銷售,而對于某筆銷售是否屬于正常貿易過程,需進行低于成本測試。但是法律并未規定使用單一的時間段或是多個時間段作為計算成本的期間。在絕大多數案件中,美國商務部采取調查期或復審期作為計算成本的單一時間段。在有限的幾個案子中,美國商務部采用了更短一點的時間段。此次,美國商務部就是否及在何種情況下采用較短期間的問題征求評論意見。

⑤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修改337調查程序

2008年7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公布了有關337調查程序的新規定,并于2008年8月6日正式生效。新規定將對國際貿易委員會未決的以及未來發生的案件產生影響。

該新規則用于規范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許多修改都是程序性的,其中較為重要的修訂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申請調查應提交的書面材料。國際貿易委員會修改了《聯邦法規》第19條210.12(a)(9)(viii)的內容,申請人應當在起訴書中附上與其獨立的專利訴訟請求相關聯的專利權利要求圖表。此前,原告僅需提供就每項專利的樣本權利要求書即可。另外,專利權人仍可以在不提供權利要求圖表的情況下主張從屬權利要求。

第二,關于提交許可合同的要求。新修訂的《聯邦法規》第19條210.12(a)節首先新增設了(9)(iv), (10)(i), (10)(ii)節,以減少起訴方必須提交的許可合同副本的數量,從之前每項專利的許可合同須提交三個副本縮減到僅須提交一份副本的要求。同時國際貿易委員會還修訂了(c)(1), (d), (f), (g)的內容,規定僅在起訴人需要通過其自己的許可行為或通過其被許可人在本國的行為而尋求滿足國內工業的管轄要求時,上述許可合同文件的提交才是必要的。

第三,關于調查期限。新修訂的《聯邦法規》第19條210.42,210.43,210.51節規定將行政法官可以設定的調查期限從15個月延長至16個月。同時除非國際貿易委員會另有規定,行政法官須在上述所設定的調查期屆滿前4個月(而非僅3個月)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關于是否違反337條款的初步決定。

第四,關于復議請求書的頁數限制要求。對于行政法官所做出的“初步決定”,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請復議。此前由于該復議書并沒有頁數的限制,通常情況下該復議書可長達幾百頁。新修改的《聯邦法規》第19條210.43(b)(1)規定,當復議申請書的篇幅超過50頁時,其摘要部分不得超過10頁,并且復議申請書的篇幅應限制在100頁以內(摘要以及其他實物展示除外)。由于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也提出了30頁的限制要求,該100頁的篇幅限制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當事人可能向聯邦法院提請上訴的爭議。

美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美國的對外貿易

美國是當代最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積937萬平方公里,名列原蘇聯、加拿大和中國之后。人口1991年為25252萬,名列中國、印度和原蘇聯之后。國內生產總值1994年為53440億美元,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首位。

美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投資資源和發達的科學技術。

高度發展的工業、農業和龐大的政府采購以及巨額的高消費,使美國具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廣闊的國內市場。

一、戰后美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

(一)對外貿易地位起伏不定

1985年以前,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雖不斷下降,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1986年,美國的貿易降到世界第二位,在原聯邦德國之后。1989年,美國又超過原聯邦德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1990年德國又超過美國再次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從1991年起,美國又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1995年,美國出口貿易額為5839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1.6%,繼續保持世界最大出口國地位。

(二)出口商品競爭能力日益削弱

美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每年約占其出口總值的75%左右。1991年占其出口總額的75.9%,在60年代末,居世界首位。自1969年起,原聯邦德國的制成品出口超過了美國。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增長也很快,1984年超過原聯邦德國。1985年美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位于日本、原聯邦德國之后,名列世界第三。美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相繼退出世界市場。曾經在海外市場上居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如飛機、汽車、電訊器材、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等也面臨著日本和西歐產品的激烈競爭。從1970-1987年,美國在世界電話設備市場上所占比重,從99%縮減到25%,彩色電視機所占比重從90%下降到10%。計算機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從70年代初的90%下降到80年代末的50%左右。

自60年代以來,除農產品、軍火和技術貿易,美國其他民用工業品在國外市場競爭中處于守勢。

(三)進口商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在1950年,美國初級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70.2%,工業制成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28.5%。1991年,前者所占比重下降為21.7%,后者則上升為75.2%。

各類商品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變化很大。機器及運輸設備的進口在1950年占第8位,到1967年已上升到占第1位,1991年占進口總額的41.2%。一些重要的制成品,如鋼鐵從1963年,汽車從1968年起,相繼由出超變為入超。外國小汽車進口占美國市場的比重由1960年的4%,增加到1980年的26.4%;石油的進口,1970年占進口總額的3.62%,1980年進一步上升為25.82%,此后,不斷下降,1985年降為占進口總額的9.51%。

(四)服務貿易增長迅速

美國服務貿易發展很快,進入90年代以來,尤為突出。199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025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5.7%,居世界第1位。1994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增至1782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60%以上,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增至16.5%,繼續保持世界首位。美國服務貿易進口額也增長很快,從1990年的780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5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從1990年的11.7%升至1994年的12%,在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中的位次,從第2位升至第1位。美國服務貿易經常保持順差,1994年順差達532億美元,對彌補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美國服務貿易內容廣泛,包括旅游、運輸、保險、銀行、廣告、工程設計、知識產權、數據處理及信息傳遞等項目。美國服務產業比較發達,具有良好的基礎,并在高科技等新領域中占有優勢。所以,美國服務貿易居世界領先地位。

(五)貿易方向上的不平衡發展

美國過去主要的貿易對象是西歐和北美。但自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貿易方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海外市場的重心從西歐向亞太地區轉移。90年代初,美國同亞洲的貿易超過同歐洲的貿易。美國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增長迅速。

1988年1月2日,美國和加拿大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規定,兩國從1989年起的10年里,取消所有關稅壁壘與投資限制,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市場。自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美國與墨西哥的雙邊貿易額,從1993年的896億美元增至1996年的1460億美元,增長63%。

戰后初期,美國對西歐、日本和加拿大均有貿易順差。西歐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美國獲取貿易順差的重要地區,與此同時,西歐還是美國出售“剩余”農產品換取外匯收入的重要市場。但進入60年代以后,美國對日本、原聯邦德國和加拿大等國的貿易已相繼變為逆差。1990年美國對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加拿大的貿易逆差下降,而對西歐則出現2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是美國工業制成品和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又是戰略物資、原料和燃料的供應地。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通常約占美國進出口總額的1/3。1993-1995年,美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已占美國總出口的1/3。美國商務部1994年將10個發展中國家確定為今后美國出口的重點。它們是: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印度、土耳其、南非、波蘭、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70年代兩次石油調價后,發展中國家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從1975年至1980年美國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曾占其進口總額的40%以上,1989年降為35.9%。

美國與原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在70年代初以前,貿易額一直是很小的。70年代初以后,美國與原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特別是美蘇貿易有了顯著的增長。

(六)外貿逆差急劇擴大

在戰后1946-1970年這25年間,美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

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貿易逆差。1974-1976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為71億美元,1979-1981年增為387億美元,1984-1985年為1359億美元,1986年高達1698億美元,1987年高達1736億美元,自1988年起,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下降, 1990年降為1010億美元,1991年進一步降至662億美元,這是1983年以來首次低于1000億美元。但1993年美國貿易逆差劇增37%而達1157.8億美元。1995年美國的貿易逆差更增至1869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對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出口貿易為商品和勞務提供了市場

美國商品和勞務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加強,1960年商品和勞務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980年這一比重上升為10%,1994年該比重進一步上升為12.7%。

(二)進口貿易為國內工業提供了原料、燃料

美國的自然資源雖較豐富,但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的原料、燃料。國內消費量很大的食品飲料,如咖啡、可可、茶葉等全部依賴進口。天然橡膠、錳礦砂、鈮、云母片等也全部依靠進口,制造導彈核武器所需的稀有金屬,主要從發展中國家進口。1982-1983年美國從國外進口的石油等燃料占消費的32%。1988年雖有下降,但能源凈進口仍占總消費的16%。

美國工業的一些零配件日益依靠進口。美國一些大汽車制造廠,如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生產汽車用的零部件已有20-30%從國外進口。國內消費的電子產品裝備中,一半以上的零部件是從海外輸入的。

(三)對外貿易是調整工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美國政府有意識地通過對外貿易調整國內的部分工業結構。對一些費原料、費勞力、污染嚴重、技術簡單、利潤小的工業產品和半成品,如金屬軋鋼、紡織品、服裝、鞋類、日用電器等,都逐漸通過進口代替國內生產,或在國外設廠加工后,再將成品運回國內銷售。1994年美國進口鞋類數量為14.25億雙,價值111.41億美元。中國輸美鞋類居第1位。而國內的工業則盡可能向生產和出口高、精、尖的工業產品方面發展。

(四)通過擴大出口減少失業

1989年美國約有700萬人的工作與出口有關。依靠出口維持就業的比重

搜索关键词: